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和德系车只是“套路”不同而已,目的都是“搞钱”

最近蔡老板着实火了一把,虽然语言、表情、动作有些夸张,但所揭露的德系BBA“偷梁换柱”减配行为确实是真实的,很多人都很震惊。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些豪华品牌不顾形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包括本人在内,也不理解这种自掘坟墓的行为。但仔细琢磨之后,发现它们并不傻,而是找到了赚狠钱的窍门。那就是不管怎么减配,只要挂着BBA的logo,只要外观漂亮,永远都有人买单,排着队、加着钱买单。

既然伸着脖子让宰,为什么不狠狠的宰?因为它们知道,人们要的不是铝合金摆臂,也不是金属油底壳,而是品牌带来的面子。而且更诡异的逻辑是不贵不要、不加钱不爽,只要我能开上,你买不起,我就爽。非常反人性的消费逻辑,显然被很多品牌抓住了这个软肋,使劲的薅羊毛。

不客气地讲,这就是无底线的“搞钱”,搞无知者的钱。咱们简单分析一下,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把油底壳换成塑料的、把摆臂换成铸铁的、把真皮座椅换成仿皮座椅,就这几项,一台车就能节省几百到几千的成本,再加上其庞大的销量,一年下来又能节省多少成本,节省下来的其实就是纯纯的利润。

这只是制造环节节省出来的成本,在销售环节也是能薅就薅,新车上市如果热度高,通常都会变相搞加价的。有人说这是经销商的行为,其实不然,懂得自然懂。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套路,那就是大小毛病不断。烧机油、漏油这些问题比较普遍,对于拥有百年造车经验的德系企业来说,解决这些问题真不是难事,但为什么这些毛病一直都存在呢?其实这也是搞大钱的一个套路,将质保、维修、保养、换件稳稳地拴在一起。BBA车主都有感触,它们的养车修车费用不是一般的高。这背后都是赤裸裸的搞钱逻辑,不是机油味,而是金钱味。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说还是日系车划算,其实也不然,日系车只是与德系车的“套路”不同而已,目的都是“搞钱”,各有各的方式。德系车喜欢在造车环节、售后环节抠钱,属于细水长流的干法,而日系车则更狠,一般都是捞大的、捞干的,常年加价的车型不在少数。特别擅长玩饥饿营销,玩到位了就开始薅羊毛,各种变相加价,指导价卖给4S店,然后捆绑销售滞销车型,表面上看,是4S店赚钱了,实际上大头都被厂商薅走了。比起德系车,日系车这招更狠,经常把一些普普通通的车型炒作成所谓的“理财车型”。

有人会问日系车为什么不学习一下德系车呢?在售后环节再薅一遍羊毛不是更爽吗?这就是日系车的聪明之处,日系车赖以生存的法则就是质量稳定,为什么稳定呢?因为在技术方面超级保守,配置低、技术保守,拿什么坏呢?如果也学德系那一套,早就玩完了。要质感没质感,要操控没操控,要档次没档次,除了质量稳定还有啥?所以日系车在售后环节是薅不了羊毛的,这点日系车比谁都清楚。所以就在营销环节苦下功夫,经常练“七伤拳”,即使库存高,也要憋着不卖,就是营造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汽车就是个工业化产品,所谓的供不应求只是短时间的问题,想要解决非常简单。但为什么总是解决不了呢?除了营造哄抢现象外,就是赚取高额的茶水费。

当然,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不完全是无知的表现,因为这种扭曲的消费观确实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所谓的优越感是拿钱砸出来的。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8万关注 | 1009作品
+ 关注
汽车界,众说纷纭,唯我不同!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