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墨脱之行 看恍如隔世的风景


正如朴树那首歌中所唱“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远方,永远像迷一样让人心生向往,逃离城市的喧嚣,背着行囊远行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出发之前永远是梦想,上了路之后永远挑战”。另一位同样很有知名度的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创始人萨宾所言,在路上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你的每一分钟都仿佛是生命的开始。

旅行的乐趣不仅在于开拓视野,拥抱大自然,感受清风拂面。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沉淀与历练。

其实在路上,何尝不是另一种修行呢?身动心动,蓦然间的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或者纯粹就是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完成忘记了自己。


既然如此,那么有生之年为什么不去一趟墨脱呢? 

2013年10月,跟随央视《中国公路》栏目组拍摄车队,从西藏拉萨出发一路向南,目的地就是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墨脱县”。

在一周时间内,车队沿着318国道途径林芝、波密,翻越米拉雪山、色季拉山、嘎隆拉雪山,跨越尼洋河、帕龙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最终抵达墨脱县。


近距离经历川藏线的凶险,感到喜马拉雅山的冰雪与热带雨林的湿润。那神秘与美丽共存的墨脱,真是让人永生难忘。

       

 (1) 流着鼻血翻越海拔5018米的米拉雪山

2013年10月19日, 早上8点左右,车队已经在酒店门口集合。今天,每个人难抑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因为,这一天注定成为我们生命中抹不去的记忆——我们要从拉萨出发,正式踏上墨脱的征途!

此次,前往墨脱县的车队一共有13辆车。其中一辆是柴油机的皮卡充当救援车,另外12辆为国产SUV。


在时差上,拉萨要比内地晚两个小时,也就是说早上八点钟相当于北京时间6点。等我们车队集结完毕又绕城而过,来到拉萨河边那座大桥时已经9点多了。通过这座公路桥,也算是正式告别拉萨市区,真正开始了一段在路上的生活。

九曲回肠的拉萨河谷

沿着拉萨河谷,车队行驶在318国道上。深秋的西藏,路两旁高大的杨树叶子已开始变黄,朝阳透过层层叶片洒落一地粼粼的光芒,窗外的空气十分纯净,清澈的拉萨河缓缓流淌。远处的山峦、近处的草地和悠闲的羊群、牦牛群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卷。

说起来,“西藏”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神奇地方。记得2011年,我第一次进藏的时候还是在初春。


从格尔木出发后,沿着青藏公路朝拉萨方向走。行经唐古拉山山口时,虽然看不到一丝绿色,但整个人还是陶醉于西藏那种纯净神圣的氛围中。忍受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剧烈头痛,却不时被路上的牦牛、雪山和起着摩托车的藏民吸引。

这次去墨脱的队友大多是陌生的面孔,司机是临时在当地聘请的常跑318国道的老司机。领队老张是一位50岁左右的北京人,属于话痨。他负责车队每天的行程,据说有相当丰富的野外救援经验。在出发前一晚,老张特定召集核心队员开会,把去墨脱的惊险与困难夸张地说给我们听,要大家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摄影师帆帆跟我不坐一辆车,不过我们倒是颇有缘分。去年夏天,我们跟随一个重庆厂家路试车队在哈尔滨相识。然后花了4天时间,车队日行千里从哈尔滨跑到西安。人坐在车里,痔疮都坐出来了。

到了西安后,我俩说什么也不想跟车队爬秦岭连夜往重庆赶,于是就在西安坐飞机回去。帆帆在呼和浩特吃饭时,喝的内蒙古的“蒙古王”酒,觉得特别好。于是第一天就买了一箱准备带回去送朋友。结果在西安街头拦出租车,到了机场他才想到把酒放在路边忘拿了。


另外两个熟悉面孔,一个网名叫“黑豆”的年轻人,他的体质比较好,高反症状几乎没有。我俩算是完整走完整个行程的人,几天之后从墨脱返回拉萨,身体感觉良好的两个人可以悠哉地喝着拉萨啤酒了。

但一位自称“小编”的小鹏情况就不妙。小鹏本来人就瘦小,第一次来拉萨的高原反应还比别人强。据说到拉萨下飞机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有了剧烈的头痛了。


其他人在拉萨适应了2天后,基本高反症状都有缓解。但小鹏却直到返程都是一份萎靡不振的样子。每天闷闷不乐地坐在车里,脸色煞白昏头晕脑,原本爱说笑的他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在这几个人当中,我算是有进藏的老司机了。虽然心情不似第一次进藏那么狂喜,但还是有点小有激动。望着窗外不断闪现的风景,没有前两天刚到拉萨时的高反症状,心情也慢慢舒展开来。


坐在后排车中,脑海里想“我努力记住眼前的一切,因为离开这里之后,最让人怀念的就是眼前的风景和记忆”。


喝着阳光烧开的水

从拉萨出发一路南下。这段直达林芝的318国道虽然平坦,但路窄车多是个问题。318国道上,重型卡车比较多,那么常走川藏线的老司机们车开得飞快,完全不把对面车放在眼里。

开车去西藏的人都知道,在西藏开车都限速。就是出发前在经过的检查站开行程单,记录出发时间。到下一个检查站时要被检查路上所花时间,严谨超速。还好,我们车队头车那里辆福特越野车,是当地政府为配合央视拍摄而专门派来当领航车,所以每天行驶在路上没有花费浪费时间,不然这样开到墨脱起码多好几天时间。

