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江湖廿四回:数据盘点2016车市热点

大数据中的汽车江湖

第二十四回 数据盘点2016年车市热点

数据分析理车市头绪 上帝视角查江湖百态

用数据厘清汽车市场的纷繁头绪,以上帝视角洞察汽车江湖百态。《大数据中的汽车江湖》从2016年3月连载至今,几近一年,刊文二十四篇,感谢列位看官的关注与支持。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汽车市场。2016年,中国汽车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803万辆。2016年,对中国汽车行业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注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回,让我们用数据来盘点一下2016年汽车江湖的热点事件。

中国品牌SUV新车发力

近年来乘用车市场的热度与焦点都集中在SUV板块,2016年中国品牌也新产品不断,吉利博越与荣威RX5相继上市,给中国品牌紧凑型SUV竞争圈带来巨大的震动。原本哈弗H6、长安CS75、传祺GS4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哈弗H6率先官降,长安CS75跟随,两款经典老车定位下沉;而2015年上市的传祺GS4与新车吉利博越、荣威RX5一起构成了新的竞争核心,与哈弗H6、长安CS75分庭抗礼。

虽然经历了半年的鏖战,中国品牌紧凑型SUV的新老阵营又重新融合为同一个核心竞争圈,但这个过程,让用户看到了中国品牌车型产品竞争力的集体提升,让中国品牌车型进入了合资品牌同级别车型的竞争视野。而市场也给予这些车型丰厚的回报:吉利博越、荣威RX5上市后销量稳步增长;传祺GS4表现稳定;长安虽然有1.5T版本上市带来增量,但在销量上却被后起之秀逐渐超越;而H6显然成为年终的最大赢家,不但在12月销量史无前例的突破了8万辆,并且在竞争格局中重新夺回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中国厂商在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虽然“各领风骚”的时间也比较短暂,但正是这种持续的产品迭代与前赴后继,才使得中国品牌汽车产品能够提升整体的品质与影响力。并且,上市时间越晚的新车型,被用户拿来与外国品牌竞品对比的比例越高,中国品牌逐渐有能力对外国品牌产生更强的冲击力。在某一细分市场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够站稳脚跟,以谋求量变之后的质变。中国品牌在紧凑型轿车、紧凑型SUV细分市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市场,为进入更高级别市场奠定了基础。

中国品牌集体冲击中型SUV市场

除了紧凑型SUV外,中型SUV市场也是中国品牌集体发力的新着力点。中型SUV市场此前也不乏中国品牌出现,却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没能在该细分市场站稳脚跟。此前中国品牌的中型SUV,主要是“皮卡加盖儿”的衍生车型,或者是比亚迪S6、众泰T600这种“价格便宜量又足”的低端车型。这些车型主要在紧凑型SUV细分市场里凭借大尺寸来错位竞争。中国品牌真正意义上的中型SUV只有荣威W5和纳智捷大7。虽然2011年相继上市的W5和大7虽一度成为话题车型,但市场表现不佳,目前虽然仍处于在售状态,却早已没有了存在感。

2016年4月,哈弗H7正式上市,并推出了车身更长的H7L;2016年10月,传祺GS8也正式上市,中国品牌对价格“天花板”的新一轮冲击再度开始。本次中国品牌在中型SUV市场的突破,并没有昙花一现,不但得到了业界好评,也获得用户的普遍认可,在市场上也有稳定的销量表现。并且,从竞争格局中看,与比亚迪S6、众泰T600等错位竞争的大尺寸廉价SUV不同,哈弗H7、传祺GS8在定位上高于紧凑型SUV,并且定位上更接近外国品牌的中型SUV、与外国品牌中型SUV竞品形成了竞争关系。中国品牌在向上提升的道路上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7年,长安CS95也即将登陆中型SUV的新战场。三缺一,下一个披挂上阵的将是哪个品牌呢?吉利?荣威?令人期待。

豪华品牌继续下探市场空间

中国品牌谋求向上突破,外国品牌也在不断下探产品定位与价格。尤其是豪华品牌,纷纷开发更低级别的车型,或者实现国产化。2016年,传统的德系三强——奥迪、宝马、奔驰竞争激烈,其他二线豪华品牌也来势汹汹,并且均有不错的表现。豪华品牌市场空间的下探,让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个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并将这种市场竞争压力传递给普通品牌,以及低级别细分市场。

大众发力SUV市场

显然,最近两年乘用车市场的热度与焦点都在SUV板块:不单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而且有更多品牌深耕细作、丰富SUV产品谱系。大众在SUV市场突然发力,结束了长期以来产品单一的局面,密集布局SUV各细分市场:

全新一代途观L在海外版基础上进一步加长,调整定位进入中型SUV竞争圈。途观L甩开此前的紧凑型SUV的传统竞争对手,通过产品定位的拔高,拉动品牌形象的提升。

全新的途昂本质上也是一种拔高:突破此前MQB前驱平台车型级别的上限,打造中大型SUV。与同级别竞品相比,途昂以更低的技术平台打造出更为经济的车型,以此获得相对的产品竞争力优势,未来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此外,途锐即将面临换代,另外一款紧凑型SUV将替代途观的传统位置,大众还将开发全新的小型SUV,迅速填满SUV市场各级别。并且,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将在各级别市场生产孪生车型,也将使得未来大众在SUV市场的产品更加丰富。

奥迪腹背受敌

豪华品牌的集体下探、大众汽车的向上发力,再加上闹的沸沸扬扬的出走上汽事件,使得奥迪腹背受敌、内忧外患。奥迪的危机体现在市场表现方面,除了前面我们看到奥迪在中国市场销量的增长率在主流豪华品牌中垫底外,其产品销量结构也让人担忧。本人对比了2014年至2016年奥迪在各价格段的销售线索量分布,发现奥迪在30万元以下车型的销售线索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万元以下的低价区间,增长尤其迅速。而在30万元以上的传统豪华品牌价格区间,销售线索量占比却逐年下降。这说明奥迪在高端市场竞争乏力,被迫定位下行。

面临奔驰、宝马的竞争、二线豪华品牌的劫掠,以及同门品牌大众的挑战,如此腹背受敌的局面,将奥迪推向低端市场红海的深渊。奥迪未来将会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新能源汽车发展逐步走向理性,严惩骗补车企

2016年另外一个引起业界内外哗然的就是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了。

中国汽车工业与国外有差距是业界与广大用户的共识。中国汽车行业一方面在传统能源汽车领域努力追赶的同时,还企图通过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与外国车企“站到了同一起跑线”。然而这显然是中国汽车业界的一厢情愿。汽车是相当综合的工业体系,不可能仅仅通过新能源动力总成扭转工业水平的差距。况且,中国企业在电机、电池方面也并没有什么优势。所以我们此前在本系列第十一、 十二回中对新能源汽车做了讨论,并且引用了通过文本挖掘分析得出的用户评价结论:与外国品牌比较,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内饰和舒适性的负面评价明显更多,其它方面的评价也普遍不如外国品牌车型。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与传统能源汽车相比,品质和用户体验并没有提升,传统能源汽车有的问题,电动汽车仍然存在。简而言之就是:当前应对政策而诞生的电动汽车并没有实现弯道超车。

当然,无论中国品牌还是外国品牌,用户对电动车的信息及多媒体功能,以及配置负面评价较多。这主要是因为相较于传统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确价格高、性价比低,同等价位下新能源车型的配置自然没有传统能源汽车丰富。

另外,虽然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主要向纯电动车型倾斜,但从销售线索量看,用户的需求其实主要集中在混合动力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上。这一点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可以看出。

显然,纯电动汽车在性价比、驾乘体验、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等诸多方面都没能达到足够吸引用户的水平。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并不是因为被电动汽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而是出于补贴以及迫于传统能源汽车牌照的限制。而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也不是因为自己的技术成熟、有竞争力,更不是用户的需求量大,而是出于平衡企业汽车产品总体油耗以及获取大规模的补贴。当然也有出于战略考虑、认真发展电动汽车技术的企业,但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这些“实在”的企业反而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中国汽车市场仍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汽车在中国家庭还尚未完全普及,销量仍然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因此汽车企业都还有机会。但在这种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中,车企如何作为,则会影响下一阶段的企业成长发展、甚至生死存亡。利用这几年的机会深耕细作,提升产品品质、树立品牌形象,将会在未来收获用户的认可与市场的赞誉;如果借势炒作、偷奸耍滑,不搞好基础研发,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利,短期内可能会尝到些许甜头,中长期看,将自食恶果。

中国的汽车工业,未来仍然有很多路要走。

列位看官,《大数据中的汽车江湖》暂告一段落,丁酉年将开启全新话题,咱们接着聊。

正是:

理数据回顾丙申,销量再登凌绝顶。

评热点展望丁酉,品牌更上一层楼。

————————————————————

汽车市场分析,汽车产品评价。

更多文章,请关注《数据大饿》微信公众号:AutoS7EV3N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17关注 | 46作品
+ 关注
汽车市场分析师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