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第一名,实战惨兮兮,德系/日系谁的“安全观”正确?(上)

纵观国内外的汽车企业,一旦自己的产品在测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必然在之后的商业广告中大肆宣传。无论国内外的消费者大多数还是比较相信这些车型的安全性的。但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于车祸事件的所见所闻也必然越来越多。


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往往某些在碰撞测试中表现出色的车型,在社会上和一些“古早”(老旧)车型碰撞后,却似乎“讨不到半点好处”,不是被撞得呲牙咧嘴就是满地掉渣。于是乎人们开始质疑:碰撞测试获得好成绩的车真的安全么?


碰撞测试=实际安全性?

测试方式年年变,成绩年年变

抛开碰撞测试可能会存在的猫腻不说,单纯说测试本身,其实还算是客观、合理的。每一项常见测试项目都有各自针对的目的性。但是!!!测试本身却是一直在不断进化当中的。似乎这一点大家都“选择性忽略”了。


比如一款车在以往的100%正面碰撞测试,和40%碰撞测试中成绩优秀,但却可能在后来的25%碰撞测试中一塌糊涂,被直接判定为“差”。测试项目越来越多,测试的严格性越来越高,我们不可能知道未来的碰撞测试会进化成什么样子,因此单纯用“当前成绩”作为安全性的判断标准,有一定的参考性,未必一定准。


用料厚道=实际安全性?

帕萨特的A柱是怎么断的?

那么“当前成绩”不一定能代表汽车的真实安全性,难道“用料的厚道程度”就能代表?——我看也未必。一款车用料厚道确实可以代表企业的态度是很端正的,但是谁又能保证“用料厚道的车型,力学结构设计也正确”呢?


而且我们绝大多数消费者是不可能知道车辆使用钢材的具体标号以及详细的制造工艺的。我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帕萨特采用整体冲压车门、铸造铰链、W形冲压车门钢梁、宽阔厚实的保险杠……然而A柱却一撞就断


似乎无论是“用料看上去厚道与否”和“碰撞测试得分如何”两者都无法准确的反映出汽车真实的安全性能。——或许就是因为如此,所以“德系粉丝”和“日系粉丝”才会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争论到今天,争论了30年都没最终分出谁赢谁输吧!


我来讲故事:古老沃尔沃

在停车场里完胜其他车!

其中一方代表着“在看的到的地方用料厚道”而另一方则是典型的“考试高手”。我们该相信谁,又该怀疑谁?这里我到是想起了国外非常火的一个视频。(也许有不少小伙伴曾看过那一期的测试视频)。话说某国外机构测试一台“古早”沃尔沃,有真人驾驶员驾驶那台车在一个废弃车停放场里肆意胡乱撞击。


一台接着一台的报废车辆眼看着被撞到重度扭曲,然而那台“古早”沃尔沃却仅仅只是“皮外伤挂彩”而已。测试结束后驾驶者微笑着与大家致意……我们无法得知这台车的内部结构是否经历了改装,也无法得知车架结构是否特别经过了强化,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台车真是坦克啊!


如果车身足够硬朗,

这样会不会很安全?

当然我们无意去给沃尔沃或者谁打广告,我们只是通过一个具体事件在反思我们的逻辑:通常我们的认知是车辆碰撞时,能量最终是一定会被吸收掉的。如果车辆不变形,那么能量就会作用到人身上,最终人体就成了“人肉沙包”。因此人会“保不住”。


既然如此,为何视频中的“老爷沃尔沃”驾驶者稳如泰山呢?我们举另外一个例子:那些专业的拉力赛车一定都会安装防滚架(事实上就连如今的F1赛车也有Y字形防滚架),而防滚架本身几乎是纯刚性不变形的,依靠自身的结实程度提供安全防护。


那么吸能理念又何去何从?

我已经在“憋大招”中…

那么这是否能够解释那台“沃尔沃老爷车”在“实战”中的惊人表现呢?如果是,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我们现在的汽车越来越软?轻轻一碰就“一地鸡毛”?——抛开“行人保护”这一理念,现代汽车的“吸能理念”的真正合理性在哪里呢?


——这里我卖个关子,因为关于最后的一个问题我最近在“憋大招”。计划用比较大的篇幅专门去论述一下其中的门道,相信文章会在近期和大家见面。——但是在这之前,我也非常希望能听到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帕萨特
标签: 技术解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139关注 | 1063作品
+ 关注
用车、玩车、改车的汽车知识科普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