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人们捧为经典的设计,却也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一百多年的汽车历史中,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品牌,种类、车型更是层出不穷,也诞生过像流线型车身、充气轮胎、方向盘机构、安全气囊等,太多太多这类承载着无数设计师心血的经典设计,推动着汽车历史的发展,一直沿用至今,才有了我们现在如此美好的汽车体验。


 

但这其中,也有许多在汽车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汽车设计,曾经被众多人奉为经典,风靡一时。但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曾经万人追捧的经典设计却逐渐沉底在历史长河之中。


转子引擎


著名的转子发动机虽然是德国人菲加士·汪克尔发明的,但却是马自达将它推向了世界。与传统往复式发动机相比,转子发动机取消了无用的直线运动,因而转子发动机无论是在尺寸重量,还是输出性能上,都有着极强的优势。转子发动机也是获奖无数,而且粉丝也是数不胜数。


 

就如同马自达RX-8搭载的转子发动机,虽然只有1.3升,却能拥有231马力的最大功率,最大扭矩221牛·米,此外它的最大转速超过了9000转。在当时,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发动机的结构紧凑轻巧,运转宁静畅顺,也许会取替传统的活塞反复式发动机。


 

但是最终由于油耗高,污染重,磨损严重,零部件寿命短等众多因素,使得转子发动机走向末路。听说马自达会还是没有放弃转子发动机,至于下一代搭载转子发动机的车型什么时候能到来,马自达说我也不知道。


翻灯设计


1935年,世界上第一款隐藏式头灯搭载在Cord Model 810车型上,这也是翻灯设计的起源,后来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采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翻灯设计成为主流,在众多的影视作品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而后到了上世纪7、80年代,出于空气动力学的考虑,翻灯设计出现在了众多扁平流线型的跑车上。曾经马自达MX-5就是这种翻灯设计,很可爱有木有。


 

由于翻灯故障时大灯会升不上来,而造成夜间行车危险,凸起的翻灯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有可能会对行人造成二次伤害。翻灯设计自身的天生缺陷,以及各项车辆规定和行人法规使得众多厂商抛弃这种设计。



对开式车门


汽车诞生之初,几乎所有车厢的车门都采用这一设计。这样的设计有一个好处,可以让上下车都非常的优雅。然而,在当时的汽车工业技术水平还并不是很高,这就造成了这样设计的车门往往有松动,有时候受到外力尤其是人靠车门上,或者高速的气流作用,车门会被突然打开,很容易造成危险。


 

因而这种车门也被人们戏称为"自杀式车门",也渐渐被淘汰。不过随着工业技术的提升,其实这种门已经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现如今还有劳斯莱斯还在保留了这种经典设计。当然,类似的像宝马i3、马自达RX-8也设计成对开门,但这更多的是因为没有B柱。马自达怎么哪都有你。



半隐藏式后轮


我们会在一些老爷车和一些老式美系车上看到这种的半隐藏式后轮设计。而这些采用该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阻,再者从当时看来,这种半隐藏式后轮拱设计,那时充满了未来感科技感,多么的酷。这也造成了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汽车都会采用这种设计。


 

但是以现在的眼光看来,简直是LOW爆了。如果放到现在将这种设计加入选装行列的话,我相信应该没有人会选,除了有老爷车情怀的人。而且,这种设计要是爆胎拆起来也很烦。



锅盖轮毂


跟半隐藏式后轮设计一样,锅盖轮毂也是老爷车的标配。当年,制造工艺水平和材料强度还不足,轮毂部分基本就像一个锅盖。但随着技术、材料水平的提升,现在汽车的轮毂已经可以满足更为复杂的形态设计,更多的轻量化设计、更多的造型,强度也能不降反升,自然而然地就放弃了锅盖造型的轮毂。


 

不过时至今日,还有一些车型上,仍然会看到这种锅盖风格的轮毂,像奔驰S级迈巴赫、大众甲壳虫等等,这并不是说技术用料不到位,而更多的是展现一种复古形态。



火箭式车尾


说到火箭式车尾,那可是美系车的最爱。你一定许多在美国电影中见过这类型的车。包括经典的福特雷鸟系列,庞蒂亚克火鸟系列,美式肌肉车似乎都会有这么一项配置。确实看就像是一枚火箭,这个在当时也是十分火爆的设计,拉风、抢眼、回头率极高。


 

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这设计的据称是为了降低风阻,然而在科学的空气动力学理论引入汽车外观设计之后,证明了这设计仅仅只是让人看起来觉得风阻比较低,而实际却增加了风阻。因而,这些浮夸的火箭式车尾设计也就慢慢退出汽车界。


 

虽然这些设计现在已经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没落自当可惜。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曾经红极一时,在许多车迷心中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8万关注 | 1.1万作品
+ 关注
原创汽车图文视频新媒体,原创栏目:《快车体验》、《试驾视频》、《汽车Vlog》、《快车100分》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5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