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巨头造车记

去年开始,一场“缺芯”危机席卷了全球汽车行业。在传统造车企业产能受限、汽车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人们也发现,如今的汽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机械”,在电气化、智能化的浪潮之下,汽车开始越来越像“电子产品”。



几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和消费电子巨头也开始尝试加入汽车行业,从索尼、苹果,到造电吹风的戴森,再到国内的华为、小米……跨界造车似乎成为一时之风尚。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进入汽车圈,与上一波“造车新势力”究竟有什么不同?曾经颠覆了多个行业的索尼、苹果,又是否将对汽车这个百年行业造成革命性的影响呢?


从游戏娱乐到未来出行,索尼



在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全球之后,似乎每一个“资本大佬”都把眼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这块肥肉,而来自日本的索尼就是其中之一——曾经,索尼的标签是“Walkman”,而未来,索尼的汽车会叫做“Driveman”?


从家电巨头到游戏娱乐巨头,索尼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已经悄然完成了转身。如今,索尼为何又将触手伸向了汽车行业呢?其实,其中的逻辑与近30年前索尼进军游戏行业颇有相似之处。



索尼曾经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90年代初,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索尼已经发现,传统的电子产品制造已经开始失去曾经的光环。而在索尼新的定位与经营理念中,提出了“数位、梦想、小孩”、“Do you dream in Sony”、“无所不在的价值网络”等等新的愿景,从那时候开始,索尼开始鉴定一个信念——在21世纪,索尼要出售的是个人体验,索尼存在的理由是创造人们的欲望,提供一种梦想。


1994年,索尼突然加入了家用游戏机制造的阵营。在雄厚财力的支持下,索尼打造出的Play Station迅速击败了老牌大厂任天堂和世嘉,在世纪之交坐上了游戏行业的头把交椅。世嘉一败涂地、黯然退出,任天堂也只能靠着出色的IP勉强度日,而新霸主索尼在2000年推出了第二代主机PS2,从此开始在游戏行业呼风唤雨。如今,在传统家电制造式微的背景下,游戏娱乐已经成为索尼收入最高、利润最高的支柱部门。


当特斯拉开始风靡全球,汽车行业似乎正在走向一场技术革命的临界点时,一向嗅觉灵敏的索尼也再次闻到了机会的味道。



2020年,索尼就发布了一款概念电动轿车Vision-S EV。虽说只发布概念车,但VISION-S是一辆可以上路的车辆,曾经在欧洲地区做过不少道路测试,据悉车辆内部还搭载了索尼的PS娱乐系统,可以实现在车里进行游戏。


在实现智能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未来的汽车将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将更深地融入人们的数字化生活,而已经在手机制造、数字娱乐等领域有所专长的索尼,显然有理由在这个新的行业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事实上,在造车这件事情上,索尼已经有不少“撒手锏”。索尼拥有先进的CMOS传感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对于未来汽车来说,外部的视觉传感器、内部的显示大屏,索尼都有技术沉淀。在与传统造车大家本田达成合作后,本田将负责车辆的驾驶性能、机械制造,而索尼则可以提供先进的传感器,并在开发娱乐、网络和其他移动服务功能方面发挥自己的超强实力——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大势下,本田与索尼这种科技大厂合作,可以称得上是强强联手。



汽车产业正在转型重构,信息通信技术不可或缺,给了科技公司用武之地;另一方面,电子巨头们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转型,需要一个规模体量足够大、科技含量足够高的载体,而汽车产业无疑就是其转型的最佳载体。换句话说,汽车产业需要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持,而通信技术产业需要汽车产业为载体进行转型,二者相互成就,各取所需。


用“攒机”改变了智能手机,小米如今又要“攒车”



相比较索尼,中国的小米,入局造车也同样坚定。


小米,这个曾经对智能手机的普及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品牌,对于造车这件事显得信心十足。自2021年3月官宣造车以来,小米在汽车领域动作频频,先后在智能驾驶、车载芯片、动力电池等众多汽车产业核心技术领域进行投资。


近日,小米系再入股两家上游企业。6月28日,深圳芯能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为股东。此外,深圳市中驱电机有限公司日前也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小米关联公司瀚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股东,持股9%。



在动力电池领域,小米已经投资了赣锋锂电、蜂巢能源、中航锂电、卫蓝新能源等多家电池企业,此次投资中驱电机,是将目光放在了更为上游且更核心的动力系统板块。


事实上,早在2014年,小米就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2016年和2019年,顺为资本两次投资小鹏;2020年4月,小米又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在汽车圈,小米其实早已插了一脚,在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小米只需要做好整合,完全能够把造车这件事“玩转”。



