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议下单”!每日优鲜的“质量死结”,前置仓更是个坑

随着每日优鲜等线上生鲜企业近来被频频曝出质量问题,前置仓也成为了一个热词。所谓前置仓,简单地说就是将以前的大型仓超变为小型仓储,并前移到社区一级。这种模式被认为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最后一公里的运输效率,消费者在下单后一小时内就可以取得商品。也成为每日优鲜等在线生鲜企业所极力推崇的运营方式。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前置仓并没有解决这些被认为应该要解决的问题,反而由此引发了诸多的服务和质量问题。即使是业内的从业人员也认为前置仓是一个伪命题,是做给投资人看的。


低成本?真的吗?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 CFO 王珺日前表示,前置仓可以降低成本。真的是这样吗?



按照构想,前置仓的每个门店都是一个中小型的仓储配送中心,这使得只需对门店供货,就能够覆盖最后一公里。消费者下单后,商品从附近的零售店里发货,而不是从远在郊区的某个仓库发货。以支撑它在门店3公里范围内可以做到30分钟送达的重要前提。简单来说,前置仓是在离消费者较近的地方,可能是某个办公楼,某个社区里设置一个小型的仓库,用户下单,1到2个小时内就能配送上门。


由于面积较小,而且不存在销售功能,所以前置仓的面积一般只要200至300平米就可以,而且在人力上也可以大大节省。也就是想用小店的低成本模型,做出大门店的品类广度和服务深度。


但理想很丰满,事实很骨感,实际情况这是这样吗?


首先,前置仓的租金成本并不便宜。因为是前置到了社区中,虽然面积不如远郊区的大型仓库大,但租金也要比郊区高多了。尤其是在大城市的成熟社区中,等于使用学区房的租金去储存大白菜啊。而且前置仓虽然小但要求标准并不低,不是随便找个能放东西的地方就行了,他的生鲜冷链等等设备要求必须齐全、卫生、安全,这就又大大增加了成本。


其次,前置仓的运营成本非常高。前置仓需要一定的网络密度,且前置仓的物流体系往往是自建,因此前期投入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广泛布局的前置仓并不一定带来营业收入的增长。


而且,运营难度也非常大。例如,不同城市或者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消费者结构差异较大,前置仓如何选址、怎样铺货等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并不断优化。而C端订单较为碎片化、多样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能产生较大的商品特别是生鲜食品的损耗。


再有,每日优鲜打出的概念就是新鲜、快捷、低价,它宣传的理念是不单是商品价格要做到便宜,而且价格与传统的生鲜配送相比,相当于免去了运费。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快递员的收入标准是基本固定的,在一线城市每个月没有个七八千到上万,估计是没有人愿意干的。而每单的价格又要低,那么这就意味着快递员每天的送单量要大幅增加。但是时间和快递员的体力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要大幅增加送单量,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送单的距离大大缩小,范围大大集中。也就是说要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社区范围内完成大批的单量,才能保证一定的盈利。



那好了,这样的标准估计很多地方都难以达到,像北京的天通苑、回龙观这样超过30万人集中居住的社区可能没有问题,但全国又有多少像北上广这样的超级社区呢。


应该说,前置仓有降成本的地方,但也有提高成本的地方,前提是要达到理想状态,而且要方方面面都做得好。否则,前置仓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创意,好干早就有人干了。


现在实际的情况到底降不降成本,可能只有每日优鲜自己才知道。


方便?真的吗?


正是因为前置仓的投入成本太高,所以在每日优鲜每每自诩的全国1500多个前置仓中,有很多是合伙仓。也就是说并不是每日优鲜自己直接建的店,而是引进的加盟店。



每日优鲜合伙仓加盟很简单,只要满足很低的一些条件,就可以成为每日优鲜的微仓合伙人。合伙仓投入少、收益高、前景好,这是每日优鲜对合伙仓优势的官方解释。在官方的宣传口径中,合伙仓“无需大量资金,站点设备由公司提供,合伙人主要承担人力成本、管理成本。”


有媒体对每日优鲜的合伙仓进行了现场曝光。在镜头中,每日优鲜引以为豪的合伙前置仓就是一个垃圾场。装饰简陋,光线昏暗,堆满了货架和纸箱,混杂着各种气味。没有任何制冷设施,那些本应冷藏的蔬菜、水果,和饮料一样置于室温下,不时有飞虫爬在裸露在外的水果上。砧板、抹布、洗手池等紧挨在货品旁,紫外线灯管上沾有不少苍蝇…



更严重的是,这样的情况似乎是常态。每日优鲜一位南京地区微仓负责人表示,时效和售后是每日优鲜最主要的考核指标。但对于卫生情况是否考核,基本都不置可否。只要完成KPI考核,一般情况下,每日优鲜不会提出其他问题。


近日,不少消费者再次发起对每日优鲜的投诉,投诉主要集中在每日优鲜出售的燕麦片上。很多消费者反应,在每日优鲜购买的燕麦片与在其品牌专卖店购买的完全不一样。虽然生产许可证编号一致,但所属公司不是一个,生产公司也不是同一个。燕麦片打开后有明显的难闻异味,甚至有些麦片已经明显发霉。当消费者将此情况向每日优鲜客服反应后,客服表示会有生产商给消费者打电话处理。但过了很长时间商家都没有任何反馈,消费者的售后申请也被驳回,没有注明任何原因。之后,消费者又多次致电每日优鲜客服,每次都是表示会有人处理,但实际上都是在敷衍。


这已经不是每日优鲜第一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和被投诉了。就在不久前,每日优鲜就被曝出蔬菜没有保质期、滞留超一周、直到变色才下架等问题。



