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 新能源趋势为何不敌历史悠久的K-Car

文/陈龙珑


我们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关于“垃圾分类”的消息了。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垃圾分类运动来势汹汹,强势参与进了我们的生活当中。诚然,从当时来看,效果还是不错,全民环保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但意想不到的是,这股轰轰烈烈的热潮居然只持续了半年左右,似乎不了了之,只留下了一堆属于特殊时期的表情包。

 


再看看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日本从1980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现在已经是全球范围内做得最好的国家。在经历了水俣病、痛痛病等环境污染疾病后,日本痛定思痛,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现在的日本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堪称变态级别。



那么今天的问题来了:日本对环保如此重视,同时也坐拥深厚的混动技术底蕴,为什么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力远不如我们的自主车企?

 


这其中不乏有日本气候、车企战略等等方面的因素。但个人认为,日系车企在纯电动车领域迟迟不发力,还与他们特殊的汽车文化有关。

 

除了广为人知的JDM以外,日本还要非常独特的汽车文化——K-Car。简单来说,K-Car就是一种体积小、排量小、油耗低的特色车型,这样的“小方盒”车型遍布日本的大街小巷。K-Car文化在日本根深蒂固,可以说电动汽车的优点它都有。

 


K-Car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K-Car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当时的日本百废待兴,国民消费能力很低,但生产力又亟待发展。K-Car就诞生在战后经济萎靡的困境之下。

 


富士重工(斯巴鲁)的百濑晋六先生临危受命,负责研发一种微型轿车以满足国民需求。这台车的设计指标足够严苛:排量为360ml;价格上限为40万日元;要能提供4个成年人的充裕空间;要拥有不错的机动能力;还要足够省油。

 

于是在1958年,K-Car的鼻祖——斯巴鲁360诞生了,它与以上条件完美契合,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百赖晋六先生也因此被称为“日本国民车之父”,地位不亚于丰田喜一郎。

 


时过境迁,K-Car的标准经过几次修改,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特征:尺寸不超过3400×1480×2000mm;排量在660ml以下;最高输出不超过64匹马力。这样的小车在日本发展了几十年,深受其国民喜爱。

 

日本人为什么如此钟意K-Car


日本消费者对于K-Car情有独钟,并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汽车文化,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前文也说了,电动汽车有的优点它都有。

 

其一,价格便宜。日本K-Car的售价普遍在130万-200万日元区间,参照其40万日元左右的人均月收入,也就是几个月的薪资而已,这个价格算是非常便宜了。

 



其二,油耗够低。由于K-Car有着0.6升排量与64匹马力的严格限制,它的油耗自然很低。K-Car的普遍油耗在百公里3-4升左右,一个月的油费也不过是洒洒水而已,而且还没有电动车的续航担忧,岂不美哉。

 


其三,车身小巧。日本国土面积太小,道路狭窄、停车位稀缺。车身小巧、灵活性强的K-Car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来去自如。

 


其四,政策导向。日本政策规定,购买汽车是需要提供停车位证明的。无论是购买还是租用停车位,这也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购买K-Car则不需要停车位证明,符合条件的话还可享受各种保险税费的折扣,高速收费也会有优惠。

 


K-Car集各方所长于一身,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消费者如此喜爱这种方盒子小车了。因此在K-Car面前,纯电动汽车也并不太吃香。当然,近几年也有一些车企尝试推出电动版K-Car,但收获甚微。

 

K-Car在中国有市场吗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正在大力发展汽车市场的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K-Car模式吗?

 

我想,大概率是行不通的。

 

K-Car在日本的繁衍生息有其独特背景,中国消费者对于K-Car恐怕不太接受。单从汽车消费观念来说,K-Car几乎站在了国人的对立面。

 


太小,不实用;两厢,不好看;太肉,百公里加速10秒开外...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K-Car算得上是槽点满满,或许还是电动车更香。

 

此外,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中国市场,K-Car的最强劲敌已经出现了,它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老年代步车。神鬼莫测的拉风造型,无需驾照和保险的束缚,K-Car想要见缝插针可谓难上加难。

 

只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文化历史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1.5万关注 | 1971作品
+ 关注
主业是:聊汽车的,用视频挑逗汽车!!!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