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更多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当前位置:
滴滴司机怒了,场站短途单没人接,系统竟强制派单
泉州腾发二手车齐哥
车家号·0浏览·2025-08-25 01:07 · 福建

相信很多人在使用网约车软件时,都遇到过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情况。

比如,你明明设置了回家的顺路单,希望能匹配到一个方向一致的乘客,轻松结束一天的行程,但平台却冷不丁地给你派来一个距离不远、甚至方向还有些偏差的订单。

这时候,很多人心里都会犯嘀咕:这系统是不是出错了?

还是平台在故意为难人?

最近,一位在台州兼职开网约车的师傅就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他的遭遇非常典型,正好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网约车平台,尤其是滴滴,在火车站、机场这类交通枢纽的派单逻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事情发生在一个周日晚上,这位师傅作为一名上班族,利用业余时间开网约车增加点收入。

晚上九点多,他在黄岩区准备收工回家。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他很清楚,直接从当前位置等一个回家的顺路单,希望渺茫。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择:开车去五公里外的台州西站。

因为火车站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晚上这个时间点,刚下车的旅客非常多,接到回家方向订单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这个思路,是绝大多数网约车司机的共识,他们称之为去“热点区域蹲单”。

他把车开到台州西站,停好车,耐心地等待着那个理想中的回家订单。

期间,手机上确实跳出了不少订单,有其他平台的,也有滴滴的。

但他并没有饥不择食,对于那些不是顺路或者价格太低的订单,他都选择了放弃。

这体现了司机作为个体劳动者,对自己的时间成本和收益有着清晰的计算。

然而,就在他耐心等待的时候,滴滴平台突然自动给他派了一个订单。

他起初还以为是运气好,但仔细一看,却发现这是一个距离只有四公里左右的短途单。

这正是整个事件的核心矛盾点。

一个明明设置了“顺路回家”模式的司机,为什么会被强制指派一个他并不想接的短途订单?

更耐人寻味的是,系统还附带了一条说明,大致意思是优先接这种短途单,送完乘客后在十分钟内返回车站,就可以获得平台优先派单的资格。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必须站在平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它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整个系统的运力高效运转,满足最大多数乘客的出行需求。

在火车站这样的地方,乘客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需要去几十公里外市区的长途客,也一定有大量只需要去几公里外酒店或小区的短途客。

对于司机来说,长途单无疑更受欢迎,因为跑一趟的时间和油耗成本相对固定,路程越长,单位时间的收入就越高。

而短途单,特别是场站里的短途单,往往被司机们视为“鸡肋”或者“苦差事”。

因为光是进出停车场、在复杂的场站里找到乘客,可能就要花费十几二十分钟,而实际开车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算下来很不划算。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场站的短途订单没人愿意接,乘客打不到车,等待时间过长,从而对平台产生负面评价。

为了解决这个运力不匹配的“痛点”,平台算法就必须介入干预。

当系统检测到某个区域的短途订单大量积压、应答率持续走低时,算法的优先级就会发生变化。

此时,解决乘客的燃眉之急,就成了比满足单个司机“顺路”需求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平台强制派单给这位师傅,并非随机行为,而是一个经过计算的决策。

系统识别到他的车就在场站内,是现成的、可以立即服务的运力。

于是,算法暂时忽略了他的“顺路”设置,转而执行了“保障区域运力”的更高指令。

而那句“返回后优先派单”的承诺,更像是一种补偿机制和激励手段。

平台等于在说:“我知道这个单子你可能不喜欢,但你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我接下来会给你一些好处作为回报。”

然而,对于身处其中的司机来说,这种体验却非常糟糕。

他心里清楚,晚上这个时间点,动车班次已经很少了,等他送完这个短途客再返回车站,可能根本就没什么乘客了,所谓的“优先派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他感觉自己像是被平台当成了清理积压订单的工具,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被无视了,这让他产生了一种“被欺负”的感觉。

接下来的事情,更是让算法的冰冷逻辑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发生了碰撞。

司机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接下了订单,并联系了乘客。

乘客表示自己在进站口等车,这是一个典型的外地乘客会犯的错误,因为绝大多数火车站的进站口区域是禁止社会车辆停留接人的。

司机耐心地指导乘客前往指定的网约车上客区。

但由于乘客对环境不熟,来来回回找路,耽误了不少时间。

系统显示乘客已经迟到,司机在原地白白等了五六分钟。

这个等待时间,成了压垮他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这是一个他心甘情愿接的长途大单,多等一会儿或许还能接受。

但这个订单本身就是被强制派发的,他已经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回家的计划,现在还要为乘客的不熟悉路况而继续消耗时间成本。

最终,他选择了取消订单。

这个行为,可以看作是他对平台派单规则的一种无声抗议。

更让他无奈的是,这次取消行为,还消耗掉了他当天最后一次使用“顺路模式”的机会,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幸运的是,市场竞争给了他另一个选择。

在他取消滴滴订单后不久,另一个名为“阳光出行”的平台给他派了一个21公里、价格合适的订单,而且目的地离他家很近,让他得以顺利回家。

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充分的市场竞争对于保障司机和乘客的权益至关重要。

当司机在一个平台上感到体验不佳时,他们可以用脚投票,选择其他平台。

这种选择权的存在,会反过来促使各大平台不断优化自己的规则,努力在平台效率、司机收益和乘客体验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总而言之,这位台州师傅的经历,并非个例,它生动地揭示了网约车平台算法在追求全局最优解时,与个体司机需求之间存在的天然矛盾。

我们平时使用的“顺路”功能,在平台的算法逻辑里,更像是一个“权重较高的偏好设置”,而不是一个“必须遵守的绝对指令”。

当系统判定出现更紧急、更重要的运力需求时,这个偏好就可能被暂时搁置。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或许就能更好地看待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派单行为了。

这背后,是数据、效率、商业利益和人性化服务之间一场永不停歇的博弈。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标签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举报/纠错
2025/10/7 03: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