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油、体验,如何兼得?试驾广汽本田ZR-V致在e:HEV

去年自比亚迪以DM-i混动系统全面替代其燃油产品后,国内的混动市场就被彻底点燃了。长城的DHT、吉利的雷神混动、奇瑞的火星架构,似乎一夜之间,已经形成了不混动卖不动的局面。


当然,提及混动领域,丰田与本田绝对绕不开的两家车企,而这两家车企在早期,也分别代表了两种混动技术流派。

THS与i-MMD不同的技术流派

催生混动技术肯定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主要就是飞涨的油价。最早意识到混动可以降低油耗的两家车企,分别是丰田与通用两家车企,其混动技术路线也颇为相似,均是采用行星齿轮结构分配动力流。


基本的控制逻辑,就是发动机驱动为主,驱动电机仅在怠速、拥堵等低速区间作为动力弥补。在急加速状态下,发动机与驱动电机并联发力,以提升动力性能。

这样的混动结构,丰田官方称之为“削峰填谷”,从名字就很好理解,就是用电机弥补发动机的高工况工作区间,以降低负荷的形式,来提升整套驱动系统的燃油经济性。


当然,基于这样的混动逻辑,还可以打造出另一类别的混动车型,那就是比亚迪基于早期的“542”战略打造的产品,基于发动机与驱动电机的并联发力结构,在有电的前提下,其加速性能可以跑进“5秒”俱乐部。不过,在亏电状态下,发动机既要负责发电又要负责驱动,再受累于变速器的拖累,动力表现、驾驶体验都会明显大幅降低。

早期的本田IMA混动技术,整体混动逻辑类似于丰田,使用盘式驱动电机,布局在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可以在起步阶段辅助发动机驱动,还可以在低速区间纯电行驶。不过急加速、高速区间,电机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可以说本田早期的混动技术,还不如丰田THS技术来的高效。

第四代i-MMD混动系统

俗话说得好,“落后就要挨打”。可能在本田看来,市场认可度低销量远不及目标,就是促发本田技术狂魔基因的原动力。此次,本田的混动技术路线,完全与丰田走向了两种不同的方向。


在混动技术方面,如果说有的车企偏爱发动机为主导、电动机为辅助,有的技术更倾向于让发动机与电机优劣互补。通常来说,发动机在起步阶段与堵车阶段,是最费油的工况区间,用驱动电机替换这一工作区间,是比较常见的混动逻辑。

在本田的混动逻辑中,倾向于让驱动电机为驱动的“主角”,无论是城市拥堵路况下的频繁启停,还是低速阶段的巡航区间,驱动电机就是本田混动的驱动核心。


发动机此时只需要在低负荷状态下,做好发电这一项工作。由于不用负责驱动,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与静谧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电机负责驱动,整套混动系统的驾驶感受与行驶品质,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说,在综合低速工况下,驾驶广汽本田ZR-V致在e:HEV就像是在开一台纯电动车型。

相对来说,在本田i-MMD混动架构中,发动机并非驱动主角,因此其发动机普遍排量要小于同级别的丰田混动车型。例如,实测的广汽本田ZR-V致在e:HEV所使用的发动机,就是一台2.0L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而丰田可能就要用到那台2.5L发动机。


至于高速工况下,本田的i-MMD会让发动机成为驱动主角。这样的混动分配,主要是驱动电机与发动机的工作特性导致的。发动机的高油耗工况,基本上就是走走停停以及低速行驶区间,反观高速区间则能保持很好的燃油经济性。

尤其是广汽本田ZR-V致在e:HEV搭载的第四代i-MMD混动系统,升级重点就是2.0L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组成,其2.0L发动机由歧管喷射改为缸内直喷,配合350Bar高压喷射、最多4段喷射等技术,让汽油的雾化效果更好,燃烧更加充分,从而使动机热效率提升至41%(上代发动机为40.6%)。

总结:

在混动技术领域,本田“优势互补”的混动逻辑,从现阶段来看,要明显强于丰田“削峰填谷”的技术路线。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混动技术倾向于走本田类似的技术方向。

广汽本田最新推出的ZR-V 致在e:HEV便搭载了第四代i-MMD混动技术,同时在ZR-V燃油版本的基础上,通过黑化设计强化新车的运动属性,同时配备了大量的智能配置与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以贴合时下越发年轻化的用户群体。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ZR-V 致在
标签: 评测体验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04关注 | 355作品
+ 关注
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未来汽车的无限可能。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