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jump car design era
众所周知,“消费降级”是近年来消费市场的整体基调。由于疫情和经济规律的影响,消费者把钱包捂得更紧,在选购商品时更倾向于降低预算,不愿多花钱去购买“性价比不高”或是“华而不实”的产品——这与消费主义黄金时代“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汽车行业也会收缩保守、万马齐喑……了吗?
当然不会。
风浪越大,车越卷(图/新浪财经)
降级·升级·跨级
Consumer demand evolution
正如我们所知的事实,汽车行业进入了一个“内卷”的纪元。在生存的压力下,大家不得不各显其能,竞相为用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加料”车型。
即将上市的阿维塔07,可能会是又一个卷王(图:wheelsage)
其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晰:对汽车这种“准刚需”来说,消费降级反而意味着需求升级——原本30万价位的用户的预算降到了20万,那原本20万价位的产品显然无法完全满足其需求。如果整个20万区间都是产品力相对有限的选手,那用户可能也就忍了(毕竟是刚需)。但如果原本30万的车也降到了20万区间呢?如果原本20万的车大幅增强了产品力,把30万的级别的配置堆在身上呢?
星纪元ES,起步价低于20万(图/汽车之家)
显然,用户会更倾向于选择这些内卷产品,毕竟他们的目标是“低价买车”而非“买低质车”。这个逻辑在经济不甚景气时尤其适用,因为用户的保守心理驱使他们锱铢必较,车企的艰难境遇也驱使他们每单必争。再加上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使空间和配置变得“廉价”,原本“有多少钱,就买什么车”的秩序被消解甚至打破,用户和车企都在适应比拼适应的速度,自主车企对合资的冲击就是一种显性结果。
挂着“金标”的大众ID.UNYX 与众,实际上共享了小鹏的技术。终于,“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开始向“技术换资本”转化了(图:汽车之家)
总之,大家的直观感受就是:汽车越来越卷了。相比过去,同等价格可以买到的车,明显“贵”得多。自然,如何让汽车“显贵”,使用户感到同样的钱买到了更高级的车,就成了设计师们直面的话题。消费降级催生了同价位的产品力升级,进而要求汽车设计中体现出“跨级”的特质。所以……具体怎么跨?
大有可为
Size matters
最直观的当然是尺寸增大。“加量不加价”是“性价比”最简洁的展现,更重要的是,所谓“跨级”的“级”,传统概念上就是以某些尺寸(轴距为主,车长为辅)为主要标准,划定的细分市场或者价格区间。例如在2010年代,一种常见的标准如下(针对主流三厢车而言,仅为大体分类,具体数值有争议):
8~15万的A0级车轴距2300~2500(单位为毫米,下同)、15~25万的A级车轴距2500~2700、25~40万的B级车轴距2700~2800、40~70万的C级车轴距2800~3000,80万及以上的D级车轴距大于3000……
是的,不少读者看到这里再结合当前的认知,可能会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不真实感(轴距两米八的车,能卖七十万?),但事实如此——
自主品牌咄咄逼人,海外对手们也开始放低身段(图/ICONA自制)
当然,银河与雷克萨斯不能只比尺寸和价格,品牌价值和积淀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造型设计和科技含量的差距却未必有这么大,甚至银河还在某些专项里略有反超)。
话说回来,同级别车型尺寸的扩大其实一直在进行,第一代高尔夫车长3705,轴距2400,放在上述标准里要算是A0级;而目前在售的第八代高尔夫车长4296,轴距2636,已经接近上述B级车的标准了。甚至目前在售的Polo也比初代高尔夫大得多,所以,尺寸上的跨级其实一直在进行中。
抛开年代来谈尺寸和级别,就是耍流氓(图/ICONA自制)
初代高尔夫远小于八代高尔夫(图/ICONA自制)
甚至现款Polo也比初代大哥要大得多(图/ICONA自制)
整体尺寸是一方面,电动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比例姿态变化,则是不可忽视的另一方面,这也是近年来跨级设计尤其盛行的一大驱动力。
电动车的独特比例姿态(图/ICONA自制)
在最容易被注意到的长度方面,其一是新能源车的电池布置一般会指向车辆轴距的增长;其二,没有发动机(或更小的、布置更灵活的发动机)的布局也让前舱空间可以做得更紧凑,从而使座舱空间更大;其三,续航不足使得电动车更重视流线型以降低风阻,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于是我们看到众多新能源车把A柱和前轮前移,座舱空间占比也有所提升,形成新时代的典型“跨级”比例。
