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政策大改,车主获益几分?



出品 | 破浪图文组

文 | 张海灵

责编 | 章丽娟


“双节”期间回了一趟家,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和亲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优惠变大、下乡补贴、厂家补贴),最近买车的不在少数,小到几万的二手车,大到几十万的全新车,以前过节经常能看见的两轮摩托车,如今几乎看不见了。


疫情后,政府发布了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要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回升。尽管没有明确提高汽车行业,但是对于国人来说,汽车是大件消费品,而且疫情也唤醒了国人对汽车的购买欲望,毕竟去哪里都没有自己的车安全啊,所以扩大内需,自然少不了汽车。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买车的费用就占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由于首次购车的“不懂”,他们买新车后基本买了“全险”(交强险、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全车盗抢险、玻璃单独破碎险、自燃险、发动机进水险、不计免赔险、指定修理厂险、无法找到第三方特约险),可每年大几千的保费让他们觉得不划算,不买“全险”又不放心。


理论上来说,车主肯定希望以较低的费用购买到性价比较高的车险,更希望能享受到含金量充足的服务。但因为信息不对等,车主在购买车险过程中往往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所以如今国内车险行业仍存在高定价、高手续费、经营粗放、竞争失序、数据失真等问题。




据了解,银保监会在9月19日正式落地实施的《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改革后的车险价格将进一步降低和以后购买“三项基本险”足矣(交强险、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




车主获益多少


但在《指导意见》正式实施后的时间里,我发现有很多网友表示保费不降反升,为此我就想来分析一下车主真正获益的地方在哪里,也方便以后的车险小白知道如何购买车险。


首先是交强险。交强险是国家强制必买的车险,也因为其标价950元理赔限额仅有12.2万元,与同是几百元的第三者责任险理赔金额上百万相比,如同小巫见大巫,因此之前经常被吐槽为“蚊子腿”。




改革后,交强险理赔限额由原先的从12.2万元提高到20万元,虽然还是“蚊子腿”,但是给大家的保障确实是多了。


交强险的价格也迎来了一波小利好,每年都买车险的朋友都知道,如果车连续多年不出险,那买车险是可以打折的,这不是保险机构给你的优惠,是银保监会规定的。以前银保监会规定的最大优惠是连续3年不出险打7折,现在变成了5折,但这个折扣并非全国统一,仅部分地区能享受。




此外,银保监会还在研究不将轻微交通事故纳入费率上调的浮动因素,意思就是如果你发生了小剐小蹭,你可以采取“互碰自赔”、在线处理等方式进行快速处理,且依然能享受上述折扣。


其次是商业险。以往你去买车,4S店都会要求你在店内购买“全险”,指的是除了车损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以外,还包括了全车盗抢险、玻璃单独破碎险、自燃险、发动机进水险、不计免赔险,以及指定修理厂险、无法找到第三方特约险共七个险种。


这种行为多少有些霸王条款的味道,究其原因在于保险机构与4S店是互利共赢的,保险机构依靠4S店才能获得订单,而4S店又可以从保险机构获得“返点”。改革后,以上7个险种都划入了车损险范围,也就是说只要你买了第三者责任险和车损险就等同于以前的“全险”。


因此,车险小白还不知道如何购买车险吗?对大多数车主来说,改革后购买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和车损险就足够了。




看了以上与车主相关的主要改革措施,明明都是利好车主,但为何有部分车主的保价反而比去年贵了不少?原因主要有2点。


一是车损险的“捆绑销售”。以往只有买新车时会买“全险”,但现在玻璃险、自燃险等7项都纳入了车损险,虽然每一项单价降了,但你一下多买了7项保险,保价肯定比你平时买的高上不少,豪华车报价升高尤为普遍。


