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内燃机汽车能赚钱吗?能赚,过去。
研发新能源汽车能赚钱吗?能赚,未来。
而在汽车电气化的浪潮下,目前大多数“玩家”的选择都是后者,并且纷纷叫停了自家的内燃机研发。在这种背景下,还是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不久前,身为宝马CEO的Oliver Zipse表示,“我们必须要对新技术的出现和电动汽车的发展保持谨慎的态度”。这也与他长期以来主张反对全面禁止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观点保持一致。
为此,Oliver Zipse列举了诸如,电动车的发展增加了对少数国家(强调电池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来自中国)的依赖;消费者对于内燃机汽车的需求(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无法购买电动汽车,你会建议他永远开他的旧车吗?);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存在差距,电动汽车价格高昂。
不过最后宝马这个“装糊涂的天才”也还是露出了“尾巴”。Oliver Zipse表示,无论是从利润角度还是环保角度来看,提供更省油的内燃机汽车才是关键。那宝马又凭什么能认为自己可以在未来的时间里,还能通过对内燃机的研发实现高额利润呢?
说这话的时候,破“欧七”的 宝马7系快来了
如果说全新宝马i3是一道前菜,那么即将同时发布的i7与全新一代宝马7系,就算是宝马今年的正餐了。特别是全新一代宝马7系的到来,也印证了今年年初宝马宣布仍将研发新一代内燃机的消息。从披露的信息来看,新发动机技术路径为六缸、八缸,并包含汽油和柴油动力。所以当时就有人猜测,新动力是否会配备在全新一代宝马7系的身上。
至于全新一代7系搭载的宝马最新研发的内燃机为何会引发如此关注度,最主要的原因当属它有望满足还未实施的欧7排放标准。对于大多数传统车企而言,它们显然是把严苛的“欧7”当作一堵南墙,只希望它不会在预计最早的时间(2025年)实施,好留出更多的时间“掉头”。
至于宝马的全新动力是如何提前3年交卷,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拆解。但无论如何,全新一代宝马7系的到来都给了宝马CEO发表文章开头那段观点的底气。随之而来的则是,宝马花了大力气继续研发内燃机,还没来得及回本,可不想内燃机汽车被部分地区的政策给直接“封杀”。那么在符合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内燃机的投入真的还有高额盈利空间吗?
看去年的成绩单,“军功章”只给燃油车?
翻开宝马去年的财报,其实就很清楚了。作为2021年BBA之中的全球销量冠军,宝马集团共销售252.15万辆汽车,其中宝马品牌达到221.4万辆,同比增长9.1%。更为抢眼的还是收益与利润,去年宝马集团总收益达到1112.39亿欧元,同比增长12.4%。净利润更是达到124.63亿欧元,同比增长223.1%。漂亮的成绩单中,汽车业务功不可没,占到宝马集团85.83%的营收,贡献率稳定增长1.15%。
虽然宝马集团对于这张成绩单,“谦虚”地归功于聚焦可盈利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以电动化和数字化为战略重点,坚定投入创新。但换一个更接地气的说法,去年宝马集团在芯片短缺等供应链压力下,优先生产利润更高的车型,于是实现了全年利润的飙升。
以中国市场为例,宝马X7去年较上年同期销量增长23.8%,而彼时还是进口销售的宝马X5,国内销量也超过了5万台,作为一款豪华中大型SUV,其月均销量表现居然可以超过4000台。而在宝马X5国产,以及全新一代宝马7系等高端车型的加持下,即使2022年初全球车市就挑战不断,但宝马集团仍然预计2022年全球销量将与去年持平。
但是利润的飙升就只归功于内燃机汽车吗?很显然,至少可以说是绝大部分都归功于燃油车。从体量上看,去年宝马集团纯电动汽车销量虽然增长了133.2%,但总量在10万辆出头,仅为全年集团总销量的4%多一点。而从具体策略来看,诸如宝马iX3的调价,以及全新宝马i3在底盘“满血”状态下的定价,都有一种博取市场好感的味道。再比如在供应链压力下,新能源品牌都纷纷涨价,而宝马、奔驰这类传统品牌却将压力主要导向了旗下的燃油车。显然,燃油车对它们有着更大的市场宽容度,同时也拥有着可观的利润潜力。
电动车这个篮子还放不下宝马的“鸡蛋”
不过宝马也并非是“守旧”的代表,除了新能源车销量的高速增长,按计划宝马集团今年也将推出多达15款纯电车型,目标在2025年底在全球交付200万辆纯电动车。并且近年来宝马集团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转型升级,2021年,其研发总投入就达到62.99亿欧元,同比增长10.7%,主要用于全新车辆架构和电动汽车相关领域,以及数字化和驾驶辅助技术方面。
但是客观上,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恰逢供应链压力、地缘冲突等因素的影响。不仅汽车产品的规模效应还未传导在纯电动汽车身上,相反成本压力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倒是真真切切让车企们给体验到了。稀有矿产资源的集中,大宗原材料的飞涨,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等因素下,宝马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很好解释了。左手i7,右手7系的组合就是宝马现在的答案。
对于其它传统车企而言,2022年的诸多“突发刺激”也是危、机并存。虽然传统车企与依托电动车起家的“新势力”都受到供应链的压力,并且都选择通过产品将压力向市场终端传导。但是后者的传导渠道无疑更加单一,承压面积小,更容易加重受众敏感程度。而传统车企减压渠道多样,可选择性传导,并且市场承压面积小。或许在多种刺激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重新审视旗下的内燃机汽车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