中午,随着路两旁农田、牦牛数量渐渐多起来,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城镇,工布江达县到了。


说是县城,但实际上“工布江达”县还没有内地某些镇子大。不过在这里,好歹能找一个像样的地方吃饭就已经不错了。这里阳光充沛,当地人习惯用太阳灶。吃饭的地方是一座大院子,院子中间正在烧水的太阳灶引起大家注意,巨大的轮盘中间放置的一只烧壶,安然地晒着高原纯净的阳光,不一会便欢叫地沸腾起来。


喝着这壶水,肯定能嗅到了阳光的清香,把纯净的甘霖融在身体里,整个人都充满了力量。当然,这只是诗情画意般的想象,实际上高原上水的沸点低,我们喝的开水都没有达到100摄氏度。喝这样的水,不闹肚子就不错了。

骑行者必经的米拉雪山

吃过午饭后,车队继续出发。开着车没过多远就是此行遇到的第一座雪山“米拉雪山”了。

青藏高原海拔虽然高,但却很平缓。从海拔较低的拉萨河谷开始爬山,最能感觉到高度变化的就是呼吸。当车内人感觉呼吸有些急促时,当时海拔就已经超过4000米了。放眼窗外,路两旁终年积雪的山包越来越多。再往上走,皑皑白雪覆盖着山顶,温度也骤降下了。等车队开到米拉山口,感觉呼吸的空气都冰凉。但下车后看到车外风光,顿觉天高云淡,豪气万千。


     米拉山亦称“甲格江宗”,意为“神人山”。因其高大雄奇而成为此地藏民心目中的神山。其实,西藏每一座山口几乎都有悬挂的经幡和印有经文的布条,米拉山口也不例外。在山口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标有“雪域之舟”的耗牛石雕像,也都被黄色、白色的哈达围绕着。这种精神象征的牦牛雕像,在蓝天白云辉映中,显得十分庄严凝重。


米拉山口海拔5018米,对体质不好的人来说简直要命。所以,车队停靠在路边后领队老张就交待大家不用跑动,不要停留太多时间。

在西藏可以遇到坐飞机、坐火车、骑摩托、骑自行车等,以各种方式来到这里的人(几年后的2017年还出现了推着汽车轮胎步行到拉萨的事)。当你惊讶于有人徒步进藏非常了不起时,很快就会发现还有心怀信仰的人花了几年时间,一步一磕头从千里之外磕到拉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与这些终生怀着信仰朝觐者相比,我们的心灵之旅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


    在米拉山口短暂停留不到20分钟,队员们抓紧时间拍照留念。但仅仅是十几分钟,对人的体质还是很具考验。一位原本就有高反的队员,在米拉山口后头痛得更厉害了 。领队老张见此不妙,急忙招呼大家集合,开车下山。


领队老张人不错,野外自驾经验丰富,执行力强,这次车队墨脱之行的全程顺利他出力不少。不过老张说话不讲情面,对队员要求也很强硬。有一次早上出发时,遇到迟到的队员毫不留情批评,惹了几个脾气大的人。但不得不承认,正因为老张这种强硬与果断作风,保证了此次墨脱之行没出意外和纰漏。

秋色中的尼洋河

离开米拉山口,海拔越来越低。好像米拉山口就是一道分水岭,离开山口后顿时变得别有洞天了。

车行到雪线之下后,路边又出现成片的森林。不知什么时候,眼前变成了花的世界。蓝如宝石、红如玛瑙、紫若水晶,大片金黄色叶子的青杨、火红叶子的枫树相映成辉。仿佛神来之笔挥泼成一幅五彩的画卷,让人目不衔接。


     下午三点左右,抵达中流砥柱。在纯美的风景中,一块数百吨重的巨石立于澄净的激流中。两岸青山相对,绿树红花。一江清澈见底,奔流不息。而巨石突兀在河中,像一个静默的巨人,沉思留恋在美色中——真让人感慨鬼斧神工的自然神奇。


车队离林芝越来越近时,窗外风景俨然别有洞天。如果说拉萨河谷是秋意浓的深秋,那么这里的尼洋河畔仍是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林芝地区被称为“西藏江南”,果然名不虚传。随着海拔降低,大片的阔叶林也随之出现眼帘。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农庄隐映在树林深处,炊烟袅袅。不安分的藏香猪成群跑到在公路上穿梭,又遭疾驰的车鸣声惊吓,慌张逃散。 


      夕阳西下,车队沿着美丽的尼洋河欢快奔跑,火红的太阳远远地在后面追赶。让人不由想起一句诗“今天我们要出发,在路上,迎着鲜艳的杜鹃花”。


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四周安静很多,大家也开始昏昏欲睡。突然眼前一亮,前方出现了一座灯火通明的城市。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林芝的八一镇到了。

             (2)  在波密县城吃到酸臭味的牦牛奶渣

在“八一镇”住宿一晚,逛了逛街头闹市。总体感觉林芝与印象中的西藏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格调。首先是环境与藏北好多了,这里海拔算是西藏最低的地方,因此气候湿润暖和植被茂盛。人来到这里的感觉非常惬意,丝毫没有高原反应的困扰。

另外与藏北那边皮肤黧黑的藏民相比,这里藏民皮肤显得比较白皙。皮肤好,自然美女多。此外,市区非常热闹,走在街头,商业街、餐饮店、大型超市、KTV酒吧一应俱全,给人感觉比拉萨还热闹一些。