典型燃油SUV和典型纯电“SUV”的样貌(图/ICONA自制)
此外,新世代汽车在宽度和高度上也颇有增长。电池尺寸的布置不止“抻长”了轴距,也“撑大”了车宽、“垫起”了车高,这让新能源车天然具备了更强大的气势——别看比例分析常聚焦于侧视图而不常提到车宽,但见过实车的人都知道,同样是接近一米五的车高、四米八左右的车长和接近两米九的轴距,车宽1960的 蔚来ET5和车宽1832的迈腾(2023款)摆在一起,其视觉感受的差异明显大于128毫米这个数值(当然,ET5低矮的前舱高度也起到了“拉宽压扁”的增益作用)。
站在ET5面前,你甚至会感觉这是辆跑车(图/汽车之家)
现在我们知道,新世代汽车相比传统车型,已经天然具备了全方位的“跨级”的尺寸优势。但这只是基础,要避免“大而无当”,就需要在比例姿态之外做到更多,把天赋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塑造真正“高级”的跨级感受。
王谢堂前燕
Premium elements
更大的外在尺寸需要更精彩的妙笔来彰显,更大的座舱占比也需要用更多的匠心来填充。如果说尺寸天赋是工程平台决定的,那妙笔与匠心就是设计师当仁不让的主战场了。
既然目标是跨级,我们就从使人感到“高级”的要素说起。
正如ICONA之前分析过的,造型上的高级感主要来自【审美考究】【技术高超】以及【用料奢侈】。审美考究包括舒展的比例、优雅的姿态、凹凸有致、精妙得体的曲面,但最重要的是“含蓄克制”和“圆融统一”。既然比例姿态已在上文阐述,那我们来聊聊曲面。
在传统的“花多少钱,就买什么车”价值体系下,低价车的曲面一般都更板正简单(未必简洁),其原因并不是设计师水平有限,而是多方面的考虑。
尽管修图者很努力地P了丰富的光影,但门缝线还是出卖了干瘪的曲面(图/wheelsage)
一方面,曲面的丰满起伏将不可避免地“吃掉”一部分宽度空间,这对于本就空间紧张的车型来说,很难接受;另一方面,更有张力的曲面对冲压技术和材料性能的要求会导致成本压力,降低盈利,在这个价位的竞争者都“达成默契”不卷造型的前提下……何必呢?最后还需要考虑到品牌或集团内部的“长幼有序”——有的“高级曲面”是仅限“高级车型”的,加钱才能买到!
但在今天,一切都改变了:同等价位的车尺寸暴涨,科技进步也让高级曲面不再昂贵,再加上这兵荒马乱的时节,大家都不能执着于以往的“家规”,于是我们看到,低价位车型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漂亮的、富有韵律感的曲面。
这款五菱星光的顶配版,售价不到11万(图:汽车之家)
除了曲面,还有大量的“高级元素”被“下放”到低价车型,例如外饰的无边框外后视镜、镀铬条及其升级版——光带或贯穿灯,电动门甚至剪刀门也出现在了25万以下的车型上;内饰的材质升级已成为常态,大屏和氛围灯就更不必提,而且零重力座椅等高级配置也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光倒流到五年前,谁能相信这些配置会出现在25万以下的车型上?(图/汽车之家)
这些都是“跨级”最显性的体现,让用户直接嗅到“金钱的味道”。
但是等等,这样“跨级”下去,20万的车越来越强,越来越像高级车,岂不是相当于……把三四十万级别的车直接降价到二十万了?
级,在人心
Follow your heart
在低价车竞相跨级的态势下,原本的高价车还有什么护城河?
品牌当然是其中一个,就像上面说到的,即便尺寸相似,大家也仍然不会把银河E8与雷克萨斯ES当作竞争对手;同理,小米SU7和保时捷Taycan的实际买家重合度也不高。
这个LOGO和背后的积淀,自然还是值钱的(图/汽车之家)
另一方面,就像上一个时代的护城河一样,成本较高、较为创新的核心技术仍然可以保护高端车型的价格(毕竟这是硬成本),例如仰望U8的易四方技术、蔚来ET9的天行悬架……
技术上的跨越,令中国人感到自豪和踏实(图/有驾)
具体到造型设计层面,当大家熟稔的“高端元素”被低价车型越来越多地采用,尤其是“尺寸”不再成为低价车跨级的阻碍,设计师们就必须拿出更原创的、更具新意和前瞻性的作品。虽然其中的优异者仍然会在几年后被行业模仿学习,但在这个竞争惨烈的时代,如果能取得2~3年的先发优势,扎实引领用户的审美,高价车或者高端车的溢价能力就仍能得到保证。所以,虽然超前的设计会产生一些争议,但理想MEGA、iCAR 03们还是应该尽力起飞,勇敢尝试。
iCAR 03(图/汽车之家)
只有足够领先的设计语言,才能为车企创造真正高效的净利润。从这一点上来说,前瞻造型设计与前瞻科技一样,都应该成为车企的核心资产,有了它们,就有了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不管是为了生存的“跨级”,还是为了盈利的“守级”,前瞻在手,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