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ID纯电动系列:未来4年发售10款电动车

随着汽车电动化趋势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已经开始开启新能源电动汽车时代。奔驰的EQ系列、奥迪的etron系列、沃尔沃的极星系列。而大众也计划推出自己的电动车系列,那就是 大众ID系列。


4年10款新车,中国是重中之重


大众汽车规划在未来4年投资500亿美元(3489 亿元人民币)推进电动化,打造一个大众的ID帝国。未来4年内,将有10款ID系列车型上市,2025年达到全球市场销量100万辆。鉴于中国已是全球首屈一指、且步伐最快的新能源车市场,这10款车将悉数引入国内。而全球100万销量中,三分之二将来自中国。


大众的ID系列车型,都将采用专为纯电动汽车设计的车辆结构,该结构将不适用于内燃机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为此,大众也打造了全新的MEB平台,以供纯电动车型的研发。


截止目前,大众共推出了8款ID概念车、1款ID赛车、1款量产的ID车型:ID.3。此外,第11款ID车型、同时也是第二款面向量产的ID系列车型:ID.4的测试谍照也已曝光。ID系列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密集推出量产新品,以强化大众在纯电动市场的竞争力。


紧凑型SUV:ID.4/ID.初见,2020年


而另一款近在咫尺ID车型,就是ID.4了。这个尺寸和现款途观差不多的纯电SUV,采用后置电机后驱形式,和ID.3一样同出大众MEB平台。


这款车同样搭载45千瓦时和58千瓦时两款电池配置,续航里程分别为330、410公里,高配版或将搭载77千瓦时电池,并匹配双电机四驱系统,续航里程可达550公里。除此之外ID.4的快充系统可以用150千瓦的快充充电桩,在30分钟内将电量充至80%。预计将在今年底上市。


而在国内市场,ID.4将很有可能变成中国特供版的ID.初见发布。其各项参与预计将与ID.4保持一致。


紧凑型两厢车:ID.3,2021年


ID.3是大众ID系列中,首款在MEB平台中量产的车型,是一款纯电动紧凑型两厢车,可以理解为高尔夫的纯电动版本。去年11月份的时候,ID.3在德国萨克森州的茨维考工厂下线。而国内版本将在上汽大众安亭新能源汽车工厂国产。


ID.3将提供45千瓦时和58千瓦时两个版本的5座车型,以及77千瓦时的四座版车型。续航达到了330公里、420公里、以及550公里。虽然海外已经发布,但是这款车将晚于ID.初见,并于2021年国内发布。


中大型SUV:ID Roomzz,2021年


这是一款非常接近量产的纯电动SUV车型。比ID.4还要大上一圈。是未来ID系列的旗舰SUV。该车搭载两台电机。前轴电机功率达75千瓦,而后轴电机的功率则达150千瓦。两台电机的系统输出功率高达225千瓦。通常情况下,这款概念车采用后驱。根据行驶情况的不同,在必要时,“电传动轴”可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通过四驱系统将动力同时分配到前后轴。


新车电池容量达82千瓦时,百公里加速时间为6.6秒,最高时速被限制在180公里/小时。根据中国NEFZ标准,这款概念车的续航里程达475公里,而基于WLTP标准,其续航里程则为450公里。车辆电池可采用感应式充电,也可采用常规的充电接口进行充电。


中大型三厢轿车:ID Vizzion,2022年


2018年发布的ID Vizzion概念车是目前ID系列唯一一款三厢轿车,也是ID系列的旗舰产品。业界预计其将作为纯电动版迈腾车型,最迟于2022年上市发售。


据报道,新车将搭载111kwh电池组,比特斯拉的高性能版容量还要高,可以实现665公里的续航。配合前75kw、后150kw电动机,可以实现300马力的动力输出。当然,基于纯电动模式的4-Motion四轮驱动系统也是标准配置。


大型跨界车:ID Space Vizzion,2023年


空间,是ID Space Vizzion最大的特点。大众官方对其的描述是:集GT车型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和SUV的宽绰车内空间于一身。这种车型定位看起来有点儿像福特锐界、马自达CX-7等跨界车型。


该车配备82千瓦时电池组,配合0.24的风阻系数,可以实现590公里的WLTP续航。系统总功率可达250千瓦,百公里仅需5.4秒。


但这些车型并不是全部,只是目前已经量产或接近量产的ID车型盘点。根据大众公布的消息:到2025年,大众汽车将在全球量产33款MEB车型,其中将有近一半车型来自中国。ID.家族车型未来将分别由大众汽车的两家合资公司量产,目前上汽大众位于安亭的全新工厂正在建设之中,一汽大众佛山工厂正在为电动汽车的生产而转型。2020年底,两座工厂将完工,累计总年产能可以达到60万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8万关注 | 4649作品
+ 关注
汽车风尚自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