据说林芝这边有一种皂石做“石锅”在当地很有名,用这种锅炖鸡简直是人间美味。吃过晚饭,一些队友就启动疯狂购物模式,到处问询卖特产的商店。我闲来无事,也跟着他们在夜色中走了很远。在一座集贸市场后面的一个偏僻小巷,有好多家卖石锅、菜板、乌木筷子的特产店。

店主蹲在门口刨着一块磨盘大的木桩,听说是传说中红豆杉。红豆杉是濒危物种禁止买卖,不知这里是真是假。虽然包邮,但售价高得吓人。同样,林芝的石锅也贵得离奇,一口看上去很普通的锅都要卖1000元左右。

老道的店主听我们不像真买锅,就不耐烦地应付几句,继续低头忙他的木工活。而原本想买锅的队友商量“去墨脱买估计会便宜些”。于是,大家一哄而散各自回酒店休息了。

第二日,也就是2013年10月20日。一大早我们就离开八一镇,今天的目的地是200多公里之外的波密县,途中要经过色季拉山口和通麦天险。

从八一镇出来,车队就开始爬山了。与昨天拉萨河谷植被稀疏相比,今天路两旁都是高大茂密的阔叶林,恍然到热带地区。心想“西藏江南果然名不虚传”。


一路苍翠的叶子绿得耀眼,油画般的景色美得醉人。经过一些山路弯道时,都能看到路边悬挂彩旗般的经幡随风起舞,为这趟旅途平添了几许凝重气氛。

色季拉山口的遗憾

在前往色季拉雪山的路上,最能感受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变化。

刚离开八一镇的时候还是晴空万里,随着海拔上升开始下起雨了。路边植被也从阔叶林变成针叶林,然后是高原草甸。等快到色季拉山口时,窗外一眼看去满目荒凉和裸露的碎石,还有一些岩石被厚厚的雪层覆盖,没有一点绿色。等到达色季拉山口时,扑面而来的就是大颗雨点夹着碎屑似的雪粒。


色季拉山口海拔4728米,晴天的时候可以在这里可观日出、云海,远眺南迦巴瓦峰。不巧的是我们经过这里时天公不作美,山口雾蒙蒙,冷风吹面。站在观景台,朝南迦巴瓦峰方向望去,只见云雾缭绕,再别无物了。


据说,只有运气好的人才能看到南迦巴瓦峰,但往往这样的有缘人极少。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这座羞于见人的“南迦巴瓦峰”又被称为"羞女峰”。今天没见到“她”多少有些遗憾(还好返程再经过这里时,终于有幸看到了传说中的"羞女”。当然这是后话了)。


摄影师帆帆扛着他的长枪短炮,钻到路边一座经幡里面拍东西。剩下的人有的去厕所,有的站在瑟瑟发抖山口自拍留念。

返程时看到的南迦巴瓦峰 返程时看到的南迦巴瓦峰


实际上,色季拉山口没什么特别之外,唯一的纪念碑还不知被哪个无德的游人用红漆涂鸦。看到纯净的空气并不能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总有一些行为与美景格格不入。

稍作休息后,上厕所也回来了。说景点卫生间因天冷水管被冻坏了,只好忍着继续出发。


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离开色季拉山口,下山的路险峻而迷人。车队盘桓在蜿蜒的山路中,两侧是冰山雪松,煞是好看。走着走着,感觉呼吸舒畅温度适宜时,眼前的景色又变成春意般盎然。

从路边傲然耸立的松柏,渐变成高山杜鹃与阔叶林的迎风微笑。短短的几十分钟,我们经历由冬到夏的季节变化。等车队到达鲁朗镇集合时,眼前又被宛如阿尔卑斯山的林海草地吸引住了。



在青藏高原,不论海拔高低气候变化,空气一如既往的纯净。从雪山之巅到江南河谷后,我们就完全进入亚热带气候中。满眼是花开簇簇、绿色葳蕤。大朵的白云洁如绵团,与袅袅升起的云气氤氲缠绕,分不清哪些是云哪些是雾。


在绿树成荫、鲜花夹道的路上,总会看到那些磕头的信徒和骑车的行者。他们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坚毅和快乐的微信,尽管大家的出发地不同,但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拉萨”挺近。


通麦天险初体验

离开鲁郎镇不久,就进入全长14公里长的沿江路段,即“通麦天险”。通麦天险是川藏最险的一段路,这里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所经之处山体疏松,山崩、雪崩、泥石流、滑坡等地质是家常便饭。自然每年在这里因交通事故遇难的人不少,所以通麦天险当地人称为“通麦坟场”。


我们行进的沿江路位于帕龙藏布江的悬崖之上,一侧是随时会落石塌方的悬崖,一侧是深不可测的滔滔江水。

那年通麦路段还在修建中。从踏上这段泥泞的沿江路开始,车队就忍受着颠簸折磨。且不说这段路夹在悬崖与江水间,仅仅是翻浆的路面就让人受不了。车轮行进时泥水四溅。每辆车都变成大花脸,没一处干净地方。


让人头疼还有驼峰型的凹凸路面,这段沿江路从头到尾,没有一块平整的。车子像蹦迪一样扭来扭去,突然坡路突然急弯,把车里人颠来晃去。在一些狭窄的路段,只能允许单车通行。通常是等对面的车先过,其它车就停在靠山的一面等待。

