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高尔夫历史,你知多少?

┃写在前面

还记得几年前有一个流行的段子:

大众只有一款车高尔夫:拍扁就是尚酷,揉圆了就是甲壳虫,加个屁股就是速腾,缩短点就是POLO,拉长就是帕萨特,改名就叫迈腾,剪掉一个后座就叫CC,再拉长就叫辉腾,拍成方的就是途安,加多两个坐就是夏朗,加高底盘就是途观,再加点就是途锐。

虽说有点浮夸,不过话糙理不糙,高尔夫系列是大众汽车设计的核心,大众又把成熟平台拿给奥迪、保时捷二次开发,进而影响整个德国汽车工业,而德国汽车工业又是现代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头羊。所以一定要说万车基于高尔夫,虽然夸张,却也有几分道理。

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在国民车纪录片《James May's Cars of thePeople》中,James大叔这位“CaptainSlow”是如何总结的呢?

“如果我们只需要一款车,那就是高尔夫。”这应该是最高的评价了,当然May又列举了很多很多例子,比如高尔夫的全球销量是多么惊人(3000多万),低廉的门槛和极大的价格区间可以适应各种需求,并且大众也时不时推出各种特别款和纪念款。不过再精致语言毕竟还是有些苍白无力,还是由Neo我为大家展示一下这段已经延续超过40多的传奇吧!

┃缘起1974 - 横空出世

首先,高尔夫为什么叫“Golf”呢?让人惊讶的是,居然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说就是由高尔夫球场上的电瓶车造型来的灵感,但更令人信服的说法是源于德语“Golf Strom”=“Gulf Stream” 湾流,用以表示高尔夫系列流线型的外观以及迅猛的速度。

当然后来“Gulfstream”被一家私人飞机公司湾流航空选中作为飞机型号,对于张大妈上一言不合就买飞机(bei)的大佬们来说,都是常识了。

毕竟德语中还有帕萨特“Passat” = “Trade Wind” 信风;捷达“Jetta” = “Jet Stream”急流;宝来“Bora” = “Bora”一种亚得里亚海上暴烈,寒冷,向东北方向吹的冬季风;尚酷“Scirocco” = “Scirocco”从非洲吹向南欧一带的非洲热风。这么看来,中文名称的直接翻译,倒是少了几分韵味。

无论如何,高尔夫推出的真正意义还是大众公司看到了汽车普及的市场风向,而作为公司当时头牌的“甲壳虫”,还使用成本高企而又老旧的“后置后驱、风冷”设计。是时候推出一款前置前驱的国民车了,而高尔夫能否不辱使命呢?

答案是大写的YES!

全球买家对这款外形可爱又不失运动,价格低廉但发动机和制造都有严谨的德国工艺做背书的新车趋之若鹜。事实上,这款车型的成功导致直到2009年,大众南非工厂仍然在生产和售卖第一代高尔夫。

大众没有被基础款的热销所满足,更在1976年推出了可能更具历史意义的“Golf GTI”,如果说“两箱掀背、前置前驱”奠定了实用型家用车的基本概念,那么Golf GTI的“家用车外形、强大内心”则是小钢炮的完美定义。

除了沿用至今的:共享大部分高尔夫基础款的配件以及标志性的“红线”设计外。当然第一代高尔夫GTI的性能只能用可怕来形容。入门GTI 1.6L的发动机可以爆发出108匹马力,0-100 KM/H加速时间9秒,最快时速182 KM/H,百公里油耗则控制在8.02L。这套性能参数,不得不说以现在的眼光看,也是一台非常有吸引力的车,更不用说40年前了。GTI由于定位和售价的因素,当然没有基础款高尔夫那么一炮走红,但却也奠定了自己“好开、快速、低成本”的钢炮称号。

总体来说,横空出世的第一代高尔夫不仅成功的接棒甲壳虫,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一系列基础性的设计和配置,不仅成为了后续高尔夫车型的模版,甚至成为了整个汽车行业设计和制造两厢车和钢炮车的模版,意义非凡。