小米造车,与当年造手机,有着类似的逻辑。


过去,人们总爱说造车需要底蕴,要造好一辆汽车,需要在发动机、变速器、底盘以及各方面调校上有深厚的实力。



有趣的是,小米当年介入智能手机领域的时候,同样有这种声音:造手机需要底蕴,手机中的各种元件非常复杂,且可能有各种干扰,只有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大厂,在设计和调试上有深厚的功底,才能造出一部好手机。


造手机的摩托罗拉,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摩托罗拉自己曾经就是CPU大厂,不仅自用,还曾是苹果电脑的供应商。而摩托罗拉在中国的产能中,还包括电池制造。


从设计到制造、从CPU到电池,摩托罗拉都自己包办。表面看起来,肥水是没有流了外人田,但当全屏触控的智能手机时代突然降临,摩托罗拉才发现自己相比苹果、三星乃至小米这样的挑战者,已经很难转身了。


小米的路子则完全不同,英华达设计、富士康代工,所以才能把别人定价4000多的手机,卖到1999元。



如今来看,汽车大厂就像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奔驰、宝马们紧紧抱着自己的发动机敝帚自珍,从不轻易与人。但电动汽车的横空出世,正在彻底改变这个市场,消解着造车巨头们的传统优势——在技术进步和分工细化的推动下,造车的高门槛已经不复存在。如今,最好的电机、电池、电控,都能由供应商解决,乃至于整合、调校,都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电动汽车的时代,是一个有钱就能攒出一辆好车的时代。就像小米“攒”出来的手机,打败了那些传统的巨头。


如今的小米比十年前强大了一百倍不止。不仅手握大笔资金,还有着丰富的生态。



小米长于交互体验和人工智能助手,“小爱同学”和MIUI的交互设计,几乎都能够被直接借用;此外,小米在通讯、设计等方面的优势,也都有望被转化到车载系统上。而借助于小米的生态链,小米的车载空气净化、智能音响、行车记录仪等产品,甚至可以直接被搬到小米汽车上。


更有利于小米造车的,是小米庞大的粉丝群体。良好的群众基础自然能为小米未来的销售助力。



崇尚“风口说”的雷军,显然已经瞄准了电动汽车这个未来的大风口。而能否在风停之前抓住机遇,就要看小米能不能步伐再快一些。


以“病毒”的方式借力——华为和苹果的野心


不只是索尼、和小米,包括苹果、谷歌等造车的消息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一大批海内外消费电子企业跨界造车的热潮即将开启。与此同时,汽车作为未来移动互联网、智能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终端,必然成为各个领域争抢的焦点。



与索尼、小米这样直接入场不同,华为则选择了“曲线造车”的路线,最初华为牵手赛力斯,联合推出了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这一合作模式,让华为轻装上阵,回避了华为在汽车行业缺乏销售网络等短板。



而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华为又与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埃安展开合作,为车企提供“Huawei inside”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进一步深入造车领域。


日前还有消息,华为已经相继与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敲定智选车业务合作。所谓智选车业务,是指华为亲自操刀产品定义、整车设计和渠道销售,整车企业则负责整车平台开发和生产制造——这意味着,华为掌握了价值较高的研发和营销部分,虽然不是直接造车,但胜过直接造车。



其实,华为的路线或许灵感来自于苹果。苹果同样也是从车机互联入手,率先推出CarPlay技术。如今,几乎每一辆新车都配备了CarPlay。而苹果多次传出的造车消息,似乎在数次跳票后,也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


倒是苹果最近又推出了新一代CarPlay,能够适配当下三联屏、乃至更多屏幕,其野心是控制车内所有屏幕,乃至接管车机系统。


如果说索尼和小米的造车就像蚂蚁,打算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一个新的工业帝国,那么华为和苹果更像病毒,它们不需要自己去造车,而是通过掌握别人的屏幕,来实现对汽车行业的控制。


对于这些跨界而来的新对手,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则保持了警惕。


“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回答股东大会投资者提问时说,他还进一步解释道,“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未来究竟是奔驰、丰田、上汽能够继续掌握这个行业,还是特斯拉、蔚来后来居上,抑或是索尼、小米、华为成为新的霸主呢?


时间将证明一切。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7万关注 | 3908作品
+ 关注
读卖汽车本着“非常态的汽车业界评论”理念,为用户提供独特有趣的汽车资讯,这是一群热爱汽车的人给你带来最精彩的泛汽车内容。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