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品牌二次发育?干式双离合竟然还不错!

对奔腾的记忆,大概还要追溯到X80身上,那时候的SUV市场还没有这么多选手,再加上X80本身的产品力也还能凑合,一度让人以为奔腾要就此发迹,然而终究还是红火一时。偶尔会想,共和国的长子和次子真是最不争气的两个了,手握那么多资源,却……就好像同桌是个学霸,而你却连抄都懒得抄。

所以对 奔腾T77,我也是压根就没兴趣,不过是刚好有个机会试了试,没想到却更新了不少认识。虽然还是改变不了“这车不咋滴”的事实,但至少有点可聊的。

首先外观的观感上还不错,能看得出设计师是“门里人”,全身的比例感把握很正规,没有露馅的地方。其实满身硬折线的设计语言还是有一定运用难度的,协调感不容易把握,T77在这方面倒是没任何不妥,看上挺舒服的,是个完整的设计。

但是,生不逢时!目前的自主品牌里,很可以找出几家设计漂亮、优秀甚至前卫的代表出来,如果T77出生在X80那个年代,堪称惊艳,而现在,宝骏的设计师都可以对它指指点点。

内饰观感不必多说,双连屏现在是不少自主品牌的追捧造型,但说实话,没有太多精致内容的双屏系统,并不能提升车内科技感。功能分区和色彩搭配方面都很常规,看起来不廉价。但用料其实挺常规的,相比稍贵一点的VV6,它的内饰用料没任何可夸奖的地方。

空间则是很标准的紧凑级体验,第一排坐垫稍高,第二排坐姿正常,腿部空间、头部空间都能保持得体氛围。但是,前排的人机工程还是犯了老生常谈的错误,坐姿高,方向盘只能上下调节,驾驶姿势像是在开一辆校车,大大削弱了驾驶感。

以上这些内容问题不大,毕竟静态环节不需要太强的技术经验加持,当然我并没有提到这台车的一大卖点——全息影像,朋友将其成为“露屁股的小姐姐”,虽然在车内看到这么个东西简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是一想到奔腾的研发人员们能捧着这个作品上交给领导邀功,并冠以全球首创车载互联方式等名号,应该不是毫无价值的吧……

真正考验能力的还是动态环节,也是我有兴趣写写它的原因。T77用了一台1.2T发动机,匹配7速双离合变速箱,看到这样的搭配本是不抱任何希望的,没想到却有些意外。

最大意外在于双离合变速箱,别幻想,日常小顿挫肯定不能百分百消除,我意外的地方在于起步蠕行,只要是平路,抬刹车就走,没有大部分双离合的结合过程,这能消除堵车时的大部分,每次抬起刹车,不必再原地发呆半秒,变速箱亲和力直线上升。

另一个小优点在于,油门踏板虽然又空又不够线性,但摸清脾气之后,你能顺利地用油门控制变速箱降下1档,而且对于这个动作变速箱也是非常积极,它似乎知道发动机低转速力道孱弱,总是愿意主动去弥补。但是,仅限于降1档的情况,大脚油门连降2档甚至更多的时候,还是犹犹豫豫、慢慢吞吞。

如果你是个温和驾驶的人,降1档把转速放在1800rpm左右时,加速力道其实也能够用,但像我这样的急性子,显然需要更多。

这就涉及到了1.2T的性格,说实话我没想到它能有这种强度的扭矩释放,1800rpm之后,扭矩袭来,还真的会有一股小蛮力,翻翻关于自主品牌发动机的印象,这几乎是1.5T的体感加速能力。

低转速区域时,跟大众的1.2T、PSA的1.2T差不多,都是超级孱弱的阶段,涡轮很难提供帮助,大家的做法很一致,就是在你需要快节奏的时候,尽量把转速放在2000rpm,逻辑很简单,但实现起来不容易。T77的动力系统在有模有样地学习这套逻辑,最终效果是可接受的。这么说吧,动力系统的综合体验要比长城1.5T+DCT和传祺的1.5T+DCT更有亲和力。

接下来就是底盘,PQ34平台的事情是躲不过的,总是等着享用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不是长久之计!但是说实话,奔腾可能还没有自己正向研发底盘的能力,PQ34总比逆向个CR-V强吧?不是CR-V不好,是逆向更容易变味。

接受了这一点,再来说说体验。整个底盘没有丝毫的大众味道,反而开起来有些PSA的感觉,像是一台4008,那种超级柔软的悬挂行程,在快速行驶的时候甚至有一点点漂浮感。越是低速,越是摇头晃脑,对于大部分震动都有个明显的吸收,有些松散但绝不僵硬,驾驶氛围算是松弛的。

它可能拥有4008的6成感觉吧,稍微极限一点的动作就会露馅,但与同级别相比,它应该算把舒适性保持的还不错的一个,所以底盘也是个小意外。

综合下来,T77开起来不直接、不灵活,但还算是听话,易于驾驶,在模仿这很多合资车的逻辑蹒跚学步。也是无奈,中国汽车快速发展二十年,有些品牌风风光光地冲击合资市场,而有些品牌还离不开学步车。

T77算不上是一款完善的产品,但动态环节终究是给了我一点惊喜,让我对这个品牌彻底消失的好奇心又回归了一些。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奔腾T77
标签: 评测体验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846关注 | 210作品
+ 关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3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