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川品车】MPV再一次被捧上来 不玩家用走高端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国内高端MPV浪潮的掀起,应该是丰田的 埃尔法和威尔法的正式引入销售。那时的一车难求现象,真是空前状况,想拿现车得加等同于一辆凯美瑞的钱。

随后“雷尔法”雷克萨斯LM的引入,更是抬升了中国汽车市场加价提现车的天花板,据说是得加3到4辆凯美瑞的钱。如果凯美瑞有灵性,肯定很无奈自己成为计量单位。

高端MPV真有那么大的市场缺口吗?以至于引发近段时间一众品牌扎堆上马豪华MPV的现象,而且主要还是我们华系品牌,这就挺有意思了。

我很清楚记得,8月23日,腾势D9正式上市,售价32.98万元-45.98万元;紧接着是红旗HQ9于9月21日上市,售价35.88万元-53.88万元;然后就是极氪009于11月1日上市,仅有售价49.9万元和58.8万元两款车型;两天后发布的别克世纪CENTURY,脱离了GL8后价格直接冲到52.99万元-68.99万元;随着昨天上市的广汽传祺M8宗师系列(售价26.98万元-34.28三元),国内的高端MPV上市潮暂时告一段落。

为了更立体地开展这个话题,我们先来看看MPV的起源。这三个组合一起的简意字母,全称为Multi-Purpose Vehicles,直译过来就是多用途汽车。与我们普遍认知的面包车(VAN)不一样,MPV由旅行轿车(Wagon)演变而来,归纳到两厢车种类当中。

世界上最早的MPV车型是哪一辆,我们并不需要去考究。但不同的国家地区,对于MPV的应用发展和普及程度都不同。例如尽管别克GL8是最早在中国国产的MPV车型,但其原型车雪弗兰Lumina,在美国本土是被称为Minivan。美国并没有MPV这个说法,北美地区的第一款Minivan车型,是克莱斯勒在80年代中期发布的Caravan(大捷龙),这类车型主要是供住在郊区的家庭,用作接送小孩上学。

而欧洲方面,MPV则更多是用作出租车,毕竟Wagon才是真爱。伦敦标志性的black cabs,由过百年的品牌LEVC研发和生产,共计4代车型并衍生出十多个版本,直到近段时间才并入了吉利汽车集团。

法国除了有疯狂TAXI标致406外,也喜欢把MPV用作出租车。当中的雷诺ESPACE被誉为欧洲第一款MPV,更可看作是出租车的常青树。至于德国,大众的T1由于是单厢车体结构百分百的VAN,而且是VAN的鼻祖,直到后来T4车型才转为MPV结构,这点往后有机会我们再展开聊。

至于作为MPV大国的日本其实起步更晚,这是因为地形和战后一系列因素的约束,导致了VAN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日本市场占据绝对地位。直到90年代中后期,日产Elgrand(贵仕前代车型)的出现,日本才有了真正的MPV车型。而且由于MPV能最大利用空间的特性,非常适合日本国情,于是诞生出大大小小尺寸且多样化的车型,商务路线、家庭使用、高性能控、甚至还有带四驱的专门为露营和房车而开发,以至于MPV的总体销量一直都能和轿车作抗衡。但纵观来说,长居日本本土销量前列的,是类似本田Freed(共享飞度平台)的小型MPV。

从Hiace(海狮)车系独立出来的丰田Grace(阁瑞斯),采用前置发动机两厢布局,试图与日产Elgrand竞争。尽管初代车型失败了,但丰田在第二代Grace衍生出高端的车型Alphard(埃尔法)后,销量从此走上了开挂之路,后来更直接成为独立车系。至于大家熟悉的子弹头丰田Previa(普瑞维亚),其初代车型实质上是不折不扣的VAN单厢结构。

而我国的MPV市场,起步阶段都是依靠国外品牌车型填充,90年代初期,北方常见的是雪弗兰和道奇的美系车为主;南方则是丰田独大,普瑞维亚和阁瑞斯都是70和80后的共同回忆。

前面提到别克GL8,原本在美国是几乎无人问津的车型,没想到上海通用在1999年引入后,以“陆上公务舱”的概念,把GL8塑造成公务用车,在那个毫无竞品的年代一炮而红。3.0升V6发动机搭配2+2+3的宽大车身,有着明显由于轿车的舒适性和大空间,尤其是高配车型的两个独立第二排座椅,优势更明显。从此,奠定了GL8在国内公务用车的标杆地位。

不过,GL8的标杆地位并非一帆风顺。在2002年,广州本田的奥德赛成为国内生产的第二款合资MPV车型,与同年代雅阁相同平台,并没有侧拉门结构,因此拥有更轿车化的造型和尺寸。在GL8面前,这款第二代的奥德赛车型显得更精致和时尚,2.3升四缸发动机在VETC的作用下,马力爆发和燃油经济性都更好。

