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丨几家欢喜几家愁,战略收缩的华为到底让谁感到了凛冬已至?

2022年8月24日,稻盛和夫去世了,享年90岁。




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创立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著名实业家(京瓷和KDDI),稻盛和夫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他曾经被鸠山由纪夫(日本前首相)恳求出山拯救日本航空公司,也曾经培养出了众多身价过亿的富豪。


在中国,他所坚持的经营哲学影响了无数企业家和管理者,其中包括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以及我们本篇文章的主角——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也许是冥冥之中有所注定,在稻盛和夫去世的前一天,任正非发表了一篇内部讲话,题目为《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讲话中提到:“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显然,这不是什么能够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后疫情时代,所有的企业都感受到了逼人的寒意。全球经济面临衰退,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滑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任正非认为,2023年和2024年将是华为的生命喘息期,既然全球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那就把“活下去”作为唯一的目标。




这番言论绝非空穴来风,今年8月下旬,美国的芯片三巨头(英伟达、英特尔、AMD)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增速放缓和净利润下滑。


其中,英伟达的净利润仅为12.92亿美元,同比下滑了51%。曾经被炒出天价的GPU显卡更是双线崩盘,销量和价格同时暴跌。即使是长期为英伟达贡献近半营收的游戏业务,也同比下滑了33%。




任正非的担忧可谓目光长远,除了战略层面和经营方针的改革,任正非也在具体领域做出了判断:


“华为军团是建设基础信息平台,更好地卖ICT。基础设施卖底座不是做生态,终端是未来华为崛起突破的基础,但不能盲目。现在要缩小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提升盈利。”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现在华为意识到了危机感。比如是在智能汽车方面,它的定位还远远没有达到ICT枢纽站的作用。因此在接下来,华为会放缓产品生态的发展,重点提升单品利润,尤其是提升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让这些优势产品成为未来华为崛起的希望。


不出意外的话,这也是华为未来智能汽车业务的整体基调。


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华为在放缓了产品生态的发展速度之后,哪些车企会高兴,哪些车企又会发愁呢?


●如芒刺背的赛力斯


由于华为的战略收缩,那些与华为有合作的车企,特别是尚处于亏损中的车企,现在的心情显然很复杂。在这之中,曾经与华为深度绑定的赛力斯,无疑能够感受到最深的「寒意」。


8月1日,小康股份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正式将小康股份更名为赛力斯。事实上,这已经是小康股份的第三次更名。由于此前布局乘用车市场未见起色,小康股份心甘情愿地交出了「灵魂」,使其成为了「华为智能汽车概念」中的一员。


有了华为的加持,赛力斯逐渐被市场接受。曾经人来人往的华为线下体验店中,赛力斯的新车也毫不意外的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财报显示,赛力斯在2022年上半年的营业总收入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比上涨68.14%,达到了124.16亿元。这波三连涨,让赛力斯几乎追上了造车新势力中卖的最好的小鹏。


然而,赛力斯的利润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数据显示,赛力斯在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2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了258.97%。在2018年~2022年这5年间,赛力斯有4年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仔细研究其财报,我们会发现赛力斯近3年的净利润与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相比,存在着被逐步放大的现象。在2022年半年的财报中,这一差距已经达到了6亿元,甚至比过去两年的半年财报中的净利润亏损还要多。


这无疑证明了一点——小康股份曾经作为传统车企,它转型新能源牵手华为,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一边烧钱一边挣钱可以让赛力斯徘徊在消费者视野的边缘,倒也不失为一个用钱买曝光度的方法。但可惜的是,赛力斯在与华为的合作中话语权太小了。它不仅需要借助华为的名声,就连最核心、利润最丰厚的设计和销售环节,也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因为对华为而言,赛力斯明显是切入智能电动车市场的一枚「棋子」。华为的棋局还在下,但赛力斯已经是「落子无悔」了。


2020年7月,赛力斯首款SUV车型SF5量产上市,全年销量仅为723台。与之相对的,同样采用增程式动力的 理想ONE,2020年交付量高达3.26万辆,这还没有计算已经下了订单但没有排产的车型。


销量的困境让华为的心态起了微妙的变化,也为后续赛力斯成为华为的「弃子」埋下了伏笔。




2021年,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全新品牌AITO,并相继推出了问界M5和问界M7两款全新SUV车型。相比之前的SF5,华为对AITO的生产制造环节参与度更深,并直接负责其运营和销售。


随着余承东将问界M5带到了华为冬季新品发布会上,华为线下体验店中的赛力斯,毫无意外的换成了问界。至此,赛力斯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当消费者再次提到「华为汽车」时,首先被提及的也只有问界的名字了。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问界M5的交付量已经破万,并且也实现了单月订单破万。而上个月初AITO发布的新车问界M7,订单也突破了两万。


紧随其后的是M5 的纯电版本也已经上市,这么看来,问界和赛力斯的亲疏远近显而易见了。可以说有了华为的加持,的确为赛力斯打开了局面,但是也丧失了自我。


因此,最初在名义上与华为合作的赛力斯,在推出AITO品牌后彻底沦为了华为的代工厂。而且随着问界M5和问界M7的热销,赛力斯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和华为合作的车企这么多,只有赛力斯影响最大呢?


