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在鼓吹年销4200万辆,不是蠢就是坏!

近日,在一些行业论坛上,我们依然可以听到某些专家十来年一以贯之的言论:“从中长期看来,中国汽车年销量的峰值依然是4200万辆左右,但时间或许会推迟5年。”


该专家说:“这是我们连续几年的判断,到现在这个判断依旧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这个峰值的时间点,为什么没变?因为逻辑没变,每个国家汽车保有量跟汽车销售量这两个峰值之间都会有一个比例关系,是15倍的关系,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的差异化,综合测算,我们的饱和点是千人400辆~450辆,我觉得非常有把握。”



千人保有量,是做出该判断最重要的依据。老实说,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的时候,还是很兴奋的,当时,中国汽车的年销量不过千万余辆,整体市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每一款新车上市,热度都能持续好长一段时间。很多自主品牌,都处于从弱小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就像北方的春天,万物生长。


然而,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市场,经历了几轮起起伏伏,终于在去年出现了28年来的首次下滑,全年乘用车市场年销量为2234万辆,低于上一年度的2417万辆。今年,汽车市场延续了去年的低迷状态,4月我国汽车销量下降至198万辆,连续第10个月下降。其中,乘用车销量158万辆,同比下降17.7%。至此,今年前4个月,我国累计销售汽车835.3万辆,同比下降12.1%。



哪怕按照最乐观的情况预测,从三季度开始车市能够回暖,今年全年负增长依然是大概率事件。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还在畅谈未来年销量峰值能够达到4200万辆,是为了给行业打气吗?我觉得不是的,过于乐观的判断,会影响政策和行业对于目前市场真实现状的判断。特别是,该专家所属的单位,还是国家发改委直属的事业单位,对于政策和行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会认为目前车市的困难只是短期现象,未来会持续向好,因此有可能因此制定不合时宜的政策,影响市场的发展。


从企业层面来看,正是过去几年对于市场的盲目乐观,一些企业疯狂扩大产能和经销商团队,给今天的下滑埋下了隐患,产能大量闲置,厂商矛盾激化。更可怕的是,不少新势力和“野蛮人”疯狂涌入,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当然,并不是说汽车行业不欢迎新进入者,这些新进入者就像“鲶鱼”,还是给汽车行业带来不少新的发展思路,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却是对于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新创车企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1700亿元,而真正能走到最后的,可能寥寥无几。


可能有人会说,困难只是暂时的,前途还是光明的。毕竟,中国有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千人保有量相比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于未来保持乐观态度没什么问题。


但我认为,这种算法并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汽车行业的发展阶段。


从国情来看,目前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和以成都、西安、杭州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拥堵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停车紧张,而且不少城市已经实施了限购、限行政策。因此,增长的空间并不大。而被寄予厚望的三四五线城市,事实上也同样面临拥堵、停车难等问题,而且受经济环境影响更大,从近期汽车下乡政策的推广情况不难看出。


另外,目前网约车、租车和共享汽车越来越普及,甚至到一些乡镇地区,都可以方便叫到网约车,这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便利性,也使买车的迫切性得以缓解。


更可怕的是,和日本一样,中国年轻一代也开始进入“低欲望时代”,有点丧,有点怂,不争不抢,对物质的需求逐年降低,对结婚生子也没什么兴趣,更不用说买房、买车。



当然,也不是一味的悲观。毕竟,目前中国汽车年产销量已摸高至2880万辆,截至2018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哪怕按照正常的置换,能够维持近3000万辆的年销量,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比如美国,十几年来一直维持在1700万辆左右的新车年销量,同时二手车市场的活跃度高于新车市场。


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应有的特点。


记得在201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现场以问卷的形式请车企老总预测了中国新车年销量的峰值,结果大部分车企老总给出了3000-3500万的预测。今天回过头来看,大家的预测相对乐观,但基本准确。



这两天,我也采访了十余位目前奋战在一线的车企老总,他们中差不多有一半的人认为,市场往上走的空间不大了;还有一半的人认为,刚需还在,可能需要调整几年,但乘用车年销量达到3000万辆应该可期。


相比之下,我更相信这些每天都在关注一线市场的销售老总们的判断——没有人比他们更希望市场能够快速好转,但也没有人比他们更知道市场目前的真实情况。


虽然我是个市场派,认为政策之手不应该对于市场有太多的干涉,但我还是希望,我们的专家在发表观点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市场,从更多的维度考虑,只有这样,才不会误导政策制定者和行业、资本投资人的判断。


中国车市变化太快,一张PPT走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对事不对人,如有冒犯,请多原谅。)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销量解读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162关注 | 4348作品
+ 关注
主编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