路上车辆多以高底盘的大货、越野车为主。我们这支车型统一的车队自然格外显眼。一些在路上修路的藏族工友在车队经过时,也友好地挥手招呼。


天空下着淅沥的雨,更觉得路滑难行。靠近江边的路段没有护栏,从窗户里看到奔腾的帕龙藏布江,不免心惊胆寒。对讲机里不时传来领队老张“前面有陡坡”的指令,老张一再提醒司机在通过弯道和驼峰路段时要先鸣笛,确认对面有没有车。

算下来短短的十几公里路程,竟然颠簸了近两个小时。走完这段难熬的沿江路段,车队来到一座有武装士兵看守的大桥前,所有车辆都停了下来。

单车通行的通麦大桥

通麦大桥是318国道的咽喉工程。大桥设计为双塔双跨悬索桥,跨越帕隆藏布江的支流易贡藏布江,全长258米。

原来这里有一座永久性的钢筋水泥浇筑的大桥。2000年遭遇西藏易贡特大山体滑坡,引发易贡湖水溃坝暴泄,通麦大桥及附近的一些公路也因此被冲毁。我们去墨脱那年,通麦大桥还是一座临时桥梁。(据说,现在这条江上的新桥已经建好,通麦公路也修完。以后去墨脱的路好走多了)。


通过通麦大桥有严格的规定,每次只限一部车过桥梁。在我们的车辆过桥时,可以看到桥面铺着木板,车内人明显感觉到桥面在颤抖。等车队依次通过通麦大桥,前面就是通麦镇。车辆重新回到柏油路上,午饭就在通麦镇解决。


通过通麦天险后,到波密县城的路程就好走多了。

形状像狗屎的奶渣

在波密县城舒服的住了一晚。这座叫“县城”的地方叫小镇更恰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这儿要是叼着一支烟从县城东头走到西头后,才发现出了县城了嘴里的烟还没熄。

波密县城虽不大,但很有特色。一条干净的小河将镇子一分为二,远离城市喧嚣,很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在波密,用“高耸入云”这个词就不能形象地描述高大雄伟了,因为这里的白云可随处可见,酒店屋顶、停车场的矮墙,在河边、在树林,到处是白云飘逸,触手可及。

热闹的街道旁是整齐的藏式楼房,目光越过屋顶,白皑皑的雪山赫然在屋顶之上,而云彩也会不时挂在屋顶之上。那么近距离地感到云海雪山,感受远离尘世的恬静和美妙。


进入波密的当晚,闲来无事跟着帆帆、小编、黑豆瞎逛。不知不觉来到一家销售特产店吸。货架上有雪莲花,看上去毛茸茸的极像老鼠模样,但价格却是便宜到家。帆帆说“这是好东西,可以炖鸡或者泡酒,对身体非常好”,他一口子买了几十棵。



以前在武侠小说里听说过雪莲花的神奇,在主角受伤时定会遇到一隐居高人,掏出仙丹对伤者说“这是天山雪莲你,吃了就没事了”。于是即将断气的主人公服下后,立竿见影神奇痊愈。


但今天看到雪莲,样子确实不敢恭维。不过被帆帆鼓动,再加上武侠故事种的神奇功效自然不会错过。二话没说就买了一大包雪莲,放在家里冰箱。但炖鸡的机会本来就不多,所以吃到现在雪莲还没吃完。

店老板是个热情的藏族大叔,见我们爽快地买了很多雪莲花,自然开心。他随手从一个口袋里抓了一捧白花花颜色的东西,请我们吃。


在牧区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提炼酥油后,剩下奶水用火煮沸后冷却变成酸奶水,把酸奶水再过滤剩下的就是奶渣。藏族大叔请我们吃的就是奶渣。

奶渣没有经过任何加工,非常天然极有营养,但闻着有一股酸臭味。帆帆、小编闻不惯这味道,尝都不尝。作为从小在内蒙古长大的我,这些年生活在重庆多年没吃到了。一看到奶渣,顿觉满满的都是家乡味,所不同的西藏奶渣都是牦牛奶做的。


我欣喜若狂地买了5斤。黑豆在我的感染下也尝试着买了一斤,但据他后来说“拿回家里都没人吃,放了没多久就给扔了”。我那5斤奶渣也回家吃了很久才消灭掉。

        (3)过嘎隆拉雪山 一定要听老司机的忠告

2013年10月21日,向墨脱冲刺的最后一天,即将进入向往已久的墨脱,每个人心中都满怀期待与激动。

从波密到墨脱还要翻越此行最后一座雪山——嘎隆拉雪山。因为这条路十分险峻,属于单行道。同时为了避免修路工人施工时封路,必须赶在他们上班之前通过嘎隆拉隧道,因此早上7点钟我们就要出发。

风雪中的嘎隆拉

天还未亮,车队已经在路上了。天空仍然下着雨,雨刷不停的摇动。窗外黑漆漆什么都看不见,唯一能感觉变化的就是随着海拔升高车内温度迅速降低,车窗外已经起了霜。


嘎隆拉雪山,处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海拔4200米。受印度洋暖气候的影响气候而多变。再加上这里地质构造复杂,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因此被当地人称为“神山”。

从波密出来没多远,车队就开始爬坡。随着海拔升高,雨水也变成冻雨,后来又变成漫天飞舞的雪花。手机网络没有了信号,山路更加蜿蜒。



抬头看山,在我们的头顶出现一束亮光,那是走在前面车射出来的灯灯。盘山路弯多且急,风大雪大路面湿滑,坐在车内的人忐忑不安。在最前面开道的领队老张,通过对讲机不时叮嘱司机小心驾驶,不要猛踩刹车。