不仅如此,11月,有媒体记者卧底每日优鲜,曝光了其存在将死水产与活鲜混放、将死水产冷冻之后作为冰鲜售卖以及生鲜产品在仓库滞留时间长等情况。在每日优鲜的不少站点,存在蔬菜滞留仓库时间超过1周,死鱼死虾无人清理,仍在水池内和新鲜水产共存等情况。虽然每日优鲜有制度规定,死掉的水产是不允许对外销售的,但照样有人捞出来放入冻库。


2019年彷佛成了每日优鲜的问题年。今年5月,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管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模拟消费者购物环境,从盒马、京东生鲜、淘鲜达、每日优鲜、苏宁生鲜 5 个平台,购买了 50 批次生鲜食品。其中包括蔬菜、畜肉、禽肉、食用菌、水果、水产品、鲜蛋等食品。


结果显示,大部分生鲜食品都比较健康、卫生。只有 1 批次不合格,就是每日优鲜平台销售的水果,被检测出其存在农药大大超过了国家允许的范围,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其余诸如,发臭的小龙虾,腐烂的番茄、生菜,“黑了心”的苹果、梨等等,更是数不胜数。步入2019年以来,网络上各投诉平台中,关于每日优鲜产品质量以及售后问题的投诉越来越多,频频被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为“不建议下单”级别。



质量已然是不能保证了,那方便快捷呢,能不能做到。答案是也不能。虽然每日优鲜宣传的是商品源头直采,保证商品品质,前置仓覆盖周边半径3公里, 为1 小时的到货速度提供保障。但实际上,经常有用户态投诉每日优鲜的投送非常滞后,有的甚至会滞后一个星期到10天。等送到的时候,早就不是“鲜”了。


这样的前置仓下,就算是货品的源头再绿色、再直通地头,恐怕也没有任何价值。王珺嘴里的那些什么“智能营销、智能物流、智能商品供应链,再加上数据四张网”,以及什么“500 个工程师支撑,其中有一半的人是大数据人员、AI 专家”等等冠冕堂皇的的专业术语,恐怕都不如一面发霉的墙,和一块有着馊味的抹布所产生的效果。


未来?真不知道


日前,每日优鲜获常熟市50亿元银团授信加专项基金支持,成为在线生鲜领域的一件大事。每日优鲜终于又有钱可烧了。



确实,别看每日优鲜的问题多多,但在资本市场上可是一个香饽饽。每日优鲜正在引入巨头公司的战略投资,今年7月前收到了由苏宁投资部发出的TS。而一直以来,每日优鲜都有着强大的融资能力,拥有生鲜电商界,乃至电商界颇为羡慕的投资团队,众多一线基金高盛中国、腾讯、老虎基金参与其中。公开的融资轮次高达8轮,累计融资金额近9亿美元。好像每日优鲜现在连融资都忙不过来,根本没时间去关心质量和服务问题。


虽然融资挺红火,但说到未来呢,还真不知道。


前面已经说了,前置仓要想成功,需要单个仓点周围的用户量和订单密度达到相当的程度。但建仓容易养仓难,到目前为止,每日优鲜,盒马,叮咚买菜等似乎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尽管坐拥庞大流量,盒马等巨头也不得不承认,前置仓模式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前置仓服务半径最多只有三公里,对于选品和备货的精准性要求极高,一旦选错某一种产品,就可能造成极大损耗,而备货不足也会影响消费体验,间接导致销量降低,其中的平衡点很难把握。


另外,生鲜作为高频次、高损耗的商品,其配送和仓储成本都需要高客单价来覆盖,前置仓模式要走下去,只有两条路,要么提高客单价,要么提高毛利率。但无论选择哪一项,都会导致单量下降,体验变差,整个模式也就走到头了。正因为如此,盒马、永辉等巨头已经在前置仓的路上紧急掉头,开始探索新路径。


盒马CEO侯毅曾公开表示,前置仓模式不成立,是做给VC看的。从理论上前置仓模式是做不成的。盒马尝试下来发现,之前所有的担心都已经成为了事实。从生意模式本身来讲,前置仓是个伪命题,不可能盈利的。


不仅是前置仓,每日优鲜本身的问题也是多多。承包式的合伙人制度,配送员只关注到每单的提成,丧失了地推能力,线下缺乏流量入口。只能通过SEO、发券、广告、社交等方式。


但这种做法成本很高,是某种程度上的饮鸩止渴。如果没有流量,前置仓每天的人员工资、租金、损耗等固定成本不能分摊。一线城市“全面盈利”的说法,也不过只是财务层面上的,把优惠券金额计入了总部市场费用。


为了业绩好看,每日优鲜尝试用多种方式寻找流量,甚至通过疑似“刷单”、“刷好评”等动作增加曝光。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2018年9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每日优鲜被APP Store强制清榜共计近12个月。



而近来,每日优鲜在知乎、微博、贴吧上,用户的负面评价大幅增加。新浪旗下消费服务平台“黑猫投诉”显示,每日优鲜9月的投诉量149个,8月投诉量175个,大部分原因集中在“产品质量问题、配送时效、服务态度”等。


华丽的一线投资机构、强大的融资能力,不一定能主导企业的兴衰成败。生鲜电商对上游供应链改造的能力缺乏、区域垄断能力差、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事实都无法改变。到现在,每日优鲜仍然解决不了三个问题,那就是流量、商品丰富度和短保商品的损耗和新鲜度。这是阿里这样的巨无霸也没有勇气选择大肆扩张纯前置仓的原因。


根基不稳,烧钱一定不是长久之计。但烧钱停止之日是否就是每日优鲜退出之时呢?每日优鲜,已经不知优在何处,鲜在何处,可能更加不知道未来在何处。

(图片来自网络)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9关注 | 21作品
+ 关注
互联网和新经济的冷峻观察者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