燃油车高频率短途驾驶伤车、电动车没有关系,是不是这样呢?

读者提问:

由于上班通勤里程只有两三公里,每天开车上班需要往返四次,但是有人说燃油车频繁短途驾驶会损伤发动机,电动车就没有关系,是不是这样呢?


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仿佛回到了五六年前,那个时候的许多汽车爱好者都喜欢讨论相关话题,各大汽车评论员也热衷于科普;没有想到现在还有汽车爱好者在纠结,不过在看到相关图片之后终于了然,原来是有些车评人出于推广电动汽车的目的开始胡扯了。

首先确定答案:

燃油车频繁短途行驶没有关系,不用担心所谓的“冷启动6倍磨损”。

不讨论理论知识就看实际情况,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超大城市通勤空间半径平均不到40公里,特大城市约30公里,I/II型大城市约27公里;这一组数据是许多分析师或车评人喜欢引用的数据,可是基本都不会讲到超大城市只有7座,特大城市的数量是14座,I型大城市为14座,II型大城市为70座,而中小城市的总数量超过500座,所有城市的总数量加在一起接近700座。

通过这一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少城市的通勤空间半径其实是很小的,多则十几公里、少则只有几公里;尤其是三四五线城市,其城市区域的空间普遍偏小,在城市区域生活与工作的空间半径往往只有几公里,那么在这些城市区域里的汽车用户难道都不开车吗?


再讲“冷启动”

说燃油车频繁短途行驶可能会伤车无非是指冷启动发动机磨损程度大,客观上确实如此,但是完全不用担心。

冷启动的磨损程度大不等于磨损程度超出阈值,也就是说冷启动造成的磨损是在允许范围内的。

发动机冷启动的时候不等于没有润滑,发动机的润滑依靠机油泵,机油泵有机械和电子两类;最常用的是机械油泵,这种油泵会与发动机的曲轴连接,只要曲轴运转则机油泵也会同步运转。发动机的曲轴可以理解为“动力输出轴”,启动发动机也是要让曲轴运转,启动发动机是通过起动电机带动曲轴运转,那么从起动电机与连接曲轴的飞轮圈齿啮合并运转的瞬间开始,机油泵就会开始泵油。


机油泵的泵油压力是很大的,所以才会有泄压阀,从曲轴开始运转到完成全面润滑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


其实从来不需要为发动机冷启动磨损担忧,有些老司机或车评人会说启动发动机之后必须原地热车,这就是胡说八道;实际从按启动开关到完成启动,这个过程就已经形成有效润滑了,原地热车只是因为2001年之前生产的汽车用化油器,化油器没有达到理想运行温度之前无法有效雾化燃油。而之后所有的车辆都禁用化油器,原因正是因为启动之后需要原地热车而增加排放,之后使用的喷油系统全部都是电喷,是不受温度影响的,所以从23年前之后生产的车辆就都不用原地热车了。


并且车辆在熄火之后虽然会出现因重力造成的机油往曲轴箱回流,但是不会让所有机油都回流到曲轴箱,所有需要润滑的机械部件都还有少量的机油油膜;也就是说即便是冷启动瞬间、机油泵没有开始泵油的那一刻,机械部件也不是完全没有润滑。


所以发动机完全不用担心高频率短途行驶造成损坏,许许多多的车辆就是一天开上几次、一次就开几公里,这些车开上几十年也没有问题——发动机一定是行驶里程越多则磨损程度越大,机油只是减磨而不是完全消除磨损,发动机一定是开得越多磨损越大,行驶平均转速越高磨损程度越夸张,这才是客观事实。


当然电动机不用担心磨损也是客观事实,因其磨损部分只是轴承,电动机里的定子和转子不接触,依靠磁场实现转动;然而电动机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并不能否认内燃机的可靠性,两者客观上存在差异,但是内燃机也不是豆腐做的,说内燃机短途高频率行驶容易损坏而电动机没有问题的说法无疑是一种软广告,可是燃油车的保有量是远超过新能源汽车的,这样的错误结论实际也是在制造焦虑。


最后要讲的知识点是关于频繁短途行驶会带来的麻烦,由于冷车状态下的燃油燃烧充分性确实比较差,而燃油燃烧充分性过差会产生过多的颗粒物;于是频繁冷车行驶则会更快速的造成颗粒物捕捉器(DPF/GPF)堵塞,捕捉器堵塞则会导致油耗升高和动力下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基本都有颗粒物捕捉器,所以这样的用车方式会一定程度影响耗油量。

不过也不是无解,周末的时候周边游跑一跑,开上个把小时的中高速也就没有问题了。

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划与时间,那就在冷启动之后的正常行驶过程中加大几脚油门,稍微拉一拉转速,这样的驾驶习惯能够快速提高捕捉器温度以实现短时间内对颗粒物的清洁。

结论就是这样,汽车电动化是不可逆的,但是也不能以危言耸听的方式来忽悠燃油车主。



天和Auto编辑,欢迎转赞评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用车攻略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481关注 | 4287作品
+ 关注
媒体人,汽车领域行业分析师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