这就不得不提华为与车企合作的三种模式。


●华为的强硬和手段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最浅层的合作。华为只是以普通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参与,称为「Tier1」模式,主要售卖鸿蒙操作系统、域控制器等零部件。


第二层是「Huawei inside模式」,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华为HI版车型。这种新车会搭载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由华为和车企联合开发,像北汽极狐、广汽埃安、阿维塔都属于这种模式。


当然,广汽埃安与华为的合作似乎已经处于停滞状态,原因是华为的报价太高。但这都是后话了,我们有机会再聊。




第三层是华为与车企深度绑定的「智选模式」,华为会深度参与到整车的设计环节和新品定义环节,同时提供整套的DriveONE电驱系统以及华为门店的销售渠道,像赛力斯和问界都是使用这种模式品牌。


看到这我相信大家也发现了,为了换取华为最深度的合作,赛力斯出让了设计、销售渠道、电驱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多个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华为口口声声说不造车,但车辆的细节处处写着华为。


由于赛力斯本身的话语权就很小,AITO品牌又是赛力斯和华为共同创造。到了问界M5和问界M7这里,赛力斯几乎丧失了一切主动权。这固然和赛力斯的态度有关,毕竟态度强硬的车企也许根本不会和华为达成合作,比如上汽集团。


但毫无疑问,已经交出了灵魂的赛力斯,接下来的命运已经完全不能由自己掌控了。


随着华为的战略收缩,长期亏损的赛力斯注定会成为华为的那颗「弃子」。即便是取而代之的问界,未来也一定会做出相应的产品调整,比如淡化生态理念、增加产品卖点,以及最重要的,提升单品的利润率。


往远了看,甚至不排除问界会成为下一个赛力斯的可能性。


今年6月,华为被爆出已经与奇瑞、江淮签订了合作协议,也将采用类似于赛力斯的模式推出全新品牌。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华为的造车朋友圈,尤其是深度合作的朋友圈会不断扩容,合作伙伴也会越来越多。与长安、北汽等车企采用HI模式的合作也会进一步深耕,到那时,无论是赛力斯还是问界,想必它们的压力都会进一步增大。


●如释重负的蔚小理




如果让蔚小理列出未来十年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那除了特斯拉,也就是华为了。


事实上,在华为进入汽车行业之初,它的强硬和手段让造车新势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比亚迪从技术层面实现突破不同,华为的介入更像是给那些没有起色的车企进行了一次「附魔」。


如果华为的方法成功了,那造车新势力未来将要面对的可不只是华为这个「BOSS」,还有一众吸收了华为能力的「精英怪」。尤其是华为在产品生态上有着先天的优势,蔚来这么着急的要出手机,就是不甘心在生态层面始终落后。


结果,好消息来的就是这么突然。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道路,聚集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任正非的这段话明确暗示了华为暂时不会做生态的态度,这让之前本没有任何生态优势的蔚小理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从现阶段看,虽然汽车生态并没有互联网生态复杂,但是其规模要比互联网生态更大,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制造业和一大部分服务业。因此,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华为短时间内舍弃生态这条看似光明的路,有可能是躲过去了一个可能永远也填不满的大坑。




消费者总对华为有无数的期待,认为它是对抗欧美企业的英雄。但事实上,华为就是一家商业公司,它的发展与利润密切相关,稳中求胜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而且随着特斯拉的全面升级,谷歌和苹果对汽车市场的软件生态也是跃跃欲试。在这种世界顶尖的软件公司面前,即使是华为也需要考量还有多少对抗它们的资本。


尤其是在华为遭遇了制裁后,它现在搭建的所谓生态框架,究竟能不能抵御谷歌或苹果的新一轮冲击,这也是个摆在眼前的问题。别的不说,光是苹果的全新一代Carplay就让很多车企深深的体会到了无力感,华为更是不可能无动于衷。




华为通过战略收缩而带来的好处,也会进一步影响到传统车企。这会明确「华为不造车,要帮助车企造好车」的策略,放低姿态后的华为,也更能以普通上游供应商的身份参与竞争。即追求短期利益,不再做「放长线钓大鱼」的打算,这样传统车企才能更加安心的和华为合作。


至于如何平衡合作模式与短期盈利的中间点,这是华为未来首要考虑的第一件事。但无论如何,接下来华为在汽车市场的布局中,我们会看到更多「真刀真枪」的东西,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


华为短期盈利的第一步准备怎么走,消费者与车企都会重点关注。


●写在最后


说实话,华为的战略转型其实在预料之中。即使没有经济下行的因素,华为也是时候拿出一些真正能够打动消费者的东西了。仅凭借智能座舱、鸿蒙系统、软件生态这种痒点创新,终归没办法在汽车这种大宗消费品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纵观那些销量拔群的车型,它们不一定完美,但一定有某一点在消费者看来是完美的。


华为想在汽车市场获得和手机市场一样的成功,注定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00关注 | 546作品
+ 关注
新能源汽车行业观察,产品体验及相关技术解读。以及汽车作为移动终端载体的发展和与互联网技术接入的相关领域分析。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