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Z10这车,设计细节真的太多了,但真的耐人寻味。我就是寻味了快一个月,才明白个大概。原创厂出品的东西,后劲很大,不好消化!
第1部分RBG灯带是什么?为什么用?
第2部分很会偷的车身设计
第3部分吃点设计团队的瓜
RGB灯带还是很有意思的,在大家都在说激光大灯-LED大灯-OLED大灯的时候,领克又整啥呢?
RGB代表的是红(R)、绿(G)、蓝(B)三种颜色,但其实这个RGB灯带其实本质也是LED。领克Z10的外部灯光总共有867颗LED光源,其中有414颗光源,每个再由3个独立的红(R)、绿(G)、蓝(B)发光单元组成,这414颗LED由89颗芯片来控制变色和动效。大概就是这么个流程,那为什么其他厂家不做?用这个意义是什么?
刚才说到414颗LED由89颗芯片来控制,灯带前后总长度有3.4米,所以这一听就明白,成本肯定上来了,直接劝退很多厂家。
再有,好多车型的灯光也是有动效的,通过调节灯光亮度来实现,也就是所谓的灯语,但基本都是单色的动效。Z10的不同点在于,红绿蓝(R、G、B)这3种颜色混合,可以形成总共256种色彩,结果就是动效+变换颜色,能够展示出来类似欢迎,送别,灯光秀之类等六种灯语。一下从“2D”变成“3D”了,后期肯定还可以O出更多情绪、场景和功能的灯语出来。
其次,这种RGB方案还有两个难点会劝退大多数厂家的。一方面RGB灯颜色的精准度比较难控制,配光难度大。具体怎么配光,我确实不是这个领域的不会清晰描述,大概的意思就是,运动会的开幕式,几千人的方阵,3个人一组,要摆出各种图形,那怎么把这些人的动作都做到整齐划一,同手同脚?这是难点之一。
其二,就是灯光在车辆外部,对于温度的耐受度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还是刚才的例子,这几千个人,在奥伊米亚康和刚果金,忽冷忽热的,怎么能保证能一样标准的完成任务。尤其是这个灯光尤其对于热更加敏感,所以结构散热是个很大的难题。
综上,难度给到“芯片”。Z10用了一个叫mlx81116的芯片,目前在RGB灯光技术这块,它是控制精度极高的芯片,所以对于颜色的调节能精准把控,几毫秒内的变化也能够做到颜色指哪打哪儿,动作整齐划一。温度问题,这些芯片可以为LED的温度漂移提供补偿,来确保散热。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相当于给开幕式这些,一人发了一个无延迟的耳机,同时还配了个智能变频空调。
价格我浅查了一下,截图里面,不知道真假。感觉比一包烟钱要贵,要用到89颗的话,按便宜的算,4000多块芯片钱哦?建议司机朋友们,有保险的可以离近点儿看看,没保险的来我微博里看看得了,别忘点赞!
那花这么多钱做这个东西值吗?这我想说,看品牌追求,我听到过有关领克的一个想法是说,‘将其打造成一个由“设计驱动”的品牌’,所以包括我身边朋友在内的很多人,真的很早就感知到,这个牌子是少有的,坚持自己原创,甚至执意避开别人,且取得了成果的品牌。这是我们国产品牌中,坚持原创的标兵,这点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我觉得这组灯,为这份品牌价值做出了贡献,值!
这是品牌层面,产品层上,平时我们对设计就一个“好看”或“不好看”就概括了,其实领克的设计,你稍微多研究一下就能打开个新世界。领克的设计理念叫做“城市对立美学”,这组灯叫做“破晓之日”。意思就是阳光透过都市的高楼林立,照在城市里的那个场景。这点尤其在尾灯出会有体现,每一个发光的模块代表穿过楼宇的阳光,而立体效果的内部灯组结构,正好就像城市的错落的钢铁森林,是不是就有画面了。当我离近尾灯看的时候,真的恍惚了一下子。
所以为了这种“破晓之光”,本来在“THENEXTDAY”上贯穿的灯带,现在变成了断点式的。我是理解了以后我才觉得这种设计确实更有意思,融入了设计师的情感,我们都能有共鸣。不理解的话,可能思维惯性直接张嘴就问了“这前后灯为啥不是贯穿的?别人都是贯穿的...”
对于商业来讲,设计这种直观感知不强的东西,省掉换钱更合逻辑,但是对于一个有“设计驱动”为思考的牌子,花成本和思考在上面,然后换来今天对于领克设计的认知,大家觉得值吗?
