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救命”还是“杀人”?新型安全气囊防止悲剧重演

2009年5月16日,18岁的美国女孩埃希利·帕海姆在接弟弟放学的途中发生了一起严重车祸。

在车辆碰撞的瞬间,爆开的气囊非但未能保护埃希利,反而撑破了容纳气囊的金属罐。四射的金属碎片划破了埃希利的颈动脉,也断送了她刚刚开始的灿烂人生。

2010年,同样是在美国,驾驶2001款本田思域的克里斯蒂在路口等红灯时安全气囊意外爆炸,被金属碎片夺取了性命。

气囊引发的血案数量节节攀升,本田公司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安全隐患阴影,气囊生产商日本高田公司在新世纪起“埋下的雷”,开始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一一引爆。

做工业纺织品和汽车安全带起家的日本高田公司,在1985年本田汽车的新年宴会上,听从本田汽车安全气囊项目负责人小林三郎的建议,开始将重心转移到了安全气囊的生产上。

到21世纪初,高田的安全气囊产量已经跻身世界前三,与瑞典奥托立夫(Autoliv)和美国TWR天合公司两家企业一起被称为“气囊三巨头”,三家企业占据了世界上80%的市场份额。高田除了为将自己带入行的老东家本田供应气囊,还为丰田、马自达、日产、三菱等日本车企,以及宝马、福特、克莱斯勒等全球19家汽车制造商生产安全性能部件。

随着公司在汽车安全领域的快速发展,高田购买了一项火箭发动机技术,自行研制了一款含硝酸铵的气体发生器。这种含硝酸铵的爆燃剂价格低廉,相比于其他安全气囊生产商所采用的硝酸胍,硝酸铵只是其价格的四分之一。

在2009年起全球发生多起伤人致死的案件后,大家终于发现,事故中本田汽车的安全气囊都来自于同一供应商,高田公司生产的“死亡气囊”开始浮出水面。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调查表明:

“高田安全气囊缺陷是由三个因素联合造成的,包括使用硝酸铵推进剂,安全气囊的装配,以及高温潮湿的环境,这些因素致使高田气囊易于发生爆裂。”

“硝酸铵有易溶于水、易吸湿和结块的特性,一旦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时,硝酸铵就变得极其不稳定,剧烈反应从而爆开。”

事情到这里,那些撑破气囊金属罐,气囊意外爆炸的“死亡气囊”事故似乎就都解释得通了。

在高田“杀人气囊”的问题暴露之前,安全气囊的生产还是一个不为大众所知的产业。

其实早在2000年就已经有消费者向NHTSA反应了气囊启动时会弹出金属碎片的案例,这些投诉却由于种种原因未得到重视,直到2008年美国相关的车辆召回才开始小批量进行。

2013年11月3日上午,NHTSA发布了一份公告,日本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高田公司(Takata)首次承认公司从2008年起生产了存在隐患的安全气囊。根据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公告,中国也从2013年起开始了高田问题气囊车型的产品召回。本田、日产、丰田以及马自达在同一天发布消息,共召回3万余辆问题车辆。

在随后的2014年,NHTSA再次对高田气囊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在2014年10月开始要求汽车制造商将原本只面向南部高温潮湿地区的产品召回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美国。

2014年11月4日纽约时报披露,高田公司早在2004年就秘密测试了安全气囊的缺陷,比公司官方宣布早了四年,不过高田在2004年的测试只进行了三个月,然后便销毁了研究材料。至于汽车厂商们对于这件事是否知情则不得而知。

2015年7月,高田公司时任CEO,高田公司创始人的孙子高田重久,公开承认缺陷,为高田安全气囊缺陷相关的死亡事故向公众鞠躬致歉。

随后的几个月里,与高田公司合作已久的知名车企纷纷宣布弃用高田气囊,包括最初带其入行的本田。

据不完全统计,高田的“死亡气囊”已造成全球16人死亡,超过180人受伤,涉及1亿辆汽车,成为汽车史上最大的汽车召回事件。因资不抵债,陷入困境的高田公司也于2017年申请破产保护。

这起汽车史上最大的召回案最终以高田破产告一段落,高田气囊的更换工作却还在进行,更新的召回公告比比皆是,想要把涉事车辆的气囊全部更换,可能要到2023年。

不再使用高田产品的本田,选择了同样生产安全气囊的瑞典安全设备供应商奥托立夫(Autoliv)作为新的供应商,以弥补高田被弃用后的空白。

因气囊问题饱受诟病的本田,宣布将会在2020年起为新推出的车型配备全新一代的正面安全气囊。这款被称为“次世代”项目的安全气囊由本田和奥托立夫共同研发,两家汽车行业巨擘愿景一致,都希望将气囊与乘员间的距离缩短,以此来增加缓冲的空间,从而降低车祸中驾乘人员受伤的概率。

传统气囊弹出后就像个“大气球”,但事故中人的头胸部不见得都能“瞄准”气囊正中央。在很多事故场景中,因车辆的侧面撞击或翻滚,人与气囊的接触姿态往往并不理想,而一旦人的头部滑出气囊,就有可能撞击到车内其他部位,造成更大的伤害。

福特就曾为这个问题提出过一个“蝴蝶领结”的解决方案,通过两侧弹出的补充气囊来保证驾驶员的头部落在气囊正中央,预计也在2020年投放市场。

本田的新型气囊和传统气囊相比则更颇具奇思妙想,与传统气囊系统依赖一个充气舱室不同,新型气囊由四个主要部件构成:三个充气舱——一个中央舱和两个跨越仪表盘向外突出的侧边舱,以及底部一个可折叠的“三角板”。在人脸触及中央充气舱时,会带动两侧的“护翼”向内收缩形成一个托架。本田将这个凹型结构形象的比喻为一个棒球手套,在撞击中能够巧妙地将人的头部牢牢接住,同时缓冲两侧受到的撞击。

在独家合作协议过期前,奥托立夫不能为其他汽车厂家供应具备相同技术的气囊,这款气囊只会应用在本田品牌的车型。

十年过去,仍旧有很多人驾驶着有缺陷的高田安全气囊行驶在世界各地。“救人”的安全气囊不安全,成了“杀人”的凶器,已然是巨大的讽刺。企业的良心问题造成一定规模的影响后,就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高田气囊事件警示的不应该仅仅是本田,更应该是所有企业。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944关注 | 85作品
+ 关注
车世界 全知晓 欢乐登陆车晓岛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