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中国车企能接受博世,为何偏偏容不下华为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中国车企非常愿意接受德国博世和日本爱信等,但是却偏偏容不下华为。难道这是崇洋媚外和“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心理作祟吗?


1. 能够接受博世和爱信?

过去几十年的合资车时代,中国车企尤其是国有大型车企,几乎成了外资大型跨国车企的附庸,从身体到灵魂都完全交到对方手中。很多中国车企,均以抱上外国车企大腿为荣,以此当作炫耀的资本和利润的来源。而且,在造车过程中,中国车企都非常乐意接受,甚至追捧德国博世、日本爱信等外资供应商。去年博世在华销售额高达1323亿,占集团销售额约 21%。显而易见,中国车企非常喜欢跟博世等外资供应商合作。


2. 为何偏偏容不下华为?

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博世、爱信等外资供应商,成了中国车企的座上宾,而华为则遭到中国车企的集体排斥,被逐渐打入冷宫。华为余承东日前表示,因为华为被美国制裁,所以欧美日国际车企巨头,不会选择华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为了市值、技术等原因,也不会选择华为;唯一可能选择华为的中国传统车企,如果害怕失去灵魂,也不会选择华为。言语之中,有太多的悲壮和不甘。


事实也正是如此,很多中国车企在抵制华为。早在两年前,上汽就抛出“灵魂论”,表示如果接受了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就相当于把灵魂交给了华为,而自己只剩下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它希望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年3月底,广汽也宣布与华为的合作生变,二者在AH8项目上的合作,由联合开发变更为广汽自主开发。继上汽之后,广汽也对华为说了“不”。


3. 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中国车企可以接受博世和爱信,为何偏偏容不下华为?难道真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历史重演?事实并非如此。国内很多车企不愿接受的,其实是由华为完全主导的智选车模式。如果华为像博世、爱信一样,仅仅只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国内车企还是非常欢迎的。例如广汽也并非将华为一脚踢开,而是将华为从“联合开发者”,降级为“重要供应商”。因为广汽不想把半条命交给华为,想要在技术上做到自主可控。


智选车模式下,华为拥有完全主导权。不仅仅是技术方面,还有车型规划、设计、制造、宣传、销售渠道等等,统统都由华为主导,车企基本上丧失了决策权。例如,赛力斯问界和华为的合作就是这样。这样做,对于华为来说,进可攻退可守。车辆卖得好,是华为主导的功劳;卖得不好,华为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而对车企来说,需要承担华为转嫁的所有风险。因此,除非赛力斯这样濒临倒闭的车企,其他车企很少愿意让出主导权给华为。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车企对于华为始终保持着一定警惕之心,担忧华为会在软硬件自主研发成熟之后,将其取而代之,成为整车制造商,开始造车,而车企自己则沦为代工厂。华为既是制定规则的裁判员,又当自己下场踢球的运动员,其他车企自然会觉得不公平。此前,问界前加上“HUAWEI”标识,就引发了业界对于“华为汽车”诞生的讨论。如今从任正非到华为高层,再度多次重申“不造车”,更多地是表明不造车的态度,消除外界的担忧。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527关注 | 1026作品
+ 关注
关注汽车行业产业链,直面车企厂商痛点,与消费者一起成长。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39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