奥德赛2+3+2的车厢布局,在素有“空间魔术师”之称的本田操刀下,表现可圈可点。一下子受到了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青睐,抢走了GL8不少份额,尽管它俩严格上来说,不处于一个级别,但奈何当时国内MPV市场找不出第三辆合资MPV。也由于奥德赛相对“小巧”的车身,开始受到一些家庭用户的追捧,于是广汽本田也走起了宜家宜商的路线,尤其是快速引进第三代奥德赛到国内,太空飞船般的科幻造型和内饰,进一步扩大了奥德赛的市场份额。

而首款自主品牌的MPV车型,诞生于2006年,是奇瑞自主研发和设计的东方之子Cross。不过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模仿奥德赛的痕迹。从“自主品牌”到华系车,可以说我们自己的汽车品牌经历了很多。能看出,无论是设计和用料,还有三大件,如今的华系车已经上升到可以与外国品牌PK,并且具备一定的赢面优势。

不过嘛,MPV在中国市场里,一直是个很奇怪的存在。不像轿车的入门槛那么人畜无害,同平台衍生出来的MPV要比轿车的价格更高,而且往往得贵个三分之一,或者一半。而且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与轿车市场不同,受欢迎的MPV车型,要么是合资或者进口的高端豪华商务路线,动则售价80万元以上,被称为富人诱捕器的埃尔法就是典型;要么就如神车五菱宏光S那样,拉人拉货二合一的回本利器。15万级别的家用MPV,不论是华系车或者合资车,通通都提不起消费者的胃口。

究其原因是中国汽车市场里,除了原本被轿车占据的份额外,剩下相当的一大部份则是被SUV独揽,尤其是10-30万元这个绝大部分消费者最能拿得出手的购车预算区间。相比起同为多用途的车型,MPV的份额在中国市场里相比SUV的显得更为小众。毕竟SUV多出了诗和远方,这是绝大部分MPV望尘莫及的。

那么,就会让一些汽车品牌产生新思维,从而上马高端MPV车型。我猜原因极有可能是高端车的单台利润比走量车型高,毕竟赚钱嘛不寒碜。有了丰田埃尔法和雷克萨斯LM的“销售神话”作铺路,加上市场对SUV的审美疲劳,品牌们认为接下来的爆款,得轮到高端MPV了。

然而,对于购买高端MPV车型的消费者,他们需要面对一个最直观的状况。近段时间上马的一推MPV车型里面,其实可以按照2米的车身宽度作为一个区分,别为我为何有这样的界定点。只要你有驾驶过一辆超2米的MPV车型,在旧城区或者地下停车场泊车的经历,便会瞬间共鸣。

超过2米车宽的红旗HQ9(2005毫米)和极氪009(2024毫米),购买这类型的MPV,最好配有专职司机,不然自己开的话会非常的抓狂;而相对而言,腾势D9(1960毫米)和别克世纪(1980毫米)可以请司机之余,也能偶尔自己驾驶;可以免除雇佣司机开销的传祺M8宗师(1893毫米),则有着更合理的车宽。

如果有愿意把折腾当作乐趣的消费者,那么他们需要对另外一个状况。那就是能耗与安全性。有那么多的前序,因为这是一个和动力系统有关的购车考虑。近段时间上马的一推MPV车型里面,动力系统的多样性是历年之最。但纯电的腾势D9 EV和极氪009,马上引起了我的警觉。

以极氪009 WE版为例,搭载的电磁容量达到116千瓦时,成为目前装备最大电池容量的纯电车型,续航822公里,10%-80%的补能时间需要28分钟。腾势D9具备全球首创双充技术,15分钟补能时间能行驶230公里。纯电车每公里的费用的确是很省,但续航、补能和安全性还有待考证。

所以,混动是目前最适合MPV的动力单元,这点在广汽丰田赛那上得到了验证。不过说起赛那,曾经刚开售需加价的状态,就已消失得无声无息。就连神话埃尔法和“雷而法”也回归到常态的价格,至于威尔法甚至还出现优惠。

如今中国的MPV市场,其实并不缺车型产品,是百花齐放,但还没到饱和状态。不过要细分到走高端路线,未免是操之过急,毕竟价格摆在那里。能花费超过30万以上购车预算的消费者,肯定优先考虑轿车和SUV,毕竟从认知角度来看,驾驶这俩车型,不至于被当作专职司机。而事实上,MPV相比起前面两类车,先天性的缺乏驾驶乐趣,是名副其实的工具车属性。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3.3万关注 | 596作品
+ 关注
读了四年汽车工程专业后,阴差阳错的进入汽车媒体,一干十六年,从小编到总编,而今快要步入不惑之年,不变的是对汽车的那份爱。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