虽然银保监会指出纳入车损险的7项保险基本不增加消费者保费支出,但从目前来看仍处于改革后的动荡期,仅有部分地区不增加消费者保费支出。


二是保险打折的考察期从1年变成3年。改革前你的保费只跟你去年出了几次险有关,但现在与你3年内出险次数有关,如果你3年内出险次数上升,保费则会有相应提升。




保险机构何去何从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对于整个车险市场来说,车险综改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洗牌。按理说车险改革了,保险机构直接让利客户能让保险机构做业务更轻松了,但其实多数保险机构轻松不起来。


一是保险机构可使用的费用被压缩了,这与改革后的附加费利用率下降有关,从以前的35%下降到了25%。说人话就是以前我们交1000元保费,350元给保险机构使用,650元用来赔付,改革后保险机构只剩250元了。我一位朋友最近要续保,他去年交了1200元的保费,还有400元油卡返还,改革后400元的油卡就没了。


二是盈利能力降低导致的竞争压力升高。以往车主买保险无非3个渠道,包括4s店投保、电话投保和营业点投保,每一个渠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4s店价格较高但服务好,电话投保价格较低但理赔起来要多费心,营业点投保在两者中间。


有保险公司人士表示:“改革后,保险公司直接降低保费,给客户现金返还的比例非常低,保费基本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保险机构不仅赚的少了,客户选择投保渠道也更侧重于服务了。




三是成本升高。银保监会支持行业开发一些新的险种,例如车轮单独损失险、医保外用药责险、新能源车险等等,但“有保费无客户”一直是保险公司经营车险的难点。有的公司有定价、品牌、资源、渠道优势,能以更低成本运营;但有的公司并没有这些优势,成本降不下来不说,盲目跟风还可能会亏损。


可见,这次改革后,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推进“马太效应”越加明显,预计改革后市场主体将加剧分化,人寿、平安、太平洋等头部企业依靠“互联网+资本”将更加如鱼得水,但竞争力不强的的不知名中小公司经营会更加困难。


车谈君寄语


每一次改革必然经历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心理上的阵痛以及习惯性行为的对抗,此次车险改革也不例外,这段时间肯定是车险的动荡期,你可以尝试去不同保险公司询价,价格会各不相同。


这是因为银保监会提出了降价20%的期望,但并没有直接做硬性规定,而且在改革之后,影响车险价格的因素变得更多了,例如返点、折扣等等,所以要续保的车主,如果你的保险还有时间,那不妨等市场稳定些再买,被坑的概率会小一些。如果你着急买保险,可以尝试去不同保险公司询价,整体价格比你以往要低20%的也可以入手。




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正如《指导意见》所展望,保险公司需要抓紧时间练内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未来战场不再是价格,而将是理赔管理。长期以来,车险理赔是导致客户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互联网将成为化解理赔顽疾的良药之一。


国外就有这方面成功的例子,美国Progressive为给客户提供最快捷的理赔服务,投资三千多万美元建设“自动理赔管理系统”,新系统建成后不仅大大缩短了保险公司的理赔周期(当时保险业理赔周期平均为42天,Progressive公司使用新系统后只需6天),而且客户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客户流失率下降了2/3。




国内也有部分保险公司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比如平安一账通对理赔进行了线上化系统再造实现了科技输出,在海内外销售互联网车险理赔技术和服务。


说了这么多,那车险改革后谁是受益者?从《指导意见》的内容来看,车主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如果再进一步挖掘《指导意见》的内容,其实部分保险机构同样是受益者,保险机构经营难度提高,对于人保、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来说,它们将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但对于一些没有能力的中小型公司来说,它们将逐步被挤出市场。


不管怎样,银保监会的出发点是好的,现在试出来的这些坑后续可以出相应的政策填上,但如果不改革,车险的问题会一直存在,中国汽车保有量日益升高,问题将持续放大。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END-


推荐阅读


01 铁打的重庆,流水的“力帆们”

——吉利VS长安


02  造车新势力+国资+IPO=?

——自强才是自救的底牌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车险政策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474关注 | 1149作品
+ 关注
《车谈会》创始人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