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一款车登顶新势力销量冠军 理想汽车为何“不一样”

3月1日,造车新势力纷纷公布2月销量,理想汽车凭借8414辆的终端交付量,超越哪吒的7117辆、小鹏的6225辆以及蔚来的6131辆,首次登顶造车新势力。继2021年Q4及全年财报后,再次宣告完成“从0到1”的跨越。

就在几天前,理想汽车公布了2021年四季度及全年财报。销量、收入、车辆毛利率、现金流的全面增长,呈现出理想从产品侧到经营侧的全面效率提升。研发投入的大幅提升,则向外界传递出理想未来的更多成长性。

销量、毛利率、现金流、研发投入的全面增长,综合反映出理想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正向循环。用一款车型“一根针捅破天”,完成了对竞争对手“集团军”的精准爆破—— 理想ONE是新势力中首个单品月销过万的车型,也是首款30万元以上实现月销过万的自主车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似乎可以承认理想汽车的成功,但理想汽车做对了什么?

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汽车的入场门槛高,回报周期长,也正因为如此,新入场者们往往习惯于风险更低的跟随战术。无论是学丰田、学大众还是学特斯拉,后来者们往往希望通过“从跟随到超越”的思路实现成功。

理想汽车则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线,它似乎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主流路线。在理想ONE之前,增程式电动车几乎全部折戟沉沙,而6座SUV的市场空间似乎也远远不及5座或7座,全系车型单一配置单一价格更是让对购车群体的覆盖区间大幅减小。更别说全部销售门店直营模式,目前彻底坚持这一点的,也只有理想和特斯拉两家。

一句话,站在几年前,从各个角度看理想,都不是一款爆款车型的样子,这让理想始终不缺质疑,也让质疑的人永远不缺武器。

在一些人看来,理想好像有点“鸡贼”。他们把理想的成功看作是一种“投机者”的侥幸。一方面,在电动车大潮势不可挡之际,理想选择增程式这种“鸡贼”的方式,规避了里程焦虑这一难题,占领市场。另一方面,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在社交媒体的活跃,也被认为是精心策划的PR。

“不一样”,是理想汽车的独特标签。在笔者看来,理想的成功恰恰是由于这种“不一样”。但这并不是无理由的偏执,或是拍脑袋的玄学,恰恰相反,理想的各种决策背后,是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哪,要做什么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怎么做。

理想ONE就是一台给奶爸消费者做的车,它的舒适性、空间、操控性、智能座舱体验、安全性都是围绕家庭需求展开的。如果市面上没有能够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那就全力自研。用李想在《节奏把控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一文里的话说,“千万不要搞什么试一试,要么全力以赴做成,要么早点去死”。

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去看这台车,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同样是增程电动车,为什么只有理想要率先把纯电里程做到150公里以上?

同样是照顾副驾,为什么很多车企都只在座椅上做文章,而理想ONE会坚决做四屏?

同样是语音控制,为什么其他人都把焦点放在第一排乘员,理想要做“全车语音”?

AEB不缺少行业解决方案,为什么理想ONE要坚持自研,成为专业媒体测试中唯一有能力准确识别横向车辆和两轮车的车型?

7座装的人更多,为什么理想要主推6座,方便第三排快速上下车?

车型分低配高配以区分不同购买力的消费者是行业惯例,为什么理想一定要用单一配置把用户体验统一?

即使同样是头部造车新势力,也在通过经销商体系分散车企库存风险,为什么理想一定要坚持直营?

……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放在明确的用户需求下,最优解或许只有一个,而理想的“不一样”,其实只是在清晰目标下的一种自然选择。

诚然,没有完美的车,对于用户需求的把握也是不断递进的过程。理想ONE不可能完全满足奶爸车主的全部需求,这样的任务,还会由第二款车型X01来进一步实现。而基于自研和深度合作,随着4C电池、850V高压平台和400kW充电桩的逐渐成熟,在解决用户补能焦虑的前提下,理想的纯电动车也将在2023年正式亮相,对更多用户群体的需求聚焦。

如今,伴随着理想ONE的成功,理想早已从小众变成大众,成为岚图、华为问界等众多品牌效仿和追随的对象。其中会有新的颠覆者么?笔者无法作出评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哪,要做什么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怎么做,那这种追随可能只是一种“貌合神离”。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理想ONE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041关注 | 201作品
+ 关注
一枚落户互联网星球的汽车人,用未来的眼光看车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