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先交100万,李小加做的滴灌通在下什么“大棋”?

作者:perry

李小加终究是压不住了。。。。。。

“我们期待每一只‘领头羊’,将来都能引领一群羊。”

在面对近期 “领头羊”风波愈演愈烈的局面时,李小加在发布的一份内部信件中,如此回应道。

除此之外,滴灌通还在信中宣布,将全面启动第二发展阶段,并将这一战略发展阶段称之为“二级火箭”计划,这是相较于此前的“一级火箭”阶段而言。李小加也坦言:“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际,阵痛和挑战无法避免。公司组织架构也需要跟着调整,部分岗位将不得不取消或调整,但公司将尽可能让转型给同学们带来的影响减至最小“。

在“一二级”交替过程中,“领头羊计划”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领头羊计划”是滴灌通在4月底提出的一个鼓励计划,这个计划旨在鼓励员工独立创业,并为公司配资。具体来说,员工需要自筹100万,滴灌通配资900万,双方共同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该SPV会反向雇佣该员工,并组建团队帮助SPV持续挖掘优质资产至滴灌通澳交所挂牌,以此创造投资机会及回报。

表面上来看,这是滴灌通助投资员工实现“躺赢梦”,不过,在滴灌通公布此计划后,很快便传言为:滴灌通要求员工带资100万上班。尽管,滴灌通随后解释道:“领头羊计划”仅是针对业务骨干的激励计划,旨在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领投人。同时,滴灌通也承认,此举将会带来公司组织架构上的调整,这包括换岗与减员。此外,滴灌通还表示,此次组织架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公司新的战略规划,即专注市场建设和交易平台发展,包括推动更多市场投资人参与、中央交易系统ETF,以及信息披露、估值、风控和投后资产管理等。这一战略调整旨在吸引和赋能更多的参与者参与到以澳交所为中心的滴灌通生态中来。

但是,官方的解释并没有让滴灌通的“风波”热度降低,反而传言更加“五花八门”,因此李小加才不得不发送上述内部信件,不过,有关滴灌通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过。

 “大集团”出来的李小加为何向“小公司”“滴灌”? 

在公开资料中,“滴灌通”的名字灵感来源于以色列的滴灌技术,这一技术精准、均匀、节约的灌溉植物,大大提升了灌溉效率,引申下来,滴灌通的目标是服务正在成长中的小微企业,将资金精准的“滴灌”到餐厅、花店、便利店以及夫妻店等实体,但与过往的债权、股权投资模式所不同的是,资金投资之后,门店每天的收入将通过结账系统被自动扣款,投资人用一两年时间拿回本息,如果门店倒闭,也不会留下债务。

而创始人李小加在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透露:在港交所履职期间,他便思考过滴灌通模式,并考虑将这种模式在港交所落地,但当时这种模式的概念太新,没有落地“土壤”,因此只能作罢。

纵观李小加的人生经历,着实是一篇“草根”逆袭志。

1961年出生于北京普通家庭的李小加,年幼时随父母迁至甘肃成长。在其16岁时,开始了石油钻井工人的生涯,在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李小加凭借自学基础成功考入厦门大学英文系,主修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完成学业后,他加入《中国日报》担任英语记者。随后,在80年代初,李小加赴美深造,在阿拉巴马大学获得新闻系硕士学位后,又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博士学位。之后,李小加进入美国顶尖律师事务所工作,专注于证券及并购业务。1992年,他因参与中国财政部海外发债项目而加入美林集团。在美林工作的九年中,他成功完成了多个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的IPO与债券融资项目。2003年,他进入摩根大通,并担任中国区主席,推动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从摩根大通离开后,李小加出任港交所首席执行官,期间推动了对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收购,并推出了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加强了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联系。2018年,他主导了上市制度改革,促进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上市热潮。2020年底,在从港交所离开后,李小加联合老友东英金融集团总裁张高波,决定自己出资推动滴灌通。

2020年第四季度,二人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租下一个办公室,正式成立滴灌通。截至目前,滴灌通已完成对超过10000家中国小微实体门店的投资,累计出资额超过40亿元。在2023年8月,滴灌通在澳门启动了全球首家收入分成产品交易所,并宣布完成了4.58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了17亿美元。

创立滴灌通,一方面是李小加基于对小微企业“刚需”的认知。小微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对财政税收和劳动就业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然而它们在运营过程中,总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另一方面,李小加也看到了将资本引入中国小微企业领域的巨大投资机会。凭借在华尔街和香港金融圈的丰富经验和资源,并结合数字经济的助力,李小加推出了不同以往的投融资模式,而这一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实惠的长期资金,降低了还款压力,并使得机构投资者能够规模化地部署资金,降低投资风险。

关于滴灌通的“风波”与“争议”从未停止

虽然滴灌通从创立至今,帮助诸多中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但与之相伴的,是从未停止的争议。整体来看,争议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滴灌通“非股非债”模式,另一个则是滴灌通是否属于升级版的“P2P”?

“非股非债”指的是滴灌通推出的主要产品是每日收入分成合约(DRC),该合约模式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既不是股权投资也不是债权投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模糊形态。这种模糊性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和不确定性。而滴灌通方面则回应称,其投资模式与传统金融的“赚息差”模式不同,更像是一种权益性的产品,而并非传统的债务或股权投资。然而,这一回应并未完全消除市场上的疑虑。而另一个观点则认为滴灌通通过DRC直接分享小微门店每日营业收入的模式,本质上是“贷款”性质,尤其是利率可能高达20%,类似于升级版的P2P。而滴灌通方面则公开表示,其作为出资方与小店主合伙做生意,收入成分投资与贷款有本质区别,使用DRC融资,经营失败是没有还款义务的。

以上简单来说,假设你经营一家门店,与滴灌通签订融资协议,资金需求为100万,而这笔资金不需要偿还本金,只需将门店日营业额的一定比例交给滴灌通,这个比例由双方协定,10%-20%不等,而“还款”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照时间,例如5年,另一种则是按照约定回报数,例如200万。如果5年内达到预定回报则合同提前结束;如果达不到,5年之后不管分成总数多少,是否覆盖本金,也不管店主是否还要继续经营,合同结束,协议解除。

滴灌通为何出“领头羊”计划?背后原因究竟为何?

滴灌通为何会选择在此时推出“领头羊”计划?这与滴灌通的“一二级火箭计划”紧密相连。

一级火箭阶段,滴灌通通过自有资金测试模式的可行性,为后续的市场拓展和资本运作奠定了基础。而进入二级火箭阶段后,滴灌通开始组织市场的资金和力量,攻克投资小微门店这一业界难题。在这个过程中,“领头羊计划”发挥了关键作用,它让具备投资潜力和能力的员工成为公司的合作伙伴,并共同推动公司在交易所运营和小微门店投资领域的深入发展。

同时,该计划也为公司在新阶段发展中寻求更广泛的市场资金力量,推动公司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空间发展。随着滴灌通今年起全面转向交易所运营,自有资金主动投资节奏放缓,公司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来源,而“领头羊”计划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不过,虽然滴灌通的理想很“丰满”,但目前市场上对于滴灌通的质疑声仍然不小,“领头羊”是否会在未来成为滴灌通模式失败的“替罪羊”,仍然未知,另外,滴灌通模式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对于未来滴灌通能否消减“噪音”,将自己的“火箭”模式发射到宇宙,完成自己的“宏图”,我们将共同抬头观望。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新鲜趣闻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0关注 | 706作品
+ 关注
关注汽车产业及汽车消费以及汽车科技,见证汽车产业的发展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