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发展史(上):顶峰开局,保守派的造车新势力

提问:这是多少钱?

别数了,8个0,12亿,在一家造车新势力当创始人,只需要1年。这个创始人叫沈晖,这家新势力叫威马。

如果你早几年关注过汽车新闻的话,也许还记得,这曾经是造车新势力里的头牌,风头甚至压过了蔚来、理想和小鹏。从万人追捧,到黯淡收场,威马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曾经的新势力F4之一:威马汽车。

天胡开局

创业想成功,靠的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回看威马的创业初期,你会发现,这是一家开局极其丝滑的车企,在每个领域都占尽优势。

先从人开始说吧,创始人沈晖,美国海归,加拿大籍。

在创建威马之前,沈晖先后在博格华纳、菲亚特、吉利、沃尔沃工作过,职位不是CEO就是副总裁,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他基本干到顶儿了,再往上就是李书福那个级别。而且在任期间,还主导了广汽菲亚特合资、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两件足以被载入中国汽车史的大事,堪称传奇。

但传奇当久了,沈晖有些腻味,给别人干还是不如自己干。2014年底,沈晖告别吉利,在一家创业公司短暂待了10个月,2015年底,沈晖自立门户,创立了威马,跟当时的蔚小理并称新势力F4。

回看威马的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官网上的说法是,2012年威马的合伙人、CFO杜立刚,创立了威马汽车的前身,一家不知名的做三电系统的公司,2015年沈晖才加入。第二种说法是,2015年沈晖跑到德国收购了一个叫WM Motor的电动车公司,这个企业的创始人后来成了威马的董事,也是他建议把公司名改成Weltmeister,德语意思是世界冠军,中文名威马也是音译过来的。随后,公司在上海成立,杜立刚是后加入的。

再说说天时。2015年,坤坤还没穿上背带裤,但造车新势力们却风起云涌。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迎来一波集中爆发,理想、蔚来、小鹏、威马,还有上百家牛鬼蛇神,几乎都是在这两年中集中创立,威马甚至算是其中最后一批进场的,恰好能踩着这波创业潮的尾巴。

那什么是地利?简单来说,就是资源和钱。老沈在汽车领域混了20多年,各个领域、各种公司都接触过,玩的就是个人情世故。创业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嗯,是个靠谱的老同志。这个大家,包括投资人和老部下。

那时,各大投资机构几乎是上赶着送钱。直到今天,威马一共完成了12轮融资,大概350亿人民币。什么概念?以烧钱做服务著称的蔚来,创业前两年也只融了150亿。更神奇的是这些投资人的来源,国企、著名VC、港澳资本、产业资本,各个都是叫得上号的大佬,追着投沈晖,换句话说,就是相中你这个人啦!

另一方面,沈晖在吉利也算得上是德高望重,一说自己要单干,各路好汉都来投奔这个好大哥,创始团队六个高管,五个都是吉利出身,吉利成都公司甚至几百人几百人往威马跳,整得吉利直骂X。

无论哪种说法,威马这个摊子算是支起来了。人有了,钱有了,时间对了,资源全了,而且全是顶配,造什么车?

保守派新势力

沈晖是个从传统车企走出来的创始人,威马自然也有着和互联网新贵们不同的路子。不过在说威马之前,我们看看同时期的新势力们都干了什么。蔚来练习两年半后搞了个超跑EP9;

理想成立3年后搞了个中大型SUV理想one;

还有贾跃亭,三年憋出来个高端的FF91。

不难看出,互联网出身的创始人们酷爱高举高打。那威马呢?成立27个月后,威马的第一款车是个紧凑型SUV:EX5,在一堆新势力里面,像个土包子。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威马在官网上说:威马要秉持“科技普惠”的初心,做“用得爽、用得起”的产品,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做智能电动汽车的普及者;第二步,成为数据驱动的智能硬件公司;第三步,成长为智慧出行新生态的服务商。在蔚小理们调子定的一个比一个高的时候,沈晖选择了下沉,打人民战争,这很传统。

再看看威马随后推出的几款车:EX6plus是比EX5大了一圈的中型SUV,E.5是紧凑型轿车,都是主力走量车型,走的也都是亲民路线。

至于再后来的W6、M7,虽然产品拔高了,推出时威马就已经病危了,销量可以忽略不计。

今天的上帝视角看,蔚小理们赢了,但在当时看,做低价车,好卖但利润低,不好盈利;做高端车,利润高但不好卖,也不好盈利,谁赢谁输,谁说的准呢?和新势力们不同的另外一点是,威马是个一开始就重资产运营的车企,说人话就是自建工厂。

新势力们能够快速崛起,得益于把造车互联网化,能外包就外包,能买就买,只需要献祭自家程序员的头发就行。像理想收购了力帆的工厂和资质,蔚来、小鹏分别找了江淮和海马代工,轻资产小步快跑,用时间换空间。

今天看来,这是外行造车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取巧的成功路线,但到最后,自建工厂,自己掌握生产话语权是躲不掉的事,蔚小理们现在都在干这事。而沈晖却在一开始就说:“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

2016年,刚成立一年的威马就准备在浙江温州盖个智能工厂,一期投资67亿元;2020年,又在湖北黄冈盖了个工厂,投资比温州工厂少点不多,加在一起将近100亿,换来的是每年25万辆的产能。

除了建厂,威马在买资质方面也下了血本。花2亿从沈阳中顺汽车手里,给温州工厂买了资质;又花11.8亿,从大连黄海汽车这,给黄冈工厂买了个资质。到这,威马前期融来的钱基本烧干净了,但却让威马成了新势力中建厂最快、牌照最全的车企。咋说呢,跟洗脚一样,借钱也得上。

威马在销售上也非常像传统车企。前期冲销量的两款车型EX5和E.5大量面向大客户销售,比如出租车公司、网约车公司,总销量是好看了,但根据22年威马的招股书来看,2019、2020这两年,威马的B端大客户销售都占到了总业绩的四成以上。为了挽救C端市场,威马也想过一些偏门招数,比如今天蔚来还在用的“半买半租”。

简单来说,就是用户买车时不带电池,车价折半,9.99万元提车,想用电池可以租,也不贵,1599一个月,两年后还可以花39900买断电池,这事……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些年的零首付购车?多少有点类似吧。

不过好在,威马还提供了回购服务,两年的车60900回购,刨除租电池,相当于4万块钱开两年,虽然消费者还是亏,但至少不那么冤大头了。总之,凭借着一系列骚操作,威马的销量在新势力中还算是能看,2021年总共卖了4.42万辆,比零跑略高。事情到这里都还很正常,基本就是传统车企的路子,稳扎稳打。外界对威马的评价也一直都很高,甚至今天各家车企在发布会上大讲特讲的8155芯片,威马2021年的W6就已经用上了。

那这样堪称天胡开局的威马,怎么突然就不行了呢?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文化历史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60关注 | 285作品
+ 关注
大小伙子谁不想开车啊~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