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虚拟空间里没有法外之地


谣言蒙蔽真相,假话动荡人心,这是任何法治社会都不可接受的。“3·15”聚焦的是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媒体传播界,也有必要来一场“3·15”,扫除虚拟空间里的不正之风,让没有底线的造谣者付出代价。


文/《汽车人》管宏业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了扩大发声的可能,这本是好事,但相对隐蔽的虚拟空间,却总是被少部分别有用心者误以为是肆意妄为的隐形衣、保护伞,落下掩耳盗铃的笑柄。


2014年,网民“秦火火”在明知系捏造的情况下,多次散布不实消息,被北京市朝阳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刑的网络造谣者;2018年,一条“伊利董事长潘刚被带走调查”的谣言,在社交媒体大量传播,引发资本市场动荡,当年10月,经呼和浩特市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两位造谣者分别获刑。



这两个案例,只是网络谣言毒瘤的沧海一粟。近年来,一些自媒体为了上头条,许多文章标题往往耸人听闻,更有甚者,从企业家被抓到明星出轨,种种无中生有、歪曲事实的编撰层出不穷,不仅给当事方造成困扰,更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


最近的舆论风波来自汽车界。源发于公众号“豆豆在哭”发布的信息,声称有六位自称购买并驾驶奥迪车的车主或家属患病,文章中大量为断章取义的片段和截图,以及车主自发检测未经权威机构认证的车内气味数据。文章以博取同情的囗吻倾诉,一定程度上刷屏并引发读者恐慌。


应该说,这篇特意选择在“3·15”前夕发布,以公众最为关心的健康问题为靶点的文章,发布时间“很寸”,针对内容“很准”,确实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但在种种似是而非的“证据”和逻辑背后,掩盖不住的是始作俑者秘而不宣的企图。


当代社会,每个人都更加关注环境安危,担忧汽车室内异味甲醛的危害,甲醛确实有致癌致畸的风险,但没有必要因噎废食,谈甲醛色变。


现实中的甲醛无处不在。中山大学唐永銮团队,曾测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州大气中甲醛浓度高达0.096-0.123mg/m³,街道和路口平均值为0.105mg/m³。而根据国内当前国内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适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_T27630-2011),对甲醛的限制均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也就是设定为0.1mg/m³。



业内人士透露,因目前适用的修订GB_T27630-2011标准仅为评价指南性质,并不具有强制属性,目前行业内仅约30%车型可以通过此标准,但值得指出的是,奥迪全系列车型都处在这30%的限定范围内。


援引前不久专业汽车质量投诉平台针对2016款奥迪Q5进行的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其车内甲醛平均含量为0.08mg/m³、车内苯平均含量为0.00mg/m³、车内甲苯平均含量为0.05mg/m³,车内二甲苯平均含量为0.03mg/m³,车内Tvoc平均含量为0.00mg/m³,获得车内空气质量评分90分,均在国家推荐标准限值内。


谣言止于智者,实际上,就在那条公众号文章下,有条点赞超过两千人的留言反映了大部分读者观点:“单纯拿奥迪车和白血病强行关联是片面的,病患者的白血病一定是车辆所致更存在明显的强盗逻辑。文章指向性太强,可能是要到‘3·15’了,某种目的性就暴露了出来。”


颇为诡谲的是,因按照鉴定程序指定的空气检测机构认定车辆无超标问题,医院无法确定患者的疾病诱因,朝阳区法院一审裁定驳回公众号中重点提及的方某的诉讼请求,方某不服裁定提出上诉后,又在二审中申请撤诉,其背后逻辑令人诧异。



中国百姓正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毒空气、地沟油、食品变质,成为当下人们最深恶痛绝的命门,但如果把和健康相关的车内空气恐慌甩给汽车,奥迪不背这个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正是在奥迪的倡导下,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召集德国汽车制造商们坐在一起,设立了气味评估的统一流程。从1992年起,以奥迪贯用的测试流程为依据,所有德国制造商都采用了统一标准。


而在国内,一汽-大众也是最早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控制的企业之一。按照国家和德国奥迪标准对产品有完整的管控体系,在产品开发、车型生产、售后监测等方面拥有系统性的气味评价体系及方法。在部件采购和车型生产阶段,经过由德国奥迪认证的“金鼻子”气味团队,对材料、零件和整车进行系统全面主观评价和控制。



截至“3·15”前夜,一汽-大众奥迪团队并没有针对此条公众号文章进行回复。知情人透露,一汽-大众作为一家大型国企,在“3·15”这样的特殊日子前以及正在举行两会的政治环境下,不便就此官方回复。但当前已掌握部分幕后推手的关键信息,并已报备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某种程度上,以奥迪车的室内空气为靶点“爆料”,“豆豆在哭”不仅选错了对象,更有可能因为触犯法律而真正哭泣。


移动互联时代,自媒体给了作者表达的自由,但也带来垃圾资讯、良莠不齐的烦恼。2016年,牛津词典将年度热词选择为“后真相(post-truth)”。所谓“后真相”,就是“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后真相”反映的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舆论生态:真相变得无关紧要了,感觉和情绪才重要。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则提出,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人们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将面临新的风险。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不同,现代风险是“人造风险”或“文明的风险”。



谣言蒙蔽真相,假话动荡人心,这是任何法治社会都不可接受的。“3·15”聚焦的是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媒体传播界,也有必要来一场“3·15”,扫除虚拟空间里的不正之风,让没有底线的造谣者付出代价。(文/《汽车人》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10关注 | 3986作品
+ 关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5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