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贪腐只是冰山一角,北汽新能源巨亏另有隐情

农历新年伊始,曾经向股民和投资者承诺将在2022年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北汽新能源,连续被曝出之前多起贪腐弊案,而且扣非之后的2021年净亏损预估也将高达50-55亿。令人心痛且不解的是,曾经连续七年保持中国新能源品牌第一的北汽新能源,2021年全年销量只有2.19万辆,这种匪夷所思的崩塌又岂能用几桩贪腐弊案来轻描淡写?

百万贪腐案只是冰山一角

与近些年来汽车行业的贪腐案相比,北汽新能源被披露出的几桩案件似乎有些小巫见大巫。2021年,东风系、奇瑞等国企和吉利、比亚迪等民企都采取了对贪腐零容忍的高压态势,涉及供应链、营销等多渠道的反腐行动掀起了一波小高潮。

北汽新能源的贪腐案涉案金额百余万,多发在2019年及之前。根据统计,2019年北汽新能源各车型的销量总和还保持在15万辆以上,处于“日子还算好过”的时期。

尽管北汽新能源前期的高速增长被质疑车型和销售渠道过于单一,然而客观上聚焦网约车的B端销售确实促使他们迅速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为其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然而,北汽新能源恰恰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期。针对C端研发相对滞后,核心技术缺乏,且没有牢牢把控供应链,使得他们在成本控制层面并没有太多话语权。

在2020年,北汽集团迎来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从管理者的初衷来看,试图建立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却没有在可持续发展层面有更深入的布局,北汽新能源又一次错过了重要的转型期。2020年,由于新车匮乏、油改电模式落伍,售后服务跟不上,导致口碑和销量崩塌,全年销量跌到了2.59万辆。

北汽新能源其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最先尝到甜头也是最先吃到苦头的那一个。第一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电池续航方面,但技术发展迅猛的程度大大超出了生产者的设计冗余,导致大量首批车主在更换零部件或者电池包的时候,已经没有供应商可以提供这些落后的相关组件或者服务了,这给用户带来了难以挽救的负面影响。

业绩减亏背后巨大隐忧

2022年1月29日,也就是除夕的前两天,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733)发布了2021年度业绩预告。预告显示,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48-53亿元。同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50-55亿元。

这个亏损数字最近已经被讨论多次,因为与2020年亏损60多亿相比有所减亏,作为上市公司的团队确实费了不少脑筋,可以理解为传递了一些积极的信息,而具体数字要在正式的业绩报告出台后有所修正。

对于2021年的业绩亏损,北汽新能源方面做了三点说明:第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原材料供应等影响,公司产销量未达到预期,现有毛利无法覆盖固有成本费用,对公司业绩影响金额约为20-25亿元;第二、为了实现产品向高端化转型,全力推进ARCFOX极狐品牌提升和渠道建设,公司加大品牌传播力度,广告宣传及运营等销售费用增加,对公司业绩影响金额约为17亿元;第三、公司持续构建自主技术能力,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对公司业绩影响金额约为11亿元。

以上三组数字分别是毛利无法覆盖的成本费用20-25亿、高端品牌极狐品牌提升和渠道建设17亿和研发投入11亿,加起来就是亏损的48-53亿。

但是,我们从数字的背后又体会到了北汽新能源的心酸:全年11亿的研发费用,不到比亚迪的八分之一,可以判定在新技术层面上,北汽新能源暂时还不会有成熟核心的研发成果实现商业化;20-25亿亏损费用暴露了北汽新能源在供应链方面的薄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问题。

2021年销量只有2.19万辆,对于没有新品的北汽新能源来说,大部分时间在消化库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他们生产得越多可能亏损得就越多;另外的17亿是花在了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品牌极狐身上。

据极狐汽车披露,2021年全年极狐汽车共交付4993台,完成101家线下门店建设,覆盖32个城市。但是,2021年从上海车展曝光到2022年2月份,依靠华为提供系统服务的极狐汽车,备受关注的阿尔法S Hi版尚未实现批量交付。

华为不是极狐救命稻草

极狐作为北汽新能源的高端品牌目前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在与同级别竞品的对比中,并没有明显优势。虽然其在被动安全方面的配置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而且确实对得起“良心”制造这个词,但需要传达给用户的信息太过复杂,用户无法直观体会到这款车的最核心卖点。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传统车企面临的一个思维瓶颈。

对于极狐的定位,北汽新能源在战略上最初并没有期待他的销量,然而在新势力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之下,高端新能源车市场被撕开了一个口子,极狐似乎要肩负起北汽新能源更多的重担。与此同时,蔚小理的定位清晰和营销的灵活,使得他们在即使缺乏造车经验的情况下依然远远把极狐甩在身后。

华为已经与国内一些车企展开了合作并反复强调他们自己不造车,但是在问界M5发布之后,所有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华为的亲儿子诞生了,最好的技术和硬件一定优先供应嫡系。同时,那些与华为合作或者采购华为技术和服务的企业,基本丧失了依靠华为来提高溢价能力的机会。

从华为把控了问界M5的设计与销售之后,可以肯定地说,其他配置了华为技术和服务的新能源车,还是需要自己挖掘更鲜明核心卖点来打动用户。而这个卖点是什么?对于北汽新能源的整个研发团队来说,这是最核心的挑战。

总结起来,北汽新能源的问题并不是几桩贪腐案所折射的那样,其本质还是体系力上的亏空。除了要突破体制机制弊端,如何让整个企业恢复凝聚力、创新力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红利还没有消耗殆尽,机会依然存在。

前不久,作为苹果供应链龙头企业的立讯精密在股价持续走低的时候突然宣布与奇瑞签署了战略协议,采取ODM方式参与造车。不论是资本层面还是企业成长层面,立讯精密的野心和奇瑞的成熟体系都会增加新的想象力。对于北汽新能源而言,在智能化发展趋于雷同的当口,似乎应该从类似的合作案例中捕捉到新的机会。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485关注 | 203作品
+ 关注
冷静的汽车行业思考者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