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核心技术仍是追随者 零部件打酱油

回顾2016,自主品牌动作频频,先是吉利在德国推出了中高端品牌LYNK & CO,后又是长城推出全新高端品牌“魏派”(Weiy或Veiy);加之奇瑞汽车的观致品牌,广汽、长安在现有品牌体系里推出的GS8和CS95……自主品牌积极“向上”的潮流似乎又一次悄然兴起。

简而言之,通过这几年的发展,自主汽车品牌似乎终于找到了造车的感觉,正在涌动上攻的能量,打起了合资品牌“饭碗”的主意,大玩特玩起了高端。但问题是,如今的自主品牌真的有玩高端的能力了吗?

的确,我们必须承认,自主品牌不管是在产品力还是品控方面相比前几年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真的在技术体系上与合资品牌相比,真的能与之抗衡吗。

自主汽车零部件多数都是打酱油的角色

坦率地说,在技术方面,自主品牌在最近几年进步极大,相继克服了涡轮增压发动机、DCT自动变速箱、多连杆悬挂和新能源电池等核心技术,自己和自己比,确实进步巨大,但是与合资品牌相比,只能说是登堂入室。特别是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上,自主品牌研发实力暂时处于弱势地位。

首先在发动机动力方面,这几年很多自主品牌都有相继的推出自主发动机。但问题是,自主品牌并没有推出过一款发动机或者核心技术得到广泛认可,获得过什么世界级的发动机大奖的。可是相反的,本田的自然吸气发动机、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斯巴鲁的水平对置发动机等等都是有口皆碑的产品。那么,自主发动机与合资品牌相比究竟如何呢?

就拿自主品牌中发动机做的比较好的吉利来说吧,其主打的1.8T JLE-4G18TD发动机,和同级别发动机对比,其表现并不突出,甚至不如福特和通用的1.5T水平。

其次,在变速箱方面,相比在发动机自主品牌更是差距明显。说到发动机,自主品牌还是有不少的“干货”,可变速箱却是寥寥无几。如使用长城自主研发的4G15B发动机的哈弗H6,在变速箱方面却使用的是来自韩国品牌HPT的6AT变速箱;使用江淮自主研发的HFC4GB2.3D发动机的瑞风S3,在变速箱方面却使用来自比利时邦奇PUNCH的CVT无级变速箱。据统计,中国品牌使用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的车型仅为5%,其余95%的车型都是使用国外品牌的自动变速箱。

此外,其实在很多代表核心技术的重要零部件方面,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甚至于韩系车都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就拿现代而言吧,现代旗下的摩比斯几乎可以生产除了轮胎、玻璃和车身外的一切零部件,它的综合实力排名在全球前十行列,在全球零部件百强排名中,韩系可以占据6个名额。而相反的,中国在零部件方面全面落后,除了在玻璃、轮胎以及部分内饰件,自主汽车零部件多数都是打酱油的角色,更多的还是得依靠国际大品牌生产商,所以从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方面比较,自主和合资的差距还是不小。

核心技术仍是追随者,过分依赖“外援”

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品牌还有一大弊端就是过多的依赖海外人才。以长安、吉利、长城、江淮这些厂商为例,他们在海外设立自己的设计/研发中心,完成部分全新车型的研发工作。

其实,汽车的研发和制造本身就不是英雄主义,很难由一个人去完成,他是一个团队合作集思广益才能完成的事。而过去,花大价钱挖一个两个高级这个设计师回国带团队的做法基本上都不成功,但是把整个外国团队挖到中国的公司不多而且这个做法难度太大,而且就算把整个团队发到国内去都会有一个文化,语言,对整个研发系统水土不服的阶段,因此在境外设立一个卫星设计部是相对最可行也最有效的做法,这样子可以以当地的氛围系统和文化让队伍执行项目,最后把项目输出的结果与国内本部去对接优化,这样效率最高而且结果最好。

但问题是,这些厂商大量吸收外籍开发人员,但在自身人才培养、设计功底、技术积累上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且,在研发上对外籍人才的依赖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熟悉的设计领域,在新车调校部分也是如此。坊间就有传闻指出,吉利博瑞、博越及帝豪等新车,在调校和技术把关上仍依赖沃尔沃品牌的工程人员,可见自主品牌在研发经验上的欠缺。过分的依赖“外援”,最终的结果只会让会让自己变成一个技术上的追随者,甚至一个“Loser”!

产品品质稳定性仍有待提升

众所周知,品质稳定性对汽车来说非常重要,虽然近两年各家自主品牌在宣传上总会说我们的品质如何如何提升,我们在J.D.Power等评价中如何如何赶超对手甚至合资车,而且在像汽车的钣金,缝合处,这些我们看得着,摸得着的地方,也确实真的能感受到自主品牌的进步。

可问题是,做到形似简单,做到神似却难!汽车的品质不仅仅只是把汽车的总装做好,或者在焊接涂装等等工艺上下功夫。用业内的话来说,汽车质量也是设计出来的。简单的来说,即使用精度再高的零配件,生产标准再严谨的生产线,也不一定就是说就一定能保证汽车的品质。影响汽车品质稳定性的还有一个重大因素就是“匹配”,大到发动机与变速箱的匹配,小到螺母与螺栓的匹配,其中稍有设计,和调教上的差错,都会影响到汽车品质的稳定性。

就像长城当初的H8,从2012年早早亮相,到2014年才迟迟上市,中间竟然“回炉再造”两次,原因就是因为在设计和后期的调教上没有做好。根据长城当初发出的公告:因为车辆高速工况下,传统系统会存在敲击的声音,厂家为了保障其产品质量,将延迟H8新车的交付。而H8采用的是来自采埃孚(ZF)的6挡手自一体变速箱和博格华纳提供的四驱系统,作为宝马奔驰的零部件供应商,供应的零部件本身并不存在质量问题,而出现问题还是因为长城自己在高端产品的研发,技术管理上存在不足。

总结:其实说了这么多,也数落了自主品牌好多的不足,并不是忽视自主品牌这几年在产品和销量上的成绩,而是希望自主品牌能够在上升的通道上走得更平稳。因为不得不承认,面对自主品牌还再依赖外资技术,研发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品品质稳定性仍有待提升,盲目的进军高端反而会适得其反。想想人家丰田也是在累积了半世纪的汽车研发和制造经验,一举成为了全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商之后,才开始筹备推出雷克萨斯这种高端品牌的。目前的自主品牌,大多都是一车独秀,靠SUV红利沾沾自喜。同样的,自主品牌完全可以继续在经济车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保有用户及研发经验,同时更进一步的改善国产车口碑后,接着再向高端品牌的发展或许会更好!

《汽车设计与制造》是由一群工作在一线的汽车工程师、汽车设计师、汽车营销顾问联合打造的深度汽车自媒体。我们发表的话题多半是高冷尖锐的内容,我们渴望与真正的车迷倾心交流,更希望得到前辈专家的批评指正。欢迎您扫描上方二维码或是微信搜索autoab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93关注 | 33作品
+ 关注
联合创始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