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的土路火车

香港《基督教周报》1999 年 7 月 11 日刊登的《土路火車的介紹》一文说:“有关火车的介绍,据郭士立牧师在道光乙末年(注:道光十三年,公元1835年)六月,以爱汉者笔名所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中载有‘火蒸车’的新闻。‘火蒸车’是火车最早的译名。因为当时称‘蒸气机’为‘火蒸机’;轮船则称为‘火蒸船’,及至其后又有‘火轮车’和‘火轮船’的译名。文中写到:‘驾火蒸车,一个时间,走九十里路,如马之飞......利圭普(按即利物浦)海口,隔曼者士特邑(即曼撤斯特),一百三十里路,因两邑交易甚多,其货之事不止。所以商贾等作平路,钻山浚潴,建桥以推车之转,作两个铁轣辘(车轮),备其路平坦,无上无下,及车轮非碍。”


郭士立的外国名字是卡尔·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居茨拉夫(1803年-1851年),普鲁士新教传教士、医生、探险家和翻译家。1826年被派到南洋爪哇传教,他还为自己取笔名叫“爱汉者”。1827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沿海城市布道,曾在《南京条约》谈判中担任英方翻译,并起草了条约的中文稿。《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由郭士立在1833年创刊,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现代汉语杂志。郭士立介绍的应该是铁路火车。


《土路火車的介紹》一文中说:“四十三年后,丁韪良在《中西闻见录》第一号,第一篇文章已有《论土路火车》,说明欧美各国经已改良制造出一种无轨轻便的火车,称之为‘土路火车’,一新中国人的耳目。”


1801年,英国人理查·特里维西克制成了“伦敦蒸汽马车”,这是第一辆真正投入市场的蒸汽机车辆,能乘坐6人,最高速度27公里/时。


蒸汽机汽车曾经风靡一时。据有关资料,1902年,美国当年销售的1000辆汽车中,超过一半是蒸汽机车辆,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取代法国成为了新的世界汽车产业中心。


《中西闻见录》1872年8月(同治十一年七月)在北京创刊,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英国传教士艾约瑟主编(后来完全由丁韪良负责),是北京的第一个中文近代报,有的评论说:《中西闻见录》对洋务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刊在每期第一页有一个说明“《中西闻见录》系仿照西国新闻纸而作,书中杂录各国新闻近事,并讲天文地理格物之学,每月出印一次。”


《中西闻见录》为月刊,每期正文50-60页,每期发行1000份,大部分免费散发,主要在北京发行,1875年8月(光绪元年七月)停刊,共刊出36期,收入文章800多篇。


1876年2月,《格致汇编》在上海创刊,成为《中西闻见录》的续刊。




丁韪良,字冠西,外文名为威廉·亚历山大·巴尔森·马丁(1827年-1916年),是北美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曾长期担任北京同文馆(教育机构)的负责人,1898年起任被清朝皇帝任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也就是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根据并不完全的统计,他一生出版了中文的著译42部、英文著述8部,并且在各种报纸杂志上至少发表了153篇文章。





至今学界对丁韪良评价不一,但是不能否认,丁韪良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翻译的《万国公法》,就受到恭亲王奕䜣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款付印出版。《万国公法》的出版和传播,帮助了当时的清政府了解国际法律。丁韪良创造的汉字法律术语有:万国公法、性法(自然法)、主权、权利、责任、法院、人民、国体、赔偿、自治、限制、章程、邦国、政治、选举、司法、争端、国会、制宪、领事、利益、管辖等。





丁韪良介绍的“土路火车”,实际是货车的牵引车(类似现在的拖头)。现在网上仍然可以看到有关收藏的照片。


《中西闻见录》还曾报道:“近闻有土路火车一乘,由水路运抵津门,转置岸上试驾,机关调动甚灵。海关道宪乘坐,颇喜其便捷轻利,特锡之名曰利用。或云此车宜总名陆路,似较土路稍雅。其论非也。所以名为土路者,非谓水陆之别,特谓其与铁路相别尔。”这说明中国已经引进过土路火车,使用效果不错。


据介绍,该车还可以用于车水灌溉。丁韪良介绍说:土路火车的车轮仍然为铁质,因为行于土路,车轮加宽,外加以皮,皮外复间以铁条(子午线?)。其皮非牛马之革,盖以树浆凝而为韦者。树浆出印度,故名印度膏。


据维基百科:印度榕(又名橡胶榕、印度橡胶榕、印度橡胶树或印度橡树),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荨麻目桑科榕属榕亚属常绿乔木。因为含有白色黏液的乳汁,所以成为早期橡胶的来源,易被人误疑为橡胶树的一种。印度榕原产锡金、印度东北部、缅甸、马来西亚北部、印度尼西亚等地。所谓的印度膏也许就是这个东东。





丁韪良还介绍了一种鹤颈秤,按图所示,是一种起重机。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331关注 | 1080作品
+ 关注
独立撰稿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