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两驱车自驾,陷在泥里,我是如何自救脱困,也许对你有启发(21)

本章节2950字,建议收藏慢慢看。

接上一章:《风雨交夹的夜晚,一个人在外露营是什么体验(20)


图1 青山口道班

上一章,我过了黑龙江鸡西市虎林,到了一个叫“青山口”的地方,在狂风暴雨的猛烈夹击下,我被迫在一个远离人类的山林里露营,虽然远离人类居住区,但好在不用担心有野兽什么的,因为我睡车里了,相对还是比较安全的。


图2 昨天傍晚狂风暴雨来临前的节奏

凌晨3点的时候被一声炸雷惊醒,在心跳从160下降到80后,我慢慢的又昏睡了过去,只是依稀记得外面一直在下雨,一会大,一会小。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这几天一直连着开车,虽然没怎么下车转悠,但还是挺累的,那就在这唯数不多远离喧嚣的地方好好睡一觉吧。

4点多醒来发了个早安,听着外面的雨声,又睡死了过去。第三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7点多了,要知道这里的七点差不多相当于北京时间的九十点钟,太阳晒屁股半天了。

我打开车门,迎接我的并不是下了一夜雨过后的朝阳,也不是一弯彩虹,而是一脑门的水,你受得了嘛。被这猝不及防的一顿“醍醐灌顶”后,我才回过神来,原来是晚上躲在树梢里的鸟在避雨,不成想这里突然冒出个人类,一顿胡乱拍打翅膀后,震下一树的雨水全浇我脑袋上。

虽然天没有放晴,但这山里的空气着实的清闲,“亚马逊森林”有“地球肺”之称,的确可以看得出来一个森林对大气循环的调节是多么的重要,任何的植物都会对局部地区的气象信息造成影响,最直观的就是光全作用释放的氧气和负氧离子,对大部分动物们来说,这都是不可或缺的空气组成部分。

如果你在城里呆久了,或者在农村呆久了,你都不会明显的感觉到空气中氧气夹着草香的变化,只有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才会深切的感受到这两地域空气的不同,甚至你能感受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能给你清醒的大脑。


图3 当前太着急出去了,也没拍多少照片

毫不夸张的说,当我推开车门,一脚踩在这块充满泥土芬芳的土地上后,我瞬间感觉自己500度的近视变成了400度,甚至更低,一切变得清晰了然,因为我看到我的速白四个轮子淹没在水里了……

不要慌,没事,这不是陷泥里了,只是下雨积水淹过轮胎而已,我只好这样安慰自己。

然鹅,事实证明我想多了,车,我的速白,的的确确的陷在泥里了。本来停的地这块停没想着在这露营,周围全是泥,不是硬化路面什么的,晚上下雨又没走成,再加上晚上睡觉翻个身,车子晃一下,再翻个身,再晃一下,然后,可能也许大概就这样陷泥里了。

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因为我有很多办法让它出来,我带了铁锹、防沙板、防滑链、拖车绳,根本不成问题。在我挂上档往前走的时候(此时朝前还是有点下坡的),发现车光挠,根本没有走的一点意思,我一急,一脚油门踩狠了,主驾一侧的前轮彻底进泥里了。

此时我也没想着用最顶用最省事的安全设备,还想着就这么能出来,因为之前下乡的时候也遇到过泥什么的,一脚油门就过来了,那会太单纯了,其实大部分是靠惯性冲过来的。在车大载重而且原地起步的情况下,扭矩小的前驱车在这种情况下脱困的几率非常小。

在前轮干转了几圈后,我下车取下防沙板垫在有泥的这个主驾侧轮子下面,此时我就发现了一个我愚昧无知的事,垫了防沙板的一侧轮子不转,另一侧轮子在打滑空转。这完全颠覆了这之前对前驱车车轮动力输出的认识,我原本以为:前轮只要有打滑,给一个轮胎增加附着力不让它打滑,另一个打滑也没关系,只要有附着力的车轮肯定是转着的,就转就能走,除非发动机死火,这是源于我对越野车独立轮间输出的认识。

结果,啪,我被打脸了。

在给驾驶位这侧轮胎垫上防沙板后,这边根本就不转,副驾那边的轮胎开始打滑了。此时我明白,也就是说,前驱车只要一侧轮子打滑,另一侧不管打不打滑,车都没法走,动力是分配不到不打滑的那侧轮胎的,不像越野车,所以前驱前想走,必须两个轮胎都有附着力。

