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不断的动力电池之战,到底谁能脱颖而出?

在新能源行业中,谁会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风口“?围绕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不同的观点出现,既有像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不同的技术路线之争,同时也免不了液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争。

为什么在这一问题上会有如此多的不同观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现在的动力电池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目前市场上的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一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摇摆局面,动力电池种类很多,但没有哪一款的性能可以完全满足现今的驾驶需求。总的来说不同观点的相互摩擦碰撞,表明大家还是想要追寻一种平衡,即找到一款能量密度高,但成本低的产品。

在众多的争论中,固态电池的呼声最高。与液态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固态电池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固态锂离子电池,虽然它已经进入商业化,但在能量密度、生产工艺这两个方面仍有些逊色。第二种是固态锂金属电池,它的能量密度大,安全性能高,但距离商业化仍有相当长的距离。

在难以两全的局面之下,出现了一种介于固态锂离子电池和固态锂金属电池之间的路线:混合锂金属电池。传统锂离子电池虽然能量密度比较低,但不管是制造工艺还是供应链的发展都适合于规模化生产。固态锂金属电池理论上具有高能量密度,但离真正的商业化还很遥远。混合锂金属电池则能兼顾两者的优势,它的制造工艺和供应链与锂离子电池相似,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又具有固态锂金属电池的高能量密度。

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材料包含了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混合锂金属电池的正极材料与其完全一样,这一特性也使得混合锂金属电池可以使用现有的电池基础设施和生产工艺进行大规模制造,降低生产成本。

那么混合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之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答案是负极材料,这也是混合锂金属电池的核心。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和硅,而混合锂金属电池的负极材料则为超宽、超薄的锂金属,因此混合锂金属电池兼具固态电池的特性,即能量密度更高、重量更轻。

目前市场上混合金属锂负极的供应链是十分分散的,虽然参与制作的公司很多,但实际生产效率很低。对此,尝试尽可能精简、优化从矿到负极生产的过程、提升锂金属电池供应链的稳定性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政策支持以及供给驱动下,新能源车产业链逐渐成熟,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长,动力电池行业的确定性在此加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30%到40%,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激烈竞争下,谁率先突破技术瓶颈,谁就将抢占下行业的制高点。那么大家觉得,在走到终极商业量产之后,锂金属电池会比锂离子电池更具成本优势吗?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45关注 | 502作品
+ 关注
全球汽车最新消息,新车、用车分享,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