灯光的设计大概我只了解这么多了,其实灯光的立项到结果也是几年的时间,远不是我这点儿墨水能还原出来的。继续往后,看看车身的设计,老多“鸡贼”的地方。
第一就比如这个车顶的线条,又跟领克07玩一样的招数—车顶消失术。
领克Z10定位其实并不是一个纯运动的车型,反而更多的偏重舒适或者一点点行政?所以外面的线条,没啥张扬的,夸张的,多数都是舒展,修长,饱满,圆润的风格。
但是你离远看这个车顶线条的话,还是带一点“溜”的。车顶部分大概分3个层次,真实的车顶线条、下面的饰条,以及车窗部分。从下往上看,车窗的纵向占比,相对门板的肯定小很多,所以这就有一种“下大上小”的稳定感。同时车尾部的线条又是上扬的,这样就再一次缩小了车窗部分的占比,又薄了一下。
多出来的这么一个饰条明显比车顶本身的线条更抢关注,让人认为“这就是车顶”。而且这条线它一直是圆滑的,从B柱开始就下降,所以才会有一种溜背的感觉。而黑色的悬浮车顶,颜色深,不好看见。就跟人在脸上打阴影一样,有显瘦效果。不信你可以试试,鼻翼两侧打阴影,鼻梁打高光,显得鼻子又瘦又挺拔。所以这个就是“车顶消失术”。其实车顶不低,只是看不出来了。
这样就换回来好多头部空间,我这种大人发型,扫不到顶。后期如果嫌热加个遮阳帘,也不会。头部空间真的很充裕。所以也算是是一种“偷”,偷了外部空间,换来乘客更大的空间。
这个车顶除了要追求美观,更要追求强度,Z10的车顶全部都是2000mpa的热成型钢,这是目前我听到的从强度到范围全都拉满的一台车。
一个有点儿遗憾的地方,这次没有用上无框后视镜,帅的不太彻底。07,08用的就是无框后视镜,非常有爽感!
这个后视镜内部要集成2个摄像头,加热装置,一个调节镜面的电机,以及一个折叠后视镜的电机,前三个零件占用了大部分后视镜的空间,所以07,08的解决方案就是把后视镜折叠电机拿出来,放在下面黑色的柱子上,为了好看,又向下做了一条亮黑色装饰。
但是Z10整体侧面线条要非常舒展,尤其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那条腰线,从头灯一直延伸到尾灯,饱满,圆润,修长,优雅。要是突然砍这么一刀,整体效果直接被砍断,不伦不类。所以为了这个舒展的车身,只有牺牲后视镜这个细节,有点儿遗憾。听说为这个事,设计师之间没少干架。
领克那条非常酷的水切也在线,有爽感!水切的创意也不是改个饰条那么简单的,这个设计其实从19年就立项了,到08上我们才见到成效。当时08一出来,纯平侧窗+无框车门+无框后视镜+隐藏水切,香迷糊!
水切的作用是当风从玻璃-水切-车门三个面同时经过的时候,每个面上的流速会有差别,然后会产生乱流,带来最头疼的问题,风噪。
如果用最普通的塑胶,噪音问题会更严重,用镀铬金属条或者其它材料可能会好点,但我猜领克肯定不会用。现在这种纯平的,简洁的侧面,既有科技产品那种做工精致的爽感,非常酷,同时又减小风阻,降低噪音。这也是为啥07 ,08,007即便没用到双层夹胶玻璃,隔音效果依然轻松越级的原因。
不过大吉利也学聪明了,水切这个设计已经申请了专利,谁看着好,想用交专利费。但是我觉得没毛病,现在风气不好。你点灯熬油背的单词,高考人同桌瞟了你一眼,你俩成大学舍友了,这对花大精力,大价钱,长期主义搞原创的人不公平。
当然还有好多设计细节,比如那个鸭尾,侧面看是有一个折角的,因为如果设计成一个大平板,关闭以后,从后面看跟后备箱之间有一道黑缝,影响美观。所以在衡量了风阻、空间等多方面因素,最后把这个缝隙放到了车灯上面,不违和了。其余细节就不一一举例了。
听内部人说他们之间为了这些细节没少打架,当然都是为了把更好的设计放在领克上,这些为了“好”吵架的同事我劝大家互相珍惜,都是对做事有热爱的人,都是可爱的人。
再吃个有关设计团队的瓜,领克的设计团队,据说有两百来人,关键来自29个国家。很难想象这在一块工作是怎样一个场面?而且多数人都在北欧,去交流过的中国小伙伴也在感慨一件事:文化差异!
北欧人的生活方式,下了班世界就是自己的,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有钱有闲,能为自己的爱好充电,滋养灵魂。下了班没人干预你,也不敢干预,听说在Z10项目期间,有个英国人下班后加了会儿班,被工会逮到,还扣上了一些“破坏和谐”的帽子,最终被遣返回国......所以这些人的创造力会得到非常大的释放,设计这块子让这些人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行,轮到做车机、智能化,也得说欧洲人做那玩意儿,狗都不用。
人和工作的关系就是“凹凸”,安插对了就行了。
领克Z10,这么多有意思的细节,就是这两百来号人用几年时间交的答卷。
没啥说的了,致敬原创!致敬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