这个观点,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看了别人开着越野车后,自己瞎悟出来的吧。


图4 轮胎排水槽里糊满了泥巴

然后我又给副驾那侧轮胎下面加了一块防沙板,结果,奇迹发生了:随着我踩下油门,“哧溜”一声,左侧前轮下面的防沙板被刨到车后面去了。我下车一看,两个前车轮上全是泥,糊满了整个轮胎,全是滑不溜秋的,一点排水沟的样子都看不出来,这就是公路胎遇到泥地的样子,这些泥根本摔不下来,不论轮胎转多快,只要在这种地上,就下不来。

此时,就算这样的情况,我还是没有慌,心中有粮自然不慌,我还有防滑链嘛。

这套防滑链是我在买车的时候买的,大概有个十来斤重,比那种塑料的好使多了,我之前就用过那样的,到车遇到正儿八经的湿滑路,轮胎上使个劲,基本就全废了。

我拿出一个防滑链给套到主驾这一侧轮胎上,这种防滑链好使而且非常牢固,唯一麻烦的就是往轮胎上绑真的太费事,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将一侧的防滑链套好,看着就要大功告成了,结果,咣当一下又冲进前面泥水里,这下两个轮子全在泥水里了。

到了这里,我还是贼心不死,没给另一侧上防滑链,这东西真的太麻烦了。在两前轮都冲泥水里后,我发现前面的路根本不能走,搞不好整个车都会陷进去,如果底盘被吸到泥里,那就只能叫救援了。

后来想想,在这点上我还算明智的,在这种情况下,车的载重大,离地空间小,再加上两驱,如果陷得深,底盘吸到泥里,那几乎就可以宣告自救失败了。


图5 浑身都是泥

在我冷静的喝了一口水后,我决定将车倒出来,往后退半米就能到稍微硬点的地方,再掉个头,从昨天晚上进来的地方出去。接下来的动作就是,我下车将滑沙板放在轮胎下,洗手,开车,再下车放防滑板,再洗手,再开车,每次只能倒退七八公分的样子,刚开始一下冲过来的这半米多,我退了将近一个小时,每次松开离合,就能看到车头飞出的泥点,仿佛说明着下面在疯狂转动的轮子。

就在两轮子刚接触到比较硬点的地时,瞬间感觉车有动力了,虽然车轮还在打滑,但好歹往后退的速度快了不少,我有点狂喜过望,立马掉转方向,随着我转动方向盘,只听着“唰~咚”,车停了下来!

刚才打方向有点急,而且前轮有防滑链的那侧显然转快了,速白屁股一下子怼在后面泥里了,这下可有点惨了,赶紧上车加个油门试试,发现这次不是车轮打滑了,是直接死火。离合放得慢了,车往前一晃一晃的想走又走不了的感觉,放得快了就直接死火,这个力度太难掌握了。


图6 后面陷进坑里

我下车观察了一番,发现后面拖底了,整个排气管都挨着地了,差不多等于后面两个轮胎快要架空了,要出来的话得更多的动力,或者后轮有驱动力。没办法,这两样我的速白都没有,这次只好请出我的第三件越野神器了:铁锹。

虽然是迷你版的,但比手刨好多了,刚开始的时候我用手刨了几下,虽然是软泥,但没过多久,指甲就出血了,再也不怕用手刨了。

就这样边挖边开,不行再挖,在这样折腾了两个小时后,随着一声轮胎在摩擦地面发出“呜~哧~”后,速白终于挣脱大地的束缚,蹦出了这片泥地,我头也没回的往前开,走了差不多10多米的样子,将车停到安全路面后,抬表一看,11点多了,我在这里折腾4个多小时了……


图7 驾驶室彻底成泥滩了


图8 终于脱困了

再返回去捡防沙板和铁锹时,我发现为什么这下面我挖了半天挖不下去了,都是泥草混合物,掏出泥太难了。现在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找个地方,把防沙板和防滑链上的泥洗了,太重了!


图9 防沙板、防滑链上都粘满了泥


图10 都不敢想象这是刚才走出来的路


图11


图12

《林羽凡自驾环游中国33000公里游记》

第二十一章

-完-

林羽凡

2019年12月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自驾旅行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229关注 | 48作品
+ 关注
北漂生涯结束,单人单车流浪中国。
Ta的内容
2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