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的智利葡萄酒 华为的阿根廷牛肉 又到八卦故事时间了


故事大约发生在六、七年前,那时候的江淮汽车还处于高光时刻,频繁举办各种媒体活动,也频繁寄送一些礼品给客户与媒体。大家最常见的,就是一批智利出产的葡萄酒。


怎么说呢,那时候江淮汽车无论是大小招待,还是过节送礼,这批葡萄酒就像超市门口的特价矿泉水一样,成批成批的涌出来,跟不要钱一样。



大家就很奇怪,明明说好了“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司机一滴滴酒、亲人两行泪”。为啥一个造车的,却和葡萄酒这么亲密有缘呢?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当时这批酒是内部福利和礼品用酒。只能喝、只能送,但就是不能卖(零售)。千万别江淮汽车的人知道了你对这个酒有一丢丢对喜爱,否则就完了,他们会立刻安排从仓库又拿出好几支塞到你手里,还要感谢帮他们清库存……


虽然当时百思不得其解,但也没有想太多。之后一个很凑巧的机会,借着内部人员“喝高了”的契机,我才知道这批酒和江淮汽车的渊源。



江淮汽车是最早尝试把车卖到海外的车企之一,可以算是中国汽车汽车品牌出海的先驱。但是受制于当时中国汽车技术和品质的局限,美国、欧洲、日本、等主流汽车国家,中国品牌的车是进不去的。而当时东南亚市场又被日系品牌牢牢把持,所以只能向南美洲一些小国家想办法。



当时江淮汽车选择的是南美的智利,在很多人心目中,把车拉过去,卖掉,把钱拿回来,这事儿就完了。但实际远没有这么简单。


把车造出来,拉过去,通过海关,这流程的前半段虽然有些挑战,但也能完成。把车卖掉,对于当时的南美洲市场来说,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但最麻烦的就是把钱拿回来。


各位听说过比索这个货币单位吗,当地的货币叫做智利比索,不仅几乎不参与任何国际货币流通,而且汇率变化极大。


由于这里比索当初几乎不参与国际货币交易和流通,所以就算江淮把车卖掉拿到智利比索,拿回中国也是完全没用的货币,当手纸擦屁股都嫌硬。



可能有人会出主意,换成美元之类的国际通用货币,再汇回到国内不就好啦。想法是不错,但先不说当地的管制是否准许你兑换美元,就说当时智利比索的汇率变化极大,江淮的车从中国装船再拉到智利下船,汇率变化就能差出半个车价。


这样飘忽不定的汇率差,对于任何一个制造企业来讲,都是天大的灾难,简称天坑。


所以,不愧是机智聪慧的安徽老乡,想出来了一个“以物易物”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智力别的不行,但是确实有几个拿得出手的葡萄酒庄园。而葡萄酒作为商品来讲,也算是一个国际贸易的硬通货。尤其在本地交易的话,价格随本地货币降幅,所以也不用考虑太多汇率差的问题。



看到这儿,聪明的朋友已经明白了。这就是江淮为什么要在智力收购酒庄,并且成立贸易公司,从智利进口葡萄酒的原因。


江淮先把车拉到智利,通过当地的经销商卖掉,然后当地的经销商用当地的货币,去江淮的酒庄购买葡萄酒(据说后来也可以买别的品牌的葡萄酒,但这个消息未经考证)。



这时江淮拉出去的一辆辆车,就已经变成了当地一箱箱葡萄酒,再通过江淮在中国国内注册的国际贸易公司,以进口的方式将这批智利的葡萄酒进口到中国,就相当于收回了卖车的货款。


这个计划听起来十分的完美,运转起来也确实很流畅,但有一个问题。如何把葡萄酒折现。要知道当年中国的葡萄酒市场非常混乱的,并且国人对葡萄酒的消费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说葡萄酒的价格更是飘忽不定,水很深。


所以一批一批的葡萄酒拉进了江淮汽车的仓库,但又没办法快速变现,就拿去当了招待及福利用酒。


故事讲完了,相信大家在哈哈一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年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的艰辛与酸楚。


如今中国汽车品牌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品质还是性能,都已今非昔比。虽然“占领”欧美市场还有些遥不可及,但至少东南亚市场,我们已经开始和日系品牌短兵相接,打起了阵地战。


希望中国的汽车品牌,能通过好的产品,过硬的质量,让人信赖的售后服务,去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都不仅仅局限于其土生土长的本土市场,都有着非常成功的国际化运作经验。


所以中国汽车品牌要想生存,并获得更大的成功,必须出海,放眼全球。


哦,对了,听说最近华为的进口阿根廷牛肉业务也是风生水起,不知道是不是和江淮汽车的红酒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文化历史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50关注 | 48作品
+ 关注
智能+科技+新能源汽车=蓝电场,Blueprint For Future!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