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主动刹车避免撞人?还是先想想你家房子能卖多少钱吧!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于汽车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而尤其是复杂混乱的行车环境下,电子设备的辅助,可以弥补人的感知和反应不足。

而在现在的碰撞事故中,撞人所付出的代价,要比撞车撞树高的多,所以能检测到行人并刹停的主动刹车,才称得上是一套真正好用的系统。 

 主动刹车系统通过车头的传感器,实时检测前方路况,若是感应到前方有障碍物或是行人,并且车辆没有制动或是制动力不足时,车辆通过警告灯提醒驾驶员刹车,并且主动增加刹车制动力,以防止车辆与障碍物碰撞。 

 近日美国汽车协会(AAA)分别测试了雪佛兰迈锐宝、本田雅阁、特斯拉Model 3、丰田凯美瑞四辆车的行人检测刹车系统,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在整个测试中,车辆能在假人身前刹停的次数,简直少得可怜。

该机构模拟了车辆在车道内行驶时,分别以32km/h、48km/h的速度,模拟车辆遇到静止行人、儿童从两车间“鬼探头”、右转后立刻与遇见行人、侧前方遇见行人、和夜间遇到静止行人时,这五类经常发生的容易出事故的场景,以此来判断车辆能否避免事故发生。 

在每个速度下分别进行5次试验,在正面碰撞5km/h行走的行人时,可以看到凯美瑞在32km/h的速度下,均成功在假人身前刹停,并且距离假人均有一米以上的距离。而这也是所有车型在所有实验中,唯一100%成功的一组试验,可以看出丰田凯美瑞在行人碰撞预防上,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凯美瑞正面与假人碰撞。

第二名雅阁在相同测试条件下,虽然4次都成功刹停,但是那唯一一次没能成功的实验,结果却是令人惊讶。 


雅阁正面与假人碰撞。

在第一次实验中,雅阁竟然是在无制动的状态下,以全速撞向假人,如此不稳定的主动安全系统,又怎么能稳定地发挥作用呢?

而对于特斯拉和迈锐宝,试验成绩简直是不堪入目,5次试验均在无制动的状态下,撞向假人。 

迈锐宝正面与假人碰撞。

这里且不说迈锐宝如此不堪入目的成绩,但以科技感为主要卖点的特斯拉,在行人检测、主动刹车的环节,却阴沟里翻了船,范儿认为是在不应该。 

 但是仔细观察特斯拉的实验报告,不难看到探测器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现行人,但也仅仅对驾驶员提供了警告,并没有主动帮助制动。 

特斯拉正面与假人碰撞。

所以范儿认为特斯拉并不是不能做到,而可能是程序逻辑等问题,系统并没有针对遇到行人刹车做出反馈,所以才会导致碰撞发生。 

 但是在48KM/h的高速实验时,仅有雅阁一款车型成功刹停2次其他车型均已全部失败的结果告终,就连低速测试时表现完美的凯美瑞,面对高速测试时,探测器根本连假人都没有探测到,完全无视假人,全速撞了上去。 

 雅阁的5次测试中,虽说只成功刹停两次,但没有刹停的三次试验中,第一次仅以2km/h不到的速度碰撞,雅阁的行人检测刹车系统虽说不稳定,但是一旦发挥作用,效果确实是要领先其他车辆的。 

 范儿相信除了正碰假人的实验,更多人关心的是儿童“鬼探头”的条件下,车辆主动刹车系统表现如何。 

范儿可以很遗憾地告诉大家,除了雅阁在低速时成功刹停两次,其余车辆以无制动状态下,与从两车中间窜出的儿童发生碰撞。

 

 所以对于“鬼探头”来说,即使是传感器再过灵敏,电脑判断得再准确也挡不住没有安全意识的人“自杀”。 

 而在模拟夜间实验碰撞实验时,实验结果则是全军覆没,没有任何一辆车可以识别到行人,此时的行人检测已经不能提供任何保护措施,就更别提主动刹车了。


而更为详细的报告数据,范儿在此就不过多展示了,如果想要了解这四款车型全部的测试报告,后台发送“刹停报告” 。

而传感器、摄像头的存在,不正是为了在驾驶员觉察不到或是精力不集中时,保证行车安全的么,而在夜间照明条件较差的环境下,肉眼更难发现行人的存在。

并且甚至是对于特斯拉这样,拥有L2级别自动驾驶的车辆来说,夜间都没能检测到行人的存在,那么在自动驾驶的情况下,夜间又能否检测到突然出现的行人,并且出动刹车避免事故呢? 

 

 对于安全性系统来说,危险来临时能否做出正确反应,和做出的反应是否可靠,才是最应该考虑的,相比于撞车而言,撞人的后果以及承担的经济损失,或许是撞车的几倍几十倍。 

 所以一套真正能够保障安全的行人检测系统,才是最值得深入研究的,而不是研究一些花里胡哨的自动泊车、手势控制等功能。

 

对于目前的主动安全系统,起码是这些车上的主动刹车系统来说,或许对于检测汽车、墙体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对于检测行人来说,做得或许并没有这么好。 

 所以,如果抱有侥幸心理,仗着有自动刹车系统,就想着开车可以看手机发微信的同学们,范儿劝您还是多想想房能卖多少钱吧,毕竟对于部分自动刹车系统来说,行人在它们的传感器中,就如同空气的存在一般。 

而对于现在的自动驾驶,我们同样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就目前来说,千万不能放任任何辅助驾驶系统,完全接管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技术解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8万关注 | 4649作品
+ 关注
汽车风尚自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