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在直道超不了车,弯道就行了?

有句话很俗,却很有道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你看过一些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人所著之自传,会发现他们的成功固然有天赋和努力支撑,但还有一个共同点:在适当的人生转折点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可以说明,比如“时势造英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等等。所谓的“人生转折点”,无非是他们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并正确把握了“时势”、站在了“风口”。


虽然古代就有“三百六十行”之说,但以前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经商赚的钱再多,按“士农工商”的地位划分,也不过位居社会末流。




现在则不同了,不管你是黄种人还是黑人、白人,能赚到钱就是“人上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赚钱高”内味相当浓郁。


因此,入仕早已不是长辈们敦敦劝导晚辈们好好学习的主流理由,“读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才是,而所谓的“好”,无非是“工资高”,也就是薪酬丰厚。


我个人认为薪酬丰厚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两点:供求关系和工作难度。要说薪酬丰厚的行业,我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互联网,互联网行业的高薪就是供求关系决定薪酬厚薄的最佳体现。


首先国内互联网总体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造成了大量工作岗位亟需人才,而人才数量相对岗位缺口远远不够。供远小于求,加上互联网行业利润高,互联网行业的薪资自然就高了。




互联网前些年野蛮生长,迅速长成了参天大树,可近两年开始遇到瓶颈,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电脑网站和手机APP已经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暂时没有了太大伸展空间,所以互联网的高薪局面也得到了一些抑制,甚至有些开始降薪、裁员。


国内的汽车行业虽然发展略早一些,但近些年却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燃油汽车向智能电动汽车转型,从而也催生了一波“造车热”,资本大量涌入、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拔起。说起汽车,人们开始很少谈论热效率、工况图,而将激光雷达、芯片、智能挂在嘴边。


为什么“新势力”偏爱“智能”


所谓“弯道超车”,自然是不能走寻常路。能在直道让别人吃灰,谁会在弯道较劲?


传统造车企业不少都已拥有了百年历史,怎么也有两把刷子,而“新势力”普遍是无毛刷,但刷子再不好使那也得卖,所以只能宣称:“我的刷子虽然没毛,但却是电动的!”


传统燃油汽车可以大致分为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四个大的部分,发动机门槛太高、底盘调校太难,而车身用料太厚道虽好,却会导致售价太高卖不动。在看得到的部分下猛料,还是看不到的车身部分用力,这点基本的选择肯定还是会做的,不然也做不好企业,更做不好车企。




思来想去,也只能搞点花里胡哨来夺人眼球了。


而“智能”,我觉得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辅助驾驶和人机交互。辅助驾驶很简单,你可以理解成“一定上程度解放手脚”,而辅助驾驶的“究极形态”是自动驾驶,即便坐在驾驶位也可以翘二郎腿、打王者荣耀,既不用手扶方向盘也不用脚踩刹车油门。


目前其实有不少机构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动驾驶能力,当然,离量产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完全自动驾驶在100米外的地方,现在走在最前面的可能也只走了10米。有趣的是,之前有些车企为了宣传自家的“智能”,在“辅助”前面加了个“自动”,事后用户出了事故,又说自家的只是“辅助”而不是“自动”。


而人机交互的精华,基本都集成在车内的大屏幕里,当然,有些车里屏幕不止一块,四五块的都早已不是新鲜事了。有些车的中控屏,说它是功能更少、面积更大的手机都不为过,你照样能用app,刷短视频、打游戏都不在话下,甚至某些花里胡哨的功能,连手机电脑都没有。


行业催化高薪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现在汽车行业的关键词就是“电动化”、“智能化”、“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转型,自然会推动相关人才需求的提升。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现在甚至不用放大至行业层面,分工的细化导致人们甚至很难向同行业内转型。比如同一个主机厂的电器线束工程师,你让他转质量体系或者底盘等其它方向,他能不能胜任先不说,即便能,想必也需要不短的时间适应学习。


汽车近些年才出现大规模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趋势,此前相关的汽车专业人才毕业后已分流至原本的各个固有体系中,导致汽车行业智能相关的高级人才出现了缺口,不少车企给出高薪也招不到相关人才,互挖“墙角”的事情屡见不鲜。





根据A股首家人力资源公司——科锐国际发布的《2021汽车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汽车行业主要人才缺口及热门岗位集中在智能驾驶及车联网、新能源三电等领域,相关岗位跳槽涨幅基本上都超过20%,一线城市基本年薪普遍超过30万,部分甚至高达百万。




而顶级人才的薪资更是恐怖,前几天钛媒体刚刚发布了《高管个人年薪Top 50排行榜》,其中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高居第一,其个人年薪达4.35亿,甚至超过了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


