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销量数据的发布属实令人惊奇。
首日的发榜日一般都是新势力品牌,比亚迪大多在第三天或第四天发布销量快报,但是本月首日就发布了数据;第一批发布的数据往往来自汽车厂商的批发量,随后再由乘联会陆续公布零售量,在中旬或下旬会完成新车上险量的统计,随后才会陆续发布。可是二月先发布了几个品牌的新车上险量,这个动作属实太快了;其中特斯拉的上险量也赫然在目,这就更不可思议了。
不过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特斯拉的数据已然出炉。
其上险量仅为25687辆,这个成绩远远低于其降价后的网传数据;网传的是降价后单日订单增长数万个,或者是库存消化近半等等,现在看来降价完全没有起到作用,或至少没有起到想象中的作用。

为何会这样呢?
记住一点:
在商业逻辑中,降价促销永远都是最后的手段!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供大于求的商品就是牛溲马勃,供小于求的商品正是奇货可居;其对应的操作分别为降价和涨价,这是供需关系决定的结果。汽车市场早已经是“买方市场”,汽车厂商没有决定市场活力的能力,汽车厂商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想要在市场中存活下来就必须打造出符合最用户需求并能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具体到到电动汽车而言,车辆的驱动平台已经严重同质化,在基础的能源层和驱动层很难体现出差异。
说白了就是电动汽车都差不多,都可以非常强悍。
那如何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从而吸引关注呢?
这就是“杀猪杀屁股”了,有些汽车厂商主攻安全性能,有些汽车厂商主攻智能座舱,有些汽车厂商主攻用户生态构建,也有些汽车厂商主攻“智驾系统”。
特斯拉的选择就是智驾系统,但是谁先触及这个领域谁就会将自己立于最危险的境地。
因为智能驾驶依靠的是电脑和各种传感器,任何由人来开发的系统或设计的硬件都存在发生故障的概率;所以智驾系统如果在没有基础配套设施和法律法规作为安全冗余的前提下,在现有的条件中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的。
尴尬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中一旦发生故障,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不可收拾的。
毕竟汽车是整备质量动辄上两吨的大家伙,以中高车速行驶时的作用力和破坏力都是巨大的;过程中则有很高的概率造成涉及人员伤亡的严重交通事故,这样的交通事故仅一起就能毁掉一个品牌,而特斯拉汽车却是频频出现类似的交通事故。一次可以说是司机的问题,两次还可以说是司机的问题,三次呢?再多呢?事不过三。频频发生则最终必然会使其潜在用户对其技术可靠性失去信心。
而如果最终被实锤为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话,那这个品牌唯一的卖点就会彻底消失;马斯克关于智驾系统宣传片造假的操作被起底了,此时的特斯拉已经全无卖点。
此时的特斯拉只能降价,这是最后的手段。
然而降价等同于什么呢?
也许就是承认了失败吧,没有了智驾系统的卖点,最终只能以低廉的价格作为普通电动汽车来销售。可是降价给人的感觉不仅会产生一种“技术博弈失败”的感觉,还会逐渐降低品牌的定位,以及品牌技术形象的不断弱化。
现在可以回头看一看比亚迪、理想、蔚来、深蓝、埃安等品牌了,为何这些车不降价呢?
因为降价等同于告诉市场用户其打造出的某个标签被弱化,产品竞争力也在弱化,那之前为了这个标签而选择这些汽车的潜在用户就会对其失去信心和兴趣;同时也会对品牌的未来发展产生质疑,一个不能与自己共同成长,不能让未来的自己选择到更优秀、更精致、更高端的汽车的品牌,被放弃的概率也会越来越大。
总结:降价一定是最后的手段,降价的商品一定是会被淘汰的商品;这就像是换季时那些打折的衣服一样,便宜是便宜了,可是也“过气”了。所以特斯拉的降价操作从开始就决定了现在的结果,在2023年里还能否逆转局势只有拭目以待,个人并不看好;关于特斯拉与沪的“对赌协议”是否能完成也不需要过度解读,特斯拉即便完不成目标,随后在沪追加投资和建设工厂,并且要做到百分百的国产化率,又能如何?如果未来的品牌不行了,要这些工厂又有何意义。
关键是百分百的国产化率,鹰酱能不发飙吗?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