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竟然合体,长安与吉利结盟要干掉新能源“小鱼小虾”?

“既然打不赢那就加入!”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江湖规矩。5月9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同时宣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从框架的内容来看,未来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具体来看,在新能源领域,双方将就电芯、充换电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新能源产业布局进行合作。在智能化领域,将围绕芯片、操作系统、车机互联、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展开合作。

此外,双方还将共同开展动力平台、动力技术的合作,探讨海外发展、出行生态的合作共享,并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碳交易等领域展开合作。


在燃油车时代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如今“握手言和”,显然双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从社会规律来看,合作嘛,无非就是两个目的:资源共享、共同赚钱。但如果结合目前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特殊节点来看,双方的此次联手意义非凡!


首先就是加速了自主品牌淘汰赛。两强合作,强者越强,这意味着那些中小型车企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今年3月份的那场价格战,虽然是由部分头部车企发起,但不少中小型造车新势力被迫跟进,如今已呈现后程乏力之势,多个车企已处于风雨飘摇中。

长安与吉利本身就是行业的强者,一方面掌握着核心技术,一方面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虽然两家车企均有部分新能源车型在售,但没有太多爆款车型。双方联手后加强了新能源技术交流,各自弥补了不足之处,此消彼长,留给那些“小鱼小虾”的市场份额还剩多少呢?


据统计,过去3年,已关停并转的汽车品牌达到了75个,预计未来三年内,还将有50%以上的品牌将面临关停并转,毫无疑问,这其中自主品牌新势力将占据绝大部分。也就是说,自主新能源品牌即将进行新一轮清洗,剩下的都是适者生存。

那么,对于那些中小型车企而言如何破局?很简单,长安和吉利已经给出了示范。这就是笔者接下来要预测的点:连锁效应马上来了!


长安汽车作为国企典范沉稳严谨,而吉利身为民企翘楚激进大胆,双方之间的企业“性格”正好形成互补。

举个例子,目前吉利在电动化方面已耗资180亿打造了浩瀚架构,可覆盖A级车到E级车全部规格;而长安于2017年打造的ERA1平台,同样可实现高度平台化、模块化,且兼容多种动力结构。严格意义上讲,二者之间存在同质化的现象,整合之后可避免重复的技术投入,可将有限的研发成本投入到全新领域,助力提升各自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相对而言,目前自主新势力依旧存在“过度烧钱”的现象,各自为战不仅难以实现突破,更是白白浪费了无数真金白银,这也是目前众多中小型车企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开发共创共享,一起研发技术,分摊费用,降低风险系数,何乐而不为?

因此,笔者预计未来“以大带小”,以国企带民企的合作模式或将被大范围推广。毕竟消费者只在乎能不能用上那些全新技术,不在乎是不是你独家研发。


最后就是中国需要打造新能源汽车大品牌形象。

在国内汽车市场,自主品牌与合资车企之间的格局正在重塑。10年前是德系、日韩系、美系、三强竞争,自主品牌只能充当看客,现如今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技术市场份额已高达52%,此时正是自主品牌走向海外的关键时刻。2022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量达到了252.9万辆,同比增长56.7%,2023年一季度,出口量达到了106.9万辆,首次超越日本。


但看似繁荣的数据背后却难掩销量的窘迫,如在欧洲TOP20的榜单中,销量最好的领克01插电混动版仅卖了2.6万辆,新能源巨头比亚迪1月份只有50台的销量, 蔚来ET7更是仅售出1台。

很明显,虽然多个中国车企均已走向世界,但取得的效果差强人意。自主品牌车企想要改变外国人的消费习惯及品牌认知,不仅仅要做到出口销售,还要树立起大品牌形象,这单靠一家车企显然难以做到,需要抱团取暖。长安和吉利的合作可作为这方面的“先行者”,开辟出一条全新道路,只是过程可能需要经历一定的波折。


写在最后

一直以来,长安汽车的开放合作心态始终令人赞许,如此前与宁德时代、华为共同打造了阿维塔品牌。此次更是长安与吉利在2月份“银河之光”车型抄袭风波后的冰释前嫌,体现的也是双方作为自主品牌领导者的格局,相信二者联手能够开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全新篇章。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1万关注 | 1.6万作品
+ 关注
广闻车天下,没有我不知道的车事儿!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3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