    随着天色渐渐亮起来,路边已不是阔叶林,又变成一棵棵树冠覆盖白雪的松树,滑坡的痕迹在路上随处可见。

越往高处走,雪越大。在白茫茫的世界里,车队行进的公路尽头,是一座完全成白色的雪山。山下出现一个黑黢黢的洞口,这就是嘎隆拉隧道。


老司机的雪地经验

嘎隆拉隧道全长3.3公里,是西藏墨脱公路必经之地。2010年12月15日隧道建成后,扎墨公路缩短公路里程25公里。也就是说要是没有这条隧道,我们今天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经历更凶险难走的路程。

事实上,“嘎隆拉隧道”就是一条长下坡的隧道,进口与出口落差达到128米(40层楼房高度)。打个比方,要是不小心从进口踢个足球,它就会一直快速滚动,最后直接从出口飞出来。


从海拔3700多米隧道入口处进入隧道后,车队就一路下行。隧道内没有照明,一片黑暗,但车内的人能感觉车辆一直走着下坡路。当我们在黑暗中经历近一个小时后,再次看到天空时,人已到嘎隆拉雪山的另一面了。

接下来的山路也不轻松,全程都是360度盘山路,峭壁之上U型弯、S型弯贯穿始终,直到谷底。好在今天的气温还没到结冰地步,虽然下着雪但路面的雪没有结冰。


我们这辆车的驾驶员胡师傅,是个常年跑波密-墨脱线的老司机。经过这几天熟悉,说话也放开起来。他一边小心开车一边告诉我们:走这段路时要格外当心,赶到路面结冰的时候,车就别走了。停在路边等雪化,因为稍不注意车就会冲下万丈悬崖。“在这样冰雪路段,最重要的是保持与前后车的距离。这样,当后面车刹车失灵时,不会因为跟的太近,撞到前面的车”。


说话间,一辆陕A牌的四驱越野车紧紧跟在我们车后。胡师傅顿时紧张起来,连连说“这也太危险了。这个外地车一看就没走过嘎隆拉。哪能跟那么近啊?”。


为了安全起见,胡师傅慢慢将车停在路边。降下窗玻璃,挥手让那辆越野车车先过去。我们的车跟在越野车后面,离它远远的。

从雪国到雨林的两公里

车队继续前进,抵达墨脱公路62K检查站时,基本就算平安通过嘎隆拉雪山了。随着海拔的降低,雪线消失了。眼前又开始出现高大的松树,植被也茂密了。

62K检查站路边停着了几辆大马力柴油拖车,司机老胡告诉我们这是因为遇到下雪天路面会结冰。一些动力小的轿车跑冰雪路面,常出现轮胎打滑。为了安全起见,就要租用这些拖车把它们从62K背到嘎隆拉隧道的另一面,但收费非常高。


“现在正在通过原始森林,前面就是64K”。离开62K没多久,老胡就告诉我们要彻底告别之前走的柏油路了,接下来全都是烂泥路。

9:20左右,车队抵达墨脱公路64K。经过这几天墨脱公路的旅程,最大体会就是“在这里不能用距离来推算行进时间”。因为看似很短的距离走起来却很费功夫。比如从62K到64K,理论上也就相隔2公里,一脚油门的距离。但实际上,车队却沿着盘山路走了将近一个小时。


去过墨脱的都知道,墨脱公路1975年从波密县扎木开始修建工地了80公里处,由于技术条件不够于1980年停工。1994年,在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后终于修成一条泥土公路,墨脱县城第一次开进汽车。但由于这里地质构造太不稳定,部分路段很快被大面积塌方和泥石流冲没,但从此就在墨脱公路沿途留下以公里数命名的地名,如“64K”、“80K”。

从“62K”抵达“64K”,两公里的直线距离海拔却已经下降了几百米。此时已经完全进入亚热带,到处都是茂密的热带植被。远处的山峦基本都看不到山顶,全都被一棵棵大树覆盖。


“64K”是一个盆地的平坦路段,一条二三十米的路上散落几间木房子,一副原始状态的感觉,“郎杰藏餐”是这里唯一像样的店铺,还让人意识到生活的时代。


    到达“80K”时,明显感觉比64K繁华多了,可以能看到小规模的宾馆,老板在宾馆路边的广告牌上打出“标间”字眼,另外还能找到一些商店和饭馆,但都比较简陋。实际上,80K也是驴友进出墨脱的中转站。徒步墨脱的驴友一般都会从波密搭车到这里后,再开始徒步墨脱之行。


而汽车经过这里后,也算告别墨脱公路最好的路段。在经过一个长下坡后,就将进入一段烂的无法想象的“魔鬼路”了。

              


         (4)雨林穿行中 帆帆突发身体症状

在海拔超过2500米的地方旅行,高原反应自然不可避免。但高反症状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比如头痛、气短、肠胃不适等)。此前,我有一位老家是河南的同事,去高原之前他从不相信还有高原反应一说。自2011年去了一趟海拔近3000米的甘南后,就对高反心有余悸了。

那次他住酒店,担心帮他拿行李的走错房间,就紧跟其后,一路小跑地上了三楼。刚来到房间门口,顿觉四肢酥软,人滑倒在走廊上了,可把大伙吓坏了。

“妈的,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感觉人晕了。高原反应太吓人了”。据他事后描述:当时不知怎地突然感觉浑身无力,人不由自主地失去知觉。其实,这位同事所经历状况就是典型的高原反应,所以在高原走路别着急慢慢来。

