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越高的车,越是不好开

文 | 薛雅夫


之前在微信后台看到这条留言时,其实我更想为他推荐“大路货”,相对靠谱。针对需求不太明确,却有强烈购车刚需的朋友,大众化选项或许更为适合。




当然,如果类似的Q&A问答做得太随意的话,难免会被人质疑:“早知道你的回答那么简单,我都不用问你了。”其实,想说的话有太多,于是我便决定浓缩在这篇文章里。



10年发展

中国品牌仍需高配置拉关注



2008年,当初还在上寄宿高中的我,大半年没见的老爸,有次周末竟然“好死”地来接我,我原以为又是带我去吃一顿饭、塞几百块生活费给我,然后又去匆忙出差的那种。谁知走出校门,我正嘀咕着,只见我老爸坚定地向一辆“不灵不灵”的B级车走去,那个瞬间我就有预感:难道我老爸买新车了?


“老爸,这辆车是你的吗?”我好奇地问道。

“对”我爸故作淡定的回答道。


从此,比亚迪F6就这么走进了我的家里,走进了我年少轻狂的日子里。(作为一个本田党,很遗憾为啥就不是雅阁呢?)(当然,我也没有爱上比亚迪)




以今天我的从业眼光看,这台车在当时的配置起点可谓是相当高,13万+的价格落地,多功能方向盘、定速巡航、中控液晶大屏、真皮座椅、天窗,底盘提供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配置,在12年前的家用市场,已是超班的水准。(都知道,这是逆向开发某车型的)


时隔多年再看中国品牌,也不外乎以同样的手段掠夺市场。尽管从高配置、高性价比的时代发展到了如今的高待遇、重享受的阶段,但依然离不开单纯靠性价比做出来的怪圈,如果有天哪个中国品牌为了冲高,不小心抬高了售价,不符合印象中的“性价比”,便很快会打破平静,口诛笔伐的声音便随即多了起来。


本质上,这10年发展,中国品牌所处境地并无改变。


说实话,我不认同这样的造车价值观。


从华为缺芯之痛的案例中我们能体会到,单纯靠整合供应商,拿钱堆配置的做法,到最后主机厂的命运也只能沦为组装。


这样的路子不可能走得远,而底层研发,核心技术的把控却又是最难的,也是最吃力不讨好的环节,对于追求短期利润的厂商(没点上进心的那种),很难愿意踏出原有的舒适圈。




同理,底盘调校、动力匹配,这些最难也是最基础的事情,若能做好,车主开起来、用起来都是舒服的状态,举个形象的例子:开辆丰田,操控一定是驾驶最没存在感的环节,若是丰田车主换到众泰,何等感受可想而知。


说人话是:底层部件做得不好的车,每次打开主驾的门,一定是闹心和折腾。


所以以我多年的试车经验,如果只靠配置堆起来的产品,往往会体现在几大方面:


1. 动力响应差


动力响应体现的往往不是账面数据,而是实际体验:该要提速时,给不了预期的加速感,急需动力超车时,硬是等不来动力,或是动力衔接得一点都不跟脚,是人都恨不得把脚踹到发动机舱里面去。


2. 机械匹配不完善


具体表现:底盘松散,悬架小动作多(主观就是这车很跳),开快一点点过弯总感觉hold不住车身姿态,变速箱换挡的存在度很强,总是很容易察觉,以及人机工程的各种不合理性。往往这样的车,后面“修”无止境。


3. 车主群体的淡漠感


用心造车的品牌,车主的归属感很强,例如本田、领克、蔚来等。车主对品牌的粘度高,大家都认可,对于车主而言,很容易在品牌的身上,找到存在感,交到朋友。三流的品牌,既招不来新客户,也留不住旧用户,对于谁而言,不好的东西都是暂时过渡。最不利于品牌转化,试问谁不喜欢荣誉感?





那什么才是合格的家用车?



当然,以上先满足。


再者,作为刚需型的购车行为,配置反倒不是最重要的,注重细节才是一款合适的家庭用车。


有着使用便利的储物空间、在长时间乘坐时,能够给车厢内的全部乘客带来舒适感等。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设计,其实来得一点都不简单。这需要研发团队完完全全代入到车主的角色中,在特定人群的使用场景中思考,每一个功能以及设计,都服务于客户,为客户提供帮助(而不是单纯的堆料)。




花时间磨细节,开发成本可并不比堆配置低,所需的人力成本,反复开模,或许比买回来的技术,要费时及费钱得多。


其次,配置的搭配,更应该是“对症下药”,不能说把全部的高科技配置弄来,看起来就很具备性价比了。放下虚荣的面子吧,配置若不是针对于特定人群来做,再高的配置,其实大部分的功能都是用不上的,针对人群作出最好的优化,才是对车主的最大诚意。


因此大厂出品的态度均是精益求精,优化使用体验,把经济性以及低故障率放在首位,这样的工程思路,接地气,也吻合家用的价值观。



情感上的表达,才是绝招



不管你多么直男,只要是人类,每个人都会有感性的一面。


好的汽车产品总能增加车主与品牌的情感串联。具象化是,在日渐陪伴和相处中,它能给家人带来重要时刻的回忆与见证,或许是耐用的质量,或许是值得回味的设计,也可能是某项特别贴心的小功能。




总而言之,切身实地站在车主角度思考,承担着具体职能,才是成为一辆好的家用车最大前提。


配置越高的车,越不要买,记住我所说的就对了,你仔细想想,某些新造车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定律呢?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买车/提车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118关注 | 412作品
+ 关注
关注中国汽车,我们有一说一。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