┃厚积薄发 1983-2009

在高尔夫一代取得成功后也没有冒进,在1983-1992年的第二代;1991-1998年的第三代;1997-2004的第四代;2003-2009的第五代;每次都是慢慢演化革新,没有特别突兀激进的变化。外观设计的角度来说,就是“越来越圆润了”,这也是整个汽车设计风潮的大势。

1983年首发的第二代高尔夫,相比第一代,首先是尾灯的设计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更大更直观;同时内饰方面更大面积的使用了黑色,取消了原有的米白色饰板。当然还有不同的外观和内饰配色可供选择,不过官方的图片往往更能表达设计师的本意。

1991年推出的第三代,车上更加圆润,原来标志性的圆形大灯,被替换成了更加现代,运输是更方便的长方形大灯。不过新设计的蓝底碎花布椅,Neo真是有点欣赏不了。

1997年推出的第四代高尔夫,车体看上去就比较接近现代高尔夫了。比较有趣的是,大众的平台设计风格衍生到了纯种小跑领域,也由此推出了一代经典:奥迪TT。高4的设计概念,沿袭了当年大众整体的"arched"即“拱形”设计语言。所以我们无论从外观还是内饰都看到了非常多的拱形元素,而最终的效果也的确给人更加成熟的感性认识。另外这一代高尔夫把大众标放在了方向盘正中间的位置,并且沿用至今。

而大众也决定在这一代把高尔夫扩展到更高价的市场区间,所以尽管比当时的同级竞争车型售价略贵,但外观、内饰和性能都接近同时代奥迪A3的高4毫无悬念的再次取得巨大的成功,甚至一度夺得“全欧洲最卖座车型”的奖杯。可以说高1横空出世之后,高4的进一步成功和定价上探,让高尔夫慢慢坐稳了国民车的王座。

其中,2001年还推出了GTI 25周年限量版,以纪念1977年第一辆在英国注册上牌的GTI,那一年最忠实的高尔夫车主们,经历了猫王Elvis的离开,星球大战电影的上映,以及“待机王”伊丽莎白女王登基的25周年纪念日。

1.8L 180马力的纪念版GTI百公里加速仅需7.9秒,除了性能出众和意义非凡,在Neo看来最亮眼的莫过于那款18寸的BBS轮圈了。除此之外,在当时被惊为天人的各种高科技:卫星导航、ESP稳定系统、雨量感应、定速巡航、倒车雷达,都标配或者可以选配。可以说是当时高尔夫车系,甚至家用车的集大成者。

而在2002年,大众更近一步,推出了Golf R32,也就是搭载当时奥迪TT同款的V6 3.2L发动机的终极Golf,百公里加速6.6秒,极速246KM/H纷纷刷新各项性能记录,而区区22595英镑的起售价更加让钢炮迷们疯狂。

2003年推出的第五代高尔夫,只能说圆润更圆润。整体的设计改变非常小,不过据称各种细节的微调确实提升了一定的操控和乘坐感受。然而,处于商业策略的考量,已经取得更大定价区间的高尔夫,内饰却退步以拉开和奥迪A3的定位差别,不过整体水准仍然在同级同价位车中保持比较高的排位。

同期推出的第五代GTI同样不温不火,2.0L的排量带来了197HP的马力,使得搭载最新DSG变速箱的GTI百公里加速提升到了6.9秒,也难怪被一向以追求酷炫极速的迪拜警局相中。

┃争议 2008-2014

时间来到了2008年,高尔夫也迎来了第六代车型,也就是Neo我正在开的这一代。如果说前面的车型,现在大多只能在历史照片上看到的话,显然第六代和第七代高尔夫则还有很多仍在街头服役。第六代高尔夫沿用了第五代的平台,但提升了空气动力学设计;同时也吸取了第五代内饰偏弱的问题,补强了做工用料和最新的科技配置。高尔夫第六代又凭借及其丰富的选项配置,来满足各个价位预算的用户。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