可怕的高原反应

2011年我第一次走青藏线,到青海后就出现失眠症状,每天入住酒店躺在床上怎么都没睡意。开始以为是择床问题,后来到了格尔木后,这种失眠症状更加严重。一天晚上睡梦中恍惚自己在房间里走动,结果睁眼发现自己真的站在地上。

“你在干吗?”黑暗中,同屋同事被惊醒了。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不是做梦,而是站在他的床头,把他吓一跳。我自己也惊了一身冷汗。心想难道在梦游了吗?现在想起,估计也是高原反应的一种症状。


那次是第一次去西藏完全没有经验。进入高原最初几天,感觉精神有些恍惚,丢三落四。下车时,竟然会忘记把相机拿在手中。一走出车门,携带的佳能50D就从腿上重重的摔在水泥地上。还好单反镜头装的UV镜先着地,只是把UV镜边缘摔裂了,镜头无损。


那次进藏的车友中,有一位济南来的老司机自持身体好,走青藏线也没特别在意。路过那曲休息时,他在路边抽了半根烟后呼吸就不行,头痛疼得要死。原本生龙活虎的人,从那曲到拉萨一路都昏睡。不过到了拉萨后后,大家考虑要不要把他送到医院治疗高反时,没想到症状缓解,第二天他又变回精神抖擞了。

初到高原为何不能洗澡

“这几天千万别洗澡”,这是领队老张那天开会时特别叮嘱我们的。估计有洁癖的妹子听了这话后会嗤之以鼻。但事实上初到高原洗澡极易感冒,而感冒是在高原中的大敌,会引发肺水肿。

如果有人要问“刚到西藏感冒了怎么办?”。那我的回答就是“在最短的时候赶紧买张返程的机票,离开西藏”。千万别以为自己的意志力多坚强,要知道有很多驴友就是因为这貌似不起眼的普通感冒,引发肺水肿脑水肿,而把性命永远留在了高原上。


这次墨脱之行,经过米拉雪山时部分车友也出现了一些高反症状,比如头晕、流鼻血,症状都比较轻微。在高原上适应几天后,反应有所减缓,大家也就习惯了。

从拉萨出发时,领导老张嘱咐我们这几天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洗澡,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开始大家还小心翼翼,过了几天后适应高原后就不当回事。所以我跟黑豆在走完全程返回拉萨后,可以大胆洗澡,开心地喝啤酒。

被冷风击倒的帆帆

翻越嘎隆拉雪山时,摄影师帆帆探出头拍摄,被冷风一吹有些着凉。车队到80K时他又喝了几口车上冰凉的瓶装水,胃开始痛。刚才颠簸一路,人更受不了。车停在路边,他下车就呕吐起来,胃疼得直不起身。


领队老张在对讲机上得知队员状况后,赶紧让车队停在路边稍微休息。他又通过对讲机,从一位队员那里淘了几颗治胃痛的藏药,又在另一位队员随身携带的保温杯里寻到开水,让帆帆就着热水把药吃下去。等精神好一些后,大家才继续赶路。


返程时,为了保险起见,老张没有让帆帆跟车队回拉萨,而是在林芝就乘机回重庆了。但尽管如此,帆帆回到重庆后还是因为这次感冒及高原反应引起呼吸道感染,严重时还咳出血沫来。回到重庆的近20天后,他一直都在在医院治疗休养。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墨脱回来之后他神奇般丢掉抽了有10年香烟,把烟瘾戒了。


        (5)离开80K  墨脱最后的20公里魔鬼路

原以为从嘎隆拉雪山下到64K就已经到了谷底,没想到是错觉。从80K告别较好的砂石路后,车队在充斥着泥石流、滑坡、塌方、涉水的路上一直到墨脱县城,始终都是在大山中盘桓。


行进中,有时貌似感觉已经来到谷底,路边的溪水近在眼前,溅起白色的浪花。但转瞬间又是绕山穿梭,路边仍是深不可测的悬崖,雅鲁藏布江在脚下汹涌奔腾。远处成片的原始森林绿的耀眼,大块的云气雾气如梦如幻。

重卡都陷进去的长下坡

离开80K不远,到墨脱县城的那个长下坡对来往的车辆绝对是个考验。那个长下坡长有500米样子,坡地超过30度。从80K过去是下坡路,倒没觉得怎样。但是从墨脱回来经过这里时,就体会到墨脱公路的艰难了。


因为在雨林,这条原本就凹凸不平的土路被雨水冲刷的千疮百孔,从坡底的大马力柴油货车一鼓作气的冲上了,到了最后十几米地方还常常陷入淤泥中熄火,更何况小排量的SUV了。所以这条长下坡,对车辆性能与司机技术是一次考验。


返程时,车队在这个长下坡耽误不少时间,领导老张召集七八个队员们一齐推轮胎打滑的SUV。车队负责后勤的老黄,从携带的装备上看就知道他很有经验。每次遇到车辆陷入淤泥,他都穿上齐膝的长雨靴,拿起板锹就挖石铺路。


返程时几乎每一辆车都是被人推上长坡的,只有我们那辆车的胡师傅,就从坡底一脚油门轻轻松松开到坡上,连个哈欠都没打。来到坡上,胡师傅有点鄙夷地看着其他束手无策的司机,说“上这个坡都要诀窍的。不能硬来,要用巧劲”。


