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时间的技术积累、政策扶持,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和技术基础,到了2022年4月,中国国内市场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033万台,突破了一千万大关。
国内的电动汽车市场在逐步增大,已经度过了初期的发展阶段,但在这个市场还没有迎来各方面的成熟。除了老生产谈的充电时间、续航长短的问题,一些关键零部件安全问题、一些低感智能互联问题,往往不容易被用户关注到。
那么,电动车市场已经突破千万辆的时候,这个市场中,这几个方面够不够成熟了?
核心零部件,有更高的挑战?
摆在前列的应该是电动车的安全问题,而安全问题又包括了:核心零部件电池安全、自动驾驶技术规范、智能车联网安全等几方面。现在动力电池供应商、整车制造企业,都在宣称能研发出“不起火、不爆炸”的动力电池;或者宣称自己的BMS(电池热管理)性能很好,能杜绝电池过热起火。
但不管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都不能做到完全不会起火的可能性,没有人敢说绝对。经历了多年发展,整车制造企业也推出了自己的动力电池,例如比亚迪刀片电池、广汽埃安弹匣电池、长城大禹电池等。
动力电池的发展很矛盾,在把三元锂电池性能用到极限的时候,又要琢磨着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所以未来的动力电池发展方向开始往“高镍”发展,例如宁德时代的811系列电池。高能量密度也代表了电池不稳定性增加、安全性降低。
从安全角度来看,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到电池使用的元素比例、电池模组的结构优化、整车策略(碰撞产生的安全性问题)等多方面。
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提升,仍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而后续需要适应更高能量密度电池带来的更高的安全挑战。
但是也不排除多种解决方案的可能性,第一种是像蔚来等企业开展的换电模式,这样一来能保证车主使用电池的时候能得到更好的安全筛查;第二种,像比亚迪等企业的电池包质保,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里程衰减等安全问题,可以直接免费更换;第三种是车企以及零部件供应商推出的BMS热管理系统的迭代技术。
低感知的数据安全,够成熟么?
除了核心的动力电池方面,我们仍需要关注智能网联的安全。这方面可能是各位电动车用户、消费者不太能感知到的,或者说弱感知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着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以及软件安全这三个关键点。
在你使用电动车智能化网联的时候,可能会形成车端与手机端的链接,而这个过程中或许可以通过这种链接收集到你的各种个人数据。再有,车身上的摄像头感知设备,也可能会暴露信息。
举个海外市场去年的例子,黑客能够通过远程解锁控制一辆特斯拉的灯光、门窗以及车内娱乐系统的使用,虽然没有打通驾驶域这个最重要的模块,但也可能会在行车安全上构成一定的威胁。
虽然现在整车企业(蔚来、沃尔沃、东风)、零部件供应商(大陆、博世)以及互联网公司(360、百度、腾讯),都纷纷开始构建自己的信息安全团队、收购网络安全公司以及推出整车智能安全解救方案,但目前还没有一套标准化的准入规定和完整的安全规定。
中国市场面对智能车联网安全方面的规定,尚未成熟,仅在2020年4月发布了准入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2021年5月发布了若干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智能网联的不安全会影响到什么?会限制住什么?
车端的信息不安全可能会影响到自动驾驶功能么,从历次黑客入侵汽车端来看,目前还没有影响到车辆的驾驶功能,所以我们暂且视作不会影响。但会一定程度上限制住自动驾驶功能的向上发展,而向上发展需要的是Car to X也就是车与万物互联(智慧城市、基础建设)最终形成真正的自动驾驶。
而车端的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V2X就会有一定的受限。目前的网联融合应用场景还不是特别的充分,多数还是靠单一行业的单打独斗,在人、车、路以及信号系统整合中仍然存在数据壁垒。想要打通这些多方互联,必须要消除壁垒,那么建立互联之后有需要一个可靠、安全的链接方式,而汽车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信息侵权责任、安全保障责任的主体,这些问题依然是法律条款中所缺失的内容。
随着信息化与智能汽车的进一步融合,汽车已经从传统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出行载体,智能化网联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信息安全,是汽车智能网联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来看信息安全不仅仅是要通过车企、供应商和科技公司单方面努力,监管的措施、细则以及规程也要逐步的完善,才能让整个智能网联生态安全得到保障。
OTA召回被监管了,还有没有漏洞?
最后关注一下OTA召回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今年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解决,4月15日,发布的《关于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通知》,要求车企依次完成企业管理能力备案、车型及功能备案和具体升级活动备案后,才能实施OTA升级活动。
也就是说关于OTA的新规发布之后,车企要在OTA之前不仅要完善备案信息,还需要把OTA的内容公示出来,必须让用户知晓,并且用户有选择权。在这之前,可能有用户经历过自己的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OTA升级改变了一些数据和功能。
这项规定不是为了限制住车企给车主提供正常的OTA功能,而是为了防止用OTA掩盖车辆缺陷的操作。例如此前某品牌的“锁电”,就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写了电池管理系统的数据,让电池实际使用量与官方宣称的实际续航里程有很大差距;某品牌在OTA升级过后,车机系统尝试收集消费者个人隐私等数据,而且只有同意选项,否则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分析一下之前和现在的OTA发展逻辑,之前,车企发现问题/更新功能、发起OTA、用户更新并应用;现在,车企发现问题/更新功能、车企备案/公示/告知用户、发起OTA、用户选择性更新。所以我们也能发现,目前在OTA召回或者更新功能的时候,其中加入了备案、告知等环节,让用户有了知情权和选择权,比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但后续可能仍会有漏洞产生,只能等待规则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