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业务不“单飞”传统车企就做不好新能源?

在与新势力们的胶着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后,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开始意识到,拆分电动车业务才是实现绝地反攻的关键一步。

福特和雷诺都在近期宣布了将电动车业务进行拆分的战略转型计划。福特计划形成三个业务单元——Ford Model e(电动汽车业务)、Ford Blue(燃油车业务)和Ford Pro(商用车部门),并在2023年实现独立运营、自负盈亏。而雷诺也表示将把电动汽车业务和内燃机业务拆分为两个“独立的实体”。


如今,汽车的电动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大势所趋,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成为耀眼的明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这些传统车企在内的很多人,都曾对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们不屑一顾。

传统车企的支持者们认为,一旦传统车企开始发力,凭借品牌认知度、产品研发经验、销售渠道和供应链优势的传统车企们,将很快结束这场战斗,但实际情况并没有如他们想象的那样乐观。实际上,即使是在新能源领域态度最为坚决的传统车企——大众汽车,也不得不面对ID.系列去年在全球范围内销量未达预期的局面。

大众汽车高管将ID.系列的表现不佳,归咎于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客户需求把握不足,但问题显然并不止于此。实际上,在笔者看来,传统车企的电动车业务推进缓慢,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受制于自身的传统燃油车业务。


你会发现,这些传统车企的燃油车和电动车,有着太多相似之处。比如相同的LOGO(当然可能电动车加了蓝色的背景灯)、类似的产品设计(比如在电动车上保留一个启动按钮)、相同的销售渠道等等,不一而足。为了体现差异性,很多车企推出了独立的电动汽车品牌,但大多数仍基于传统车企的组织架构和研发体系进行研发生产销售,治标不治本。

看起来,这种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不仅有助于成本控制,也让车企将燃油车领域多年积累的优势向电动车领域平移。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用户层面,太多的雷同之处,削弱了电动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的魅力;在企业层面,让“强大”与“弱小”共处一室,只会让电动车在部门内耗的“马太效应”中走向自我消亡。

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4S店里的电动车被摆在角落,销售人员对电动车的参数配置并不了解,甚至连车名都会叫错。而当电动车和燃油车摆在一起,即使电动车采用了不同的销售模式,用户也会凭借购买燃油车的“惯性思维”,对销售人员天然不信任。对于这样“资源共享”,我们又能抱有怎样的期待呢?

还记得骆驼与帐篷的故事么,阿拉伯人原本坐在自己帐篷里取暖,最终却被骆驼一步步逼得没有容身之处。现在,对于坐拥帐篷的传统车业务而言,电动车业务就是那只骆驼。屁股决定脑袋,在销量和渠道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传统车业务,显然不会任由电动车业务做大做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电动车业务独立拆分,其实就是再造一顶帐篷,让传统车和电动车各安其位。概括而言,好处有三:

在产品层面,独立的电动车业务,将带来更具变革性和创新性的产品,更好发挥新能源汽车的特性,激发用户的兴趣并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


用Ford Model e 首席电动汽车和数字产品官Doug Field的话说,要设计出能够真正惊艳消费者的纯电动、软件驱动的汽车产品,打造消费者甚至无法想象的体验,需要打破传统,采取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资本层面,随着电动车业务从燃油车业务的阴影中走出,资本市场将更直接看到这些传统车企在面向未来的更多可能性,从而解决推进电动车业务至关重要的问题——资金。

在市场层面,独立运行的电动车业务,将能够摆脱原有经销商体系的掣肘,采用更加贴近用户、适合电动车的方式展开销售和运营。


当然,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要扭转目前的局面,仅靠业务分拆显然不够。能否建立一套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品牌融资方面媲美造车新势力的全新模式,仍然是摆在这些传统车企面前的巨大挑战。但至少,业务分拆创造了更适合电动车业务成长的土壤,相比那些还在分合之间左右摇摆的跨国汽车巨头们,福特、雷诺们已经领先一个身位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041关注 | 201作品
+ 关注
一枚落户互联网星球的汽车人,用未来的眼光看车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