敲打油底壳的河石

通往墨脱县城最后几公里,是我们此行最难走的路程。与通麦天险相比,墨脱路况除了涵盖昨天经过路段所有的险峻外,还有从山间直流而下的河水,而涉水对车辆及驾驶及技术也是一个考验。



“急过沙子慢过水。”这是领队老张培训时给大家讲的。在通过这样涉水路面时,有经验的司机会挂抵挡,然后油门踩到底一直开过去。但即便如此,也往往因为河底的石头碰撞到底盘或发动机油底壳,严重的会造成机体损坏。


有些路段修在峭壁上,像栈道一样在山体上抠出一条仅能单车通行的窄路。一边是陡峭的山岩,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江水,车辆行在中间如走钢丝;有些路段,因为长期受到泥石流冲击,形成难以逾越的沟壑,只有通过简易的钢架木板桥通行,车子行驶在上面可以明显颤抖。让人顿感不寒而栗。


临近墨脱县城的最后一段沿江路看似平静,实际也是危机四伏。因为这段路依山傍水,近在咫尺的山上瀑布飞溅,崎岖不平的路面满是泥浆。遇到下雨,水流加大就变成从天而降的泥石流,对经过的车辆构成威胁。


行进一道瀑布下面,一辆大货车车孤零零的废弃在一旁。车上司机是昨日雨中遭遇突如其来的泥石流,被冲到江边。万幸的是停在悬崖一米左右车停住了,没有掉进汹涌的江中,司机算是捡回一条命。


我们走着前面,一辆丰田普拉多慢慢地跟在我们身后。在这样路上行驶,越野性能再强的SUV都要小心驾驶了。


迷失的地平线

从80K到墨脱县城20多公里路程,走起来却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在这片雨林中的细路上,只有我们这支车队在蜿蜒蛇行。一种久违的宁静在心尖弥漫,彷佛世间只有自己存在,可以清晰的听到自己的呼吸,除此没有别的声音。


车队沿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穿梭在雨林中,映入眼帘的原生态景色不时给人惊喜。



远处高山流水,飞瀑直下,形如白练;近处参天大树,苔上青石,凝重时光。偶尔斜风细雨,飘飘洒洒。倏尔白雾成团,变幻万千。经过的每一处景色,都那般纯净,美得让人惊叹造物的神奇。


峰回路转的路途,对人和车的耐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随着道路的延伸,路边渐渐出现零落的村庄。出现了人群和成片的芭蕉林,一群藏香猪在欢快的奔跑。


从80K开始,车队一直在大峡谷中盘旋。虽然感觉是往山上攀爬,但总也走走不出这片峡谷。不知过了多久,在经过一个巨大的S弯后。蓦然头顶之上的山腰,出现了一座楼房林立的城市。


彷佛是原始森林中被遗忘的世界,在云雾环绕的山坡上既显眼又神秘,墨脱县城终于近在眼前。


          (6) 墨脱 一座建在云端上的乐园

 

穿过嘎隆拉隧道,

来到迷失的世界。

墨脱,建在云端上的乐园。

 

云团在山顶萦绕,

那是系在颈上的珍珠。

雨林绿的耀眼,

多美的翡翠舞出裙边。

瀑布高悬,几多银河飞溅九天,

咆哮的溪水愤怒成牛奶似的白河。

 

藏香猪开心寻食,欢快奔跑,

牦牛满脸凝重,思索人生。

翻山的行者,甩掉身上的蚂蝗,

虔诚的步伐,梦游般离开。

 

夜晚来临,

纯鲜空气酿了醉氧的甜酒。

让睡去的人,

心满意足。

西藏墨脱拥有地形起伏最大、自然坡降最大、降雨量最大、地震裂度最大、地质灾害最多、地质条件最复杂,六大之险堪称“世界之最”。


经过这几日行程,终于抵达墨脱。所有的触动,难以言败。唯有诗歌也许才能传递那种沁人心脾的情愫。

只有两个人的邮局

抵达墨脱县城已近晌午,车队停好随便在路边饭店就餐后,大家各自到酒店休息。

我跟摄影师帆帆住一房间,到了酒店后他直说身体不舒服,脱下衣服盖上被子躺在床上喊冷。我整理一好行李后,回头问他要不要去邮局的时,发现他已经盖着棉被睡着了。

邮政所位于墨脱县城的中心地带(也就是三岔口中间)。一间不大的房子里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但前来寄信盖邮戳的背包客却络绎不绝。


拉萨出发之前,我在大昭寺附近邮局买了几套西藏风格明信片,盖了纳木错、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等具有代表性的风光纪念戳。现在来到墨脱,再盖一枚“墨脱”的邮戳,也算此行圆满了。

墨脱邮政所里做收发工作的姑娘,看来对盖戳之事早习以为常了,她没等我说完,二话没说拿起鲜戳就在明信片空白处敲着。我小心地揣好系列明信片,又将另外写了地址的几张投入邮筒。然后如释重负地走出邮局,今天有一下午空闲时间可以自由安排。

惊见柠檬大哥大

墨脱县城很小,沿着街道步行20分钟就可以在县城逛一圈。一条三岔口算是当地最繁华的街道,两侧沿街商铺不多,销售当地石锅、竹编、乌木、药材、水果等土特产。川菜馆随处可见,从店员到老板都说着一口正宗的四川话。


特产店里有一种柚子般大小的水果,那就是当地产的大柠檬。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柠檬,让人吃惊不小,“没想到柠檬还有这么一个大哥”。