当然,国产化的只有1.4T和1.6L两种发动机可供选择,但仍然挡不住高涨的购买热情。一度各种加价提车,一车难求,也成就了国内“神车”的称号。然而不久就爆出DSG变速箱的寿命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车辆一直在低速挡切换的话,容易换挡时抖动,发出巨大的异响,偶尔会发生动力输出不足”。

一汽-大众由一开始的不承认,到最终迫于更方面压力给出了“延长DSG变速箱的质量担保期,将在2012年12月31日之前生产的DQ200(七速)和DQ250(六速)双离合变速箱的质量担保期延长至10年或者16万公里”的承诺,也算比较妥善的解决了质量隐患。但广大消费者心中的疙瘩不可能说没就没,神车一说也就成为了往事。

┃展望 2012-未来

2012年巴黎汽车展,大众推出了备受关注的高尔夫7,使用了和奥迪A3等车型共享的MQB平台,成功减重100KG;发动机升级到EA211,并且天窗扩大了30%,变成全景天窗;高度降低的同时,轴距和车宽都略有增长,据设计师介绍可以提供更优秀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同时还增大了后备厢容积。尾灯的LED话和日间行车灯的标配,也让高7显得更加与时俱进。然而,可能是出于成本考虑,高尔夫7的后悬架减配为非独立悬架,也是被大家广为诟病的地方。但考虑到前面所列举的众多提升,高7的整体品质,显然还是比高6更加提升的。只是DSG造成的影响,恐怕还需要时间来证明大众的诚意。

不过大众也不会只满足于基础款的高7,在前不久,刚刚推出了官方最强的高尔夫形态,也就是Golf GTI Clubsport S。旨在纪念GTI系列的40周年,28岁的德国车手BennyLeuchter驾驶着Clubsport S创造了量产前驱车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的最快圈速记录:7:49.21。可以说是对一代经典的最佳致敬。

总体而言,高尔夫7仍然是秉承了一贯以来的演进式升级策略 + 丰富的车型和配置的车海战术,同时国产高7的外观的确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而非独立悬架的使用却远远没有这么直观,也就很难给大多数是第一次购车的中国消费者所发现和在意。反倒是之前DSG的问题,会造成比较大的购车迟疑,再加上亚洲用户传统上喜欢三厢轿车的特点,也就导致了高尔夫7很难实现高6初期的巅峰。不过各方面均衡的设计和制造,不过的入门定价,多年来积累的口碑,却也仍然可以保证销量不错。

┃浅谈现款选购

高尔夫车型一般是按照排量来分,2016款的国产车型有:

1) 1.6L/110马力的三款:手动时尚、自动时尚和自动舒适

2) 1.2T/110马力的一款:自动舒适

3) 1.4T/131马力的四款:手动舒适、自动舒适、25周年纪念版和自动豪华

4) 1.4T/150马力的三款:自动旗舰、手动R-Line和自动R-Line

5) 2.0T/220马力的一款:GTI

进口高尔夫则有:旅行版、纯电动版和高尔夫R。不过这三款Neo都不太推荐,旅行版本身指导价格都在23万元以上,即使算上优惠,到手价格仍然换不回同价位平均拥有的马力和空间;纯电动版则是标价28.88万元,定位非常小众;而经典的高尔夫R则是40万起的定价,和同平台、同发动机的奥迪S3相比,并没有拉开太大的价格差距,而S3起码是辆奥迪呀!