尽管小鹏官方马上就回应称“99.5%以上为多年股权激励,是几年累计的股权激励总和”,但即便“4.35亿”是其入职以来所有收入总和,这也是个可怕的数字。目前小鹏汽车的总市值在2000亿人民币左右,顾宏地于2018年3月加入小鹏汽车,出任副董事长兼总裁,距今满打满算也不过4年。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款车最重要的阶段就是研发阶段,尤其是对这种新品牌而言,其品牌力还有限,无法给予车型产品太强的支撑,而要想马儿跑得快,不仅得让马儿吃草,还得吃好草,高薪招聘人才无可厚非。




我曾参加过小鹏发布会、试驾会等多场活动,无论是小鹏自身强调和着力发展的,还是其产品给人的感受,“智能”都是小鹏很重要的一个标签,打开小鹏汽车官网,其目前推出的四款量产车型,每款的几个标签中都能看到“智能”二字。


某次小鹏P5发布会上的发言人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小鹏汽车不强调ABCD这些以尺寸为主要参考的传统级别划分,其最新推出的车一定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车型。


我觉得,这就是小鹏P5这款紧凑型轿车售价如此之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续航、性能并未与同级紧凑型纯电动轿车拉开多大差距的前提下,其指导价高达16.29-22.93万元,我觉得买这款轿车,多多少少变相为智能相关研发及配置买了单。


任何车型推出市场,定价都是件很关键的事,这直接决定了未来销量的多寡,而现阶段加大智能相关研发投入和实车配置,必将面对一个矛盾:研发和配置的支出累积到上市车型上,可能导致售价过高,从而导致消费者望而却步、影响销量。


总的来说,研发的投入,包括相关高级人才的高薪资以及相关零部件的采购,势必会影响车型售价,售价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销量,而销量又和利润息息相关。基于此,不难得出,高级人才的高薪不仅会直接从利润摘出部分,还会间接对车企利润造成影响。


当然,对于一个车企而言,要想良性发展、布局未来,人才、研发投入确实是不应该打折扣的,目前只能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尽量让车型售价合理一些,不至于让部分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


一个人再强大,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无一不是有高人相助,刘邦能接秦朝统六国的盘,离不开一帮左膀右臂的倾力帮助,张良、萧何、周勃、韩信、樊哙等人,个个都是人才,往往还是兼容并蓄。比如周勃,上半辈子打仗、下半辈子宰相,既能开国,也能定邦。


现在分工更细了,导致人才出现了“高精尖”的特点,要想推动智能化发展,只有相关小领域内有很深的积淀以及开拓创新的潜力兼备的人才,才能在汽车智能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智能是弯道的超车点?

新势力有希望超车吗?


说到这,问题来了,人才花大代价挖了、将来一段时间的高薪也给了,这条路走得对不对、值不值?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又得回到前面。要知道从燃油向电动转型的同时,并不只是智能方面的改变,原本最关键的发动机变速箱,变成了电机、电池、电控这些。都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不是没有道理的,多少人为了传统发动机、变速箱的稳定性买了所谓的“合资车”?我想大家身边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




而转电动,就相当于基本抹平了传统车企的发动机、变速箱优势,原本的“两把刷子”只剩下底盘这“一把刷子”,而智能将来必定是电动车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几家造车新势力,如果将来不“翻船”,还是挺有希望在弯道超一部分车的,毕竟现在大部分传统车企造的电动车都不怎么样,很多都是“油改电”、没什么诚意的产品。


因此车企提前在智能方面布局确实无可厚非,不过得在燃油车保有量低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禁售的时候,其优势才能完全体现出来。


因为就目前而言,技术最前沿的量产车型(交付给车主使用),也只能短时间内解放双手双脚,你的手脚还是得时刻做好“接盘”的准备,双眼也必须时刻关注周边的路况,你不能说我坐在驾驶位上在高速上跑,然后开着辅助驾驶系统睡一觉。如果真这么做,可能这一觉睡过去就醒不过来了。




既然还是得扶着方向盘、时刻准备刹车,那有些车主就不太喜欢使用这玩意了,何不干脆自己开呢?自己开的话还放心点。至于中控屏里集成的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一般开车的时候也不会怎么用,大部分车主开车就听听音乐、导个航,再花里胡哨的功能,一年可能也用不上几次。


乔布斯说:“人们压根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直到你将产品放在他们面前”,但必须承认,你将自认为会受欢迎的产品放在某些人面前,他可能并不想要。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1关注 | 17作品
+ 关注
畅聊开车经验,闲话行业动态 感谢关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