墨脱大柠檬除了比我们平日见到的柠檬个头大出很多外,吃法也不同。里面白色的肉又多又厚,切下来可以直接吃也可拌凉菜吃。大柠檬果核只有拇指般大小,被厚厚的果肉包裹。已无印象中柠檬的酸汁,吃起来有股淡淡清香。


看到大柠檬,让人想起北方长大的人第一次看到柚子时开始怀疑人生的故事。因为第一次看到柚子的人惊讶怎么还会有那么大个的桔子?“真是一个傻大桔!”。

几年后,我偶然在西双版纳又看到另一种金橘大小,在当地用于调味用的袖珍柠檬时,心态就平和很多了。心想“既然柠檬有大哥,那肯定也有小弟”。世间万物就是这样奇妙,没被发现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存在又是合理的,而旅行另一个收获,也在于发现此前你所陌生的事物。


卖柠檬等特产的商店老板娘很年轻,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人看着就精明干练。在挑选柠檬时,我让她优惠点时,她一口回绝“这里不讲价”。


但当我说起后面还有几个同事也要买时,老板娘立刻温柔起来“你把他们领来,我白送你几个都可以。”一听到这样魄力与大方的话,倒把我惊住了。不过最后受不了对大柠檬的好奇,还是买了两只带回重庆。

放弃背崩之行

墨脱出产一种皂石制作的石锅,据说含有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益。经过林芝的时候,车友老黄就想带回去一只,但售价太高。来到墨脱后走了几家特产店,也都没有中意的。在聊天时,听当地人说离这里不远有一个叫“背崩”的地方盛产石锅,于是就打算开车过去。


沿着县城公路没走多远,柏油路就到了终点了。眼前一条乡村路,说它是简易路不如说泥石流更恰当。路中间完全被厚厚的稀泥覆盖,开着SUV没多久轮胎就包裹一层厚厚的泥坯,车身也被溅起的泥水弄成大花脸。


难道这是通往背崩乡的路吗?迟疑间,大家把车停在路边。这时,对面一位骑摩托车的当地人,沿着路面稍硬的边坎慢慢过来。上前询问得知这条烂路从头到尾都是这样,开车怎么也得走两个小时。


看此情景,大家冷静下来。如果照这个的路况和速度,今天去了背崩乡就得在那住一晚了。于是理性地放弃此次去背崩乡的想法,买石锅的事再从长计议吧。


瞬间开绽的蓝莲花

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据说,该名字由来皆因墨其所在地形酷似盛开的莲花,有圣地之象。

身处墨脱,四周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山峦,将整个县城团团包围。如果说那叠嶂的山川是盛开的莲花,那我们所处街市就是被花瓣层层环绕的花蕊间。


墨脱是植被的天堂,满眼看去都是浓墨色彩的绿;这里是水的世界,抬头飞瀑直溅如白色哈达,低头是江水汹涌像奔腾骏马。大朵的云彩在头顶静静飘过,妩媚的雾气在山间氤氲徘徊。

大口呼吸的空气中满是清新和凉润,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背包客翻身越岭,不辞坚辛万苦,朝着这座向往之地而来。

墨脱县城不大,交警执勤车出现的频次就显得特别频繁。车停在街边,不到20分钟就被同一辆执勤的车喊走两次。


“墨脱县城也就这么小,街道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回到县城中,驱车转了几圈后。一位车友指着对面山上的藏式建筑说,“我们可以把车开过去,也许能看到墨脱的全貌”。

开着车朝着目标而去,柏油路尽头是一个极窄的土坡,加大马力冲过去,就来到了山顶。在山顶平台看到立在那里的石碑,知道这里是“莲花阁”,也就是墨脱县的博物馆。

不巧今天是博物馆在装修,不对外开放。遗憾之余,大家站在平台上不舍离去。一位中年男子也许是听到外面动静声后从馆里出来。他围着我们停止平台上的车看了又看,得知我们从拉萨开车过来,便特例让我们进馆内参观。


博物馆共有四层,里面陈列和展示着墨脱的历史沿革和当地门巴门、珞巴族的民俗风情。顶层是个开发式瞭望台,站在室外瞭望台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墨脱县城。

云雾缭绕中的墨脱全貌,就这样清晰地映在我们眼帘。


整座县城建在半山腰上,一条奔腾的江水如刀斧般把这片山坡分着两种别样景致。江左岸是陡峭山崖,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江右岸的地形由急到缓,像绿色的帷幔渐渐舒展。

再往右看,就是县城民居,平坦的地势仿佛神来之笔。白房红瓦,错落有致,宛如绿色地毯上点缀着白色、红色的花朵,迎风绽放。

流连忘返时,江左岸突然雾气弥漫,像从魔瓶中里释放出白色云团,转瞬间遮住了江水。又过几秒,这浓浓的雾气继续扩散,如巨大的云伞把县城完全遮住雾气之下。


此时,整个墨脱县城之上犹如一朵朵、一簇簇桃花、莲花盛开的世界。花瓣飞舞,洁白无瑕。浑然一体,巧夺天工。

眼前的云雾来得迅速,去的也突然。正当大家还在惊叹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时,四溢而出的雾像被风吹散一样,顷刻间已无影无踪了。

大家沉默起来,一位来自北京的车友悠悠地说“看到这般景色,想想一路的辛苦。什么都值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自驾旅行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0关注 | 39作品
+ 关注
笑谈车市风云,探索营销之道.
Ta的内容
3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