所以Neo认为,如果想购买以上三款进口版高尔夫的值友,一定是早就心有所属,不必多言。而还在犹豫的值友,则建议看看其他车型,因为高尔夫7真正的着力处,还是在几款国产版本上。具体且听我一一道来。

高尔夫GTI,不考虑预算最纯粹的钢炮高尔夫,可以说是想完整体验高尔夫乐趣的不二之选。除了相对较高的售价,均衡和极大的可玩性(改装潜力),让GTI成为了一款兼具家用、城市通勤、驾驶乐趣的完美典范。而且目前优惠后20~21万的售价,也并不算特别高企,如果按照马力价格比来看,就更不显得昂贵了。

最入门的两款1.6 时尚型,作为高尔夫7的门槛,除了变速箱之外似乎再无区别,而目前1.2万元的差价也让选择变得比较简单,除非明确的知道自己要玩手动挡的车或者预算实在不足,否则对于目前国内的道路环境和大家的用车需求肯定考虑自动挡。

而1.6L和1.2T的自动舒适,在加了1万元左右后,增加了天窗、真皮方向盘、定速巡航、内饰氛围灯、胎压监测、蓝牙电话、后排出风口和一系列装饰等非常有用的配置,轮圈也由15寸升级到了16寸,更加值得推荐。这两款车的马力刚好是一样的110HP,但1.2T肯定没有1.6L平顺,在涡轮介入之前就是1.2L的动力啦。不过1.2T有一个自动启停技术是亮点,小排量并且搭载了更先进的7速DSG,油耗表现更加出色,不过定价也贵了6000。所以最终的结论还是更推荐1.2T的车型。但如果对DSG不放心,1.6L的自动舒适款价格还更优惠的同时,并不会有多少落差。

1.4T自动舒适则是花钱买动力,同样增加1万元左右的售价换回21马力,是否合算就看每个人对马力提升的定价了。再加1万元,我们可以买到同样动力的1.4T自动豪华,增加了前后头部气帘,真皮座椅和前排座椅加热、无钥匙进入、一键启动、自动大灯、防炫目后视镜、多功能方向盘等一系列高级配置,拉开差距的同时,也会让需要的值友感觉物有所值。

我们如果再加1.7万元,可以买到自动旗舰款,动力提升到150马力的同时,还增加了氙气大灯、后视镜自动折叠、天线、前驻车雷达、Alcantara座椅、OPS泊车影像、更好的8音箱系统以及自动启停等功能,可以说是进一步提升,但必要性有所下降。做到了车系内的旗舰位置,但是价格也提升到了18万元以上,显然象征意义更大一些。

新推出的手动和自动款R-Line,则是用更加运动的R-Line外观(17寸轮圈)、自动启停系统和150HP的马力,对原有自动豪华版做了一些科技上的缩减,也就是用动力换科技配置的公式。减少了前后气帘、无钥匙进入和一键启动、自动防炫目后视镜、自动大灯这些功能。所以如果对性能有追求,有不在乎这些配置的值友肯定是选择R-Line了。R-Line同样也是Neo我个人更加推荐的。

说了这么多,相信不少值友反而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Neo特别定制了值友专享,《2016年中高尔夫7选购地图》:

入门的两款时尚型因为科技配置已经落后时代不太推荐;而1.4T的自舒和介于普通1.4T与GTI之间的高功率R-Line可以说是最具高尔夫风味的代表作,非常值得选购;最后GTI作为入门家用钢炮,会是特定目标下的最优解。

┃结语

纵观高尔夫车型40多年的历史,虽然起起落落,但从一推出就一直把国民车作为自己的标签,每一次基础款的演进都是谨小慎微,但当需要放肆时,GTI和R的量产车型,加上ClubsportS这样的变态车型也从未让人失望。

虽然凡事无完美,近年高尔夫也爆出了DSG问题,以及最近美国的排放作假问题。但当尘埃落定,忽略周遭的繁杂再来细细品味每一款高尔夫车型时,却总能体会那一丝上好绿茶独有的甘冽。静下心来想想,还是非常庆幸车史上有高尔夫这颗明珠。

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肯定会有不全面或者不准确的地方,但仍是希望这篇小文,能够帮助各位值友了解一些高尔夫辉煌的历史,也能给准备入手高尔夫的值友们一些参考。

┇本文是什么值得买原创社区UGC内容,来自作者@沈少Neo。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3万关注 | 530作品
+ 关注
什么值得买汽车频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365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