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电动车被燃油车打趴下,如今靠什么反攻?

如果19世纪的民众看到现在大家一窝蜂地“拥抱电动车”,肯定会觉得匪夷所思,因为100多年前电动车可是满街跑,反观燃油车才是稀有物种,然而21世纪的今天,电动车似乎展开绝地大反攻,想要一扫百年前被燃油车所取代的怨念。

话说19世纪末内燃机的研发属于萌芽期,除了相关技术尚未到位外,石油的精炼技术也是一大问题,反观在工业革命后马达的问世让工业产品更为普及,电力也成为燃煤之外的另一种新能源,铅酸电池就是其中的产物;因此就成为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主要动力来源。

而全世界最早的电动车,是匈牙利发明家Ányos Jedlik于1828年所打造,但说是汽车其实只是个装了四个小轮子、上头加个电磁的板车,而Thomas Davenport于1834年间在美国发明全球第一具DC直流电驱动的马达,这可是奠定日后电动车发展的基础,1832-1838年英国人Robert Anderson发明电力驱动载具,1835荷兰 Sibrandus Stratingh利用电力和马达设计出小比例的电动车(莫非是四驱轨道车始祖?),旧金山著名的有轨当当车,其远祖是1838年Robert Davidson所发明的电力驱动火车,但此时仍属于摸索阶段,真正有重大突破是1859年法国Gaston Plante发明可充电的铅酸电池,此后电动车俨然成为欧美路上常见的交通工具;而卡尔.本茨所打造的全球第一辆内燃机汽车,则必须等到1886年才问世,内燃机汽车可是远远落后电动车的发展。然而因电动车所装载的铅酸电池容量小,导致续航力有限,故多担任市区计程车的运输移动角色,但也有不少私家电动车奔驰于街道上;此时的内燃机无论欧美都竞相发展,其一场将电动车推翻的革命,可是由福特所发起。

1895 年,大发明家 Thomas Edison 托马斯-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电动车 - Edison Baker,这是一辆用一块电池驱动的四轮敞篷马车式车辆,最高时速可达 20 英里/小时(约等于 32 公里/小时)。爱迪生曾说:“电是一种“魔法”,它不需要连杆、曲轴和吱吱作响的齿轮,不会发出噪音,更没有难闻的气味。”

1912 年,一位女士正在演示用手摇充电装置来给她的 Columbia Mark 68 Victoria 电动车充电。该车是1906年由 Pope Manufacturing Company 发明制造的,这套 “聪明绝顶” 的充电装置直到1912年才发明出来。

美国亨利.福特打破内燃机的潜规则,在1908年推出Model T并揭开燃油车大量生产时代的序幕,尤其在这个百家争鸣的年代,内燃机的技术大幅进步,且因量制价达到降低成本,续航力和性能多能超越电动车,同时因美国德州石油大量开采原油和内燃机技术的进步,私家电动车只能在1920年后逐渐淡出舞台,最多也只能出现在高尔夫球场或者城市大众运输用途。

Model T

纵使1970年代起爆发多次能源危机,但各车厂纷纷推出新世代内燃机应对而安然渡过,虽说这是电动车重返市场的一大机会,但受限于电池技术无法突破、续航力依旧不足及铅酸电池电解液恶臭等问题,让电动车离量产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随后在电动车发展长达20年的空窗期,内燃机的发展是以性能为优先,直到地球暖化、环保、绿能逐渐为各国所重视,1990年美国加州率先实施ZEV法规,除了限制燃油车的销售也规定车厂必须贩售相关比例数量的电动环保车,就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丰田 RAV4 EV、本田EV Plus、GM EV1等就是这个时代应付性质多于量产的产物。

Roadster

由于京都议定书强制在2005年开始生效,全球183国必须为了环保和降低碳排放做出决策,正当车厂在激烈的战场中发展新内燃机技术之际,美国新创特斯拉于2008年推出旗下第一款电动车Roadster,鸣枪起跑后也触动了企图转型的日本三菱汽车,遂于2009年发布iMiEV轻型电动车,虽然一时间成为市场话题,但锋头却被隔年后发的NISSAN Leaf给抢尽光采。

NISSAN Leaf

此外中国虽然崛起但汽车工业必须仍依赖国外技术,若要真正站上国际舞台与美国(石油是美国的命脉)抗衡,单靠外援的内燃机实在难以超越对手,故在国家政策下直攻电动车拼命购买稀土矿,几年下来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电动车市场,也加速欧美车厂投入该领域的开发速度,本田、大众、奔驰、宝马、丰田等都宣告2020年的电动计划,期望不在中国电动化市场中缺席,并和当地自主品牌甚至是特斯拉一较高下。

如果以1920年为起点,这百年来电动车的怨念可真不小,而这也验证“等久就是你的”这句话,只是这场大反攻能否击退燃油车,依照目前的发展和态势仍是未知数,毕竟这之中还有个最大变数,那…就是消费民众了,只要这个最难搞、意见最多的族群往哪边靠,哪边就赢,另一边当然就自然淘汰,但何时会看到胜负结果,恐怕还得花一段时间,进入半百的我应该是没机会看到,除非各国来硬的强制规定。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5万关注 | 6944作品
+ 关注
摩托车资深媒体人,与车友分享最新最有趣的摩托车资讯。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