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影响下车市震荡,人才结构重新洗牌

作者简介:

朱玉龙,资深电动汽车三电系统和汽车电子工程师,著有《汽车电子硬件设计》。

2022年是非常魔幻的一年,在多重影响下经济开始波动,特别是上海和北京两座城市相继开始了“慢生活”。随着中概股史无前例的股价回调,各大互联网公司在业务增长遇到瓶颈、盈利下降后开始收缩,在人力资源上展开了“击鼓传花式”优化,从爱奇艺、阿里巴巴到腾讯、京东,涵盖上千亿市值的科技巨头和垂直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而前段时间,新势力企业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都在2022年这个就业困难的毕业季开始毁约应届生,完全折射出整个行业变化。

而且目前几家新势力都存在人力资源“冻结”的情况,甚至在年中可能会有人力资源优化的指标,这给了目前大量从互联网行业出来的程序员一盆冷水,他们想要从互联网这个红海进入大出行行业,本来想的是在自动驾驶领域和波澜壮阔的造车变革下半段,一展拳脚。

Part 1:汽车行业的2022年开年

我们首先可以看一下2022年整个行业的情况,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1月份中国乘用车销量为226.1万台,在这个时间点大家都过了一年好年。然而随后2月份的115.7万台、3月的147.4万台,4月乘用车上险数据更是只有100.5万台,同比下降38.8%。

虽然整个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仍处在高速增长通道,但是上海和江浙的疫情造成供应链中断,这使得新势力车企在3月和4月的销量断层。


▲图1 2022年4月和近年销量对比情况

Part 2:新势力车企的拐点

4月份新势力车企销量无一过万,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4月销量最高的变成了合众的9004台。而根据一季度财报显示——

·蔚来汽车一季度营收为人民币79.82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81.8%,毛利率为19.5%,净亏损为人民币4.510亿元,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人民币48.750亿元,二季度汽车交付量将在2.1-2.2万辆之间,二季度总营收预计81-85亿元之间;

·理想汽车一季度公司营收增长167.5%,亏损收窄到人民币1090万元,但是可以看到在疫情下,理想汽车预计2022年第二季度车辆交付量为2.1-2.4万辆,营收预期为61.6-70.4亿元;

·小鹏汽车一季度公司营收74.5亿元,同比增长152.6%,净亏损17亿。二季度交付量预期3.1万台-3.4万台,营收预期68亿-75亿元。

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影响下,三家头部新势力车企的收入都在60-85亿元,交付量受到供应链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的高增长势头是被打断的。这三家企业在一季度的高增长形势下,都在努力往盈利临界点靠近(仍处于亏损状态)。

而在高需求下,新能源行业仍处于高投入的烧钱阶段,为了拉开和传统汽车的差距,去追赶特斯拉的技术发展,需要投入高额的研发费用和人力成本。其实在2021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了一波“抢人”热潮,抢夺的重点对象主要围绕着技术核心,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的观念深入人心,车企追求的软件人才,和自动驾驶相关“算法人”成了全中国车企的“香饽饽”,重金难求。

为了抢人,新势力车企打出了“工资翻倍”“年薪百万”“股权激励”,不断从互联网和零部件企业搜罗核心人才。

人才的流动,往往是行业的晴雨表,2021年汽车智能化的趋势恍如隔世。

▲图2 新势力车企的增长趋势

人才从互联网大厂跳到车企这个放在几年前不被理解的举动,正逐渐成为一种常态——2021年,造车新势力车企理想、蔚来、小鹏员工数量剧增。根据2021年报的数据显示:

·理想汽车员工总数增至1.19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7720人,同比增加近185%;

·蔚来汽车员工总数增至1.52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7441人,同比增加96%;

·小鹏汽车员工总数增至1.39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8816人,同比增加173%;

2021年三家车企员工人数合计已增加近18000人。从员工职能分类上看,研发人员、销售人员数量增加最多,实际上为了满足增长的需求,各方面的人员都需要跟上。2021年随着新势力发布新车、量产和交付量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顺应发展大势的新能源车行业展现出愈发强大的吸引力。

▲图3 2018-2021年蔚来、理想和小鹏的员工数量增长趋势

所以我们能看到整个周期,2020年以前从互联网大厂跳到新势力车企,是很少人的选择。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变化,在2021年形成了一种风潮。技术类人才的确有向新能源车企迁徙的趋势,在提供高薪+股票/期权,并且相比于互联网的赛道更有吸引力。技术人才大量扎堆往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等方向进行渗透。

▲图4 新势力车企的股价情况

Part 3:电池人才的争夺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高需求下,中国动力电池在2022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4月动力电池产量共计29.0GWh,同比增长124.1%。从趋势来看,经过2021年的爬坡之后,动力电池大扩产的趋势有了一段时间的停顿,但这个底座已经被抬高了很多。

2022年的4月下来,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到了129.6GWh,累计同比增长183.5%,这对于资源端的需求还是大幅增加的。三元锂电池48.3GWh,磷酸铁锂81.0GWh,中国基于市场化的探寻之路一直在努力,中国的动力电池成本之前也是做到了全球最低了。

在产量和本土装机量比较之后,我们其实可以分析出,目前国内通过整车出口和电池出口的方式,有不少动力电池其实送往全球使用的。

▲图5 2021年-2022年电池产量数据

4月动力电池供应方面只有34家动力电池企业了,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0.2GWh、11.5GWh和12.7GWh,占总装车量占比分别为77.2%、86.4%和96.0%。

2022年电池人才依然是非常抢手的,随着一线电池企业的人员扩张,电池人才加速流向了龙头企业。而且车企也需要研究电池的人员,在细分的方向上,像固态电池企业也在扩大自己的规模。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各个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还处在一个比较高点上的。

▲图6 1-4月动力电池企业的供应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电池价格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涨幅,要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汽企都需要在电池环节去做一些工作,最终不掌握电池中游的尺寸和规格定义,从电芯制造再到关键材料的锁定,再往上走这个过程不可避免。特别是从全球范围去获取资源,这里有很多的人力支持。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步:从单供应商,在2023年开始转化为多供应商;

第二步:从原有电池包模式,开始探讨电芯规格的合理性,探索自建和多供应商的协同;

第三步:通过投资或者战略联盟的方式,锁定下一代电池的开发能力,并且探讨下一代电池的制造可能性。

因此在当下来看,电池领域的高技术人才无论在电池企业还是在整车企业都是强需求,围绕降低成本竞争的速度也在加快。

总结:

从整体来看,2022年随着多重影响加持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对于人才来说,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们能从电池、芯片、算法和软件等基本点上,看到这个产业持续的需求,但是传统的人员是缩减的。

整个汽车产业从人员结构比例的调整,是倾向于离核心技术更近,更能解决将来问题的人,这是时代的变化。

文|朱玉龙

图|网络及相关截图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339关注 | 856作品
+ 关注
2030 Mobility Research Laboratory,中国首个全部由博士组成的汽车新出行深度研究组织。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