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车市困难重重,缺芯、原材料涨价等诸多问题无时不刻在困扰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幸而,中国车市也足够有韧劲,得益于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密集救市政策的推出,下半年汽车市场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最终年度收官成绩也成功迈入2000万辆大关。
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狭义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2054.3万辆,同比增长1.9%,同比净增38.6万辆。对于这份成绩,新能源汽车再次成为稳定大盘增长曲线的关键,其中自主新能源车成为2022年度最亮的星。
新能源车稳定车市大盘
2,054.3万辆的成绩和38.6万辆的增量,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是大功臣。购车税优惠政策启动以来,车市销量在6-12月同比增加145.2万辆,虽因11月负增长而稍低于我们预估的车购税政策带来200万辆增量,但政策增量贡献仍是巨大。
另一方面,国补退出和疫情防控新十条也在12月份刺激了车市销量增长。要知道,从2023年开始,国家不再对新能源车给予补贴,于是消费者纷纷赶在新能源车价格上升之前入手车辆。同时,新十条实施后,部分消费者以免感染或重复感染,纷纷希望尽快提车,这也使得车市销量明显提升。
不过,车市销量走高,主要是新能源车带来的增量。2022年新能源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90.0%至567.4万辆,批发量同比增长96.3%至649.8万辆,是乘用车市场销量增长最主要的动力。而新能源车销量冲高,也让乘用车市场中的新能源渗透率直线飙升,2022年零售与批发市场的渗透率分别达到27.6%和28.1%,同比分别增加12.8个百分点和12.4个百分点。
在新能源车阵营中,插电混动比较受欢迎,零售与批发销量的同比增幅均超过150%。 目前,多家车企也在插混市场布局了重磅车型,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理想、大众和长安等。而相比纯电动车型,插电混动既能有纯电动车的用车体验,又没有续航和不能焦虑,能够给用户更好的用车体验。
新能源车成绩冲高,此消彼长,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就在不断被蚕食,2022年常规燃油乘用车零售总销量收于1487万辆,同比下跌13%,油价高企、经济收入受挫、新能源车冲击等等,都是导致燃油乘用车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自主与合资的悲喜不相通
乘着新能源车市场的东风,自主车企也得以脱颖而出。2022年自主品牌零售份额增加至47%,同比增加6.1个百分点。同时,自主车企在批发市场中的全年份额更是增加至50%,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自主车企在出口市场也获得明显增量,2022年全年国产乘用车出口达到236.3万辆,同比增长55%,这是我国乘用车出口量首次超过2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2022年,自主的走强已是行业共识,不管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全球市场,都实现了不错的销量增长和品牌价值提升。
自主阵营中,比亚迪的成绩最为瞩目,依靠旗下宋Pus、 秦Plus、汉、海豚等车型的热销,2022年比亚迪汽车以180.5万辆和186.3万辆的成绩成为零售与批发市场车企年度冠军,这是比亚迪首次坐上年度冠军宝座,也是近年来其第一次坐上自主阵营老大的位置,更是中国车市有史以来首度有自主车企摘得年度车企榜首头衔。
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的表现也十分抢眼。其中,长安汽车尽管受到重庆限电和疫情封控等不利因素影响,最终零售量依然能以127.4万辆的成绩跻身销量榜单前三,批发销量也达到137.9万辆,均创下长安汽车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而吉利汽车的批发销量达到143.3万辆,零售量是12.5万辆,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增长幅度。
一边是自主的走强,一边却是合资的衰落。曾经的领头羊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以及巨头上汽通用在2022年的销量排名都有所下跌。由此可见,如今,随着自主品牌快速崛起,以及在新能源汽车风口下,合资品牌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2023年车市展望,2月有望回暖
尽管2022年车市的表现不错,自主新能源车的成绩足够亮眼,但乘联会对2023年1月份的车市成绩预测并不乐观,零售量和批发量大概率会极度低迷。
1月车市无法迎来开门红,不仅有春节假期影响,还有2022年12月的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退出和新能源车补贴退出前提前透支了1月的部分需求。而车市开始回暖的时间有望在2月份,届时消费者的生活和工作逐渐恢复到常态化,购车需求会慢慢释放,进而促进整体车市销量走高。
从一整年时间来看,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或会进一步加速,新四化时代,传统燃油车慢慢失去了市场优势。而新能源车的成绩有望保持迅猛上攻势头,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提升至850万辆,总体狭义乘用车销量为2350万辆,2023年新能源渗透率将达36%。
这也意味着,以燃油车作为销量主力的合资品牌,在2023年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考验和挑战。而自主车企靠着新能源车的走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成绩。
对于自主车企来说,2022年是高光的一年,得益于新能源车的高速发展,头部成功超越了合资车企,其中比亚迪更是历史性地夺得年度销量冠军,这成绩放在对于整个中国车市而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没能把握住新能源大势的合资车企,唯有以失落姿态收官。而自主与合资悲喜不相通的场景,相信在2023年还会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