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最受欢迎的日常美食,看着平淡无奇,却源自欧洲霍乱肆虐时期

近段时间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每天都看到不少令人揪心和伤心的事情发生,希望我国能早日战胜病毒,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也呼吁大家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和他人,不给国家添乱,也算是做了最大贡献。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一样特色美食,它与“瘟疫”有关。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许多瘟疫,其中造成伤亡较大的有: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艾滋病、非典、埃博拉病毒,还有此次的新冠病毒肺炎等。每一次严重的瘟疫,对于人类来说,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每一次瘟疫过后,也都衍生出不少与之有关的文化,有的是某种习俗、有的是某种食物等等。就比如在欧洲的瑞士,当地有一道常见的食物叫做“派”,就跟欧洲19世纪的瘟疫“霍乱”有关。

提到瑞士特色风味,我们所了解的大都是奶酪、香肠、瑞士卷、巧克力等。相对于中国的丰富美食,瑞士的这些所谓的“美食”在每一个“中国胃”眼中,都是不想再吃的“暗黑料理”。

奶酪,是瑞士人最爱的食物。据说,瑞士共有超过450种奶酪,颜色大同小异但口味却不尽相同,各种以奶酪做成的菜肴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奶酪炸弹、烤奶酪,以及号称“瑞士国菜”的奶酪火锅等,都大受当地人喜爱。

而在瑞士瓦莱州,我发现当地有一道极受欢迎的食物名叫“Cholera”,即是我们常见的“派”。通过餐厅服务生的介绍,我详细了解了这道食物的来历,原来看似普通的一道菜,却深藏着很多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

追溯这道食物的历史,背后有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服务生给我说,它起源于1830年欧洲霍乱流行期间,是当时因为霍乱疫情而形成的一道食物,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当地人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

在1830年,霍乱席卷欧洲,肆虐着欧洲许多城市,瑞士也不例外,当时的人们不再敢上街,几乎都躲在家里,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只好用家中现存的食材准备食物,创造出了许多混搭的食物。

“派”就是当时做出来的食物之一,这种食物通常是用土豆、奶酪、苹果、梨子、洋葱或培根等,这些易于储藏的食材搭配面饼,再将其放在烤箱中烘烤而成。而在霍乱肆虐时候可不是这样的,过去则是用各种吃剩下来的食物混搭加工而成。

不过在如今,虽然不缺食材,但一些厨师为了追求原汁原味的饮食文化,甚至也利用“剩饭剩菜”来制作这道菜品,延续过去艰难岁月的味道,一个“不得已为之”成就了这道经典的瑞士菜品,并深受当地人喜欢,人们还幽默地将其戏称为“霍乱”。这不光可以保留传统特色风味,延续地域美食文化,更能让人缅怀历史,铭记灾难,居安思危。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热门事件 兴趣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204关注 | 320作品
+ 关注
旅游摄影、汽车自驾自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