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设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AI era, A new journey of auto design

图1 图1

 

2022年11月30日,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正式发布ChatGPT聊天机器人程序。作为一款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以其对人类语言的理解和创造能力而快速出圈,迅速在社交媒体走红的同时,也引起了“人工智能是否将在越来越多的岗位上代替人类,甚至统治人类”的担忧。同样在2022年发布的AI绘画工具,Midjourney也快速进入了大众视野,足以以假乱真的AI绘画,让不少插画师、摄影师和模特产生了失业的担忧。

图2 猜猜其中哪一幅是AI的作品?没错,四张都是 图2 猜猜其中哪一幅是AI的作品?没错,四张都是


同样以视觉为主业,看起来也是“靠画图吃饭”,设计师是否会成为下一群失业者?AI对设计的“入侵”,又会给设计行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AI设计:洪水猛兽,还是励志逆袭?】

Danger or opportunity ?

虽然AI绘画看起来气势汹汹,黑云压城,但请先从“AI是入侵者”的人类立场超脱出来,尝试着从第一视角来看待AI,那么你面前展现的,会是一个励志故事。

图3 图3

 

你没看错,这是2022年英国保险商Veygo借助AI工具设计的“未来汽车”,看起来充满了危险的气息,像是科幻异形电影里筋肉虬结、布满黏液的大反派,浑身透露出邪魅与狰狞。

任何普通人都很容易从这几张图片得出“生理不适”的感受,但从专业角度来看,有两点特征更值得关注——

其一是拼凑感,简言之,“像”。

熟悉汽车设计的读者不难看出,这四张图隐隐约约都带着些熟悉的神韵:灰色鲨鱼嘴很难让人不联想到阿斯顿马丁,而橙色的大嘴格栅与大灯的配合,多少露出了英戈尔施塔特那辆超跑的马脚。

图4 图4



其二是陌生感,简言之,“不像”。

虽然总觉得似曾相识,但没有人会把它真正认成一辆正常汽车,为什么?显而易见的是,这个AI作者完全不理解汽车的基本外观部件,遑论工程原理了。仍以上面灰色这辆来说,它的前脸隐约能看出大灯和格栅,但作为一张设计渲染图,各部件的边界根本无法辨认;再往后看,这款车似乎没有风挡,A柱以一种诡异的角度反向倾斜,车轮看起来完全无法滚动(甚至不是个圆形),侧面没有车门的分缝线,而后视镜甚至和可疑的鲨鱼鳃进气口一起移到了车身后部,更不必提许多曲面的相交转折关系交代不清……数模师和油泥模型师:你行你上,反正我不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缺乏引导的早期AI能根据指令执行“信息收集”和“元素提取”,进而完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艺术绘画,但它缺少认知判断和逻辑分析,仍是以平面绘画为唯一目的,算不上设计,比最初级的设计业余爱好者也没好到哪去,小学生水平罢了。

 

但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人类设计师的引导下,AI设计作品快速提升,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作品:

图5 图5

 

这些作品算不上惊艳,但已经明显摆脱了直接的抄袭,更摆脱了多数常识性错误。看起来虽然不像现实生活中的汽车,却也有清晰、明确、靠谱的设计风格,足以作为一般电影甚至科幻片里的道具了。

再后来,当专业水准的设计师开始认真指导AI并筛选,其设计水准就更令人恐惧了——不是之前那种狰狞造型带来的生理恐惧,而是细思极恐的、“被替代”的恐惧。这几款超跑假想图,虽然仍能看出一些熟悉的影子,但都颇有创新之处,从比例姿态、曲面质量到风格协调,都已是职业设计师水准了。

图6 图6

 

AI设计从早期的拼拼凑凑“恐怖片导演”,快速成长为初具规模的“设计新手”,再成长为与普通设计师无异的斫轮老手,其间的提升令人刮目相看。目前最高水平的AI设计图,真的很难辨别是人还是机器,这场“图灵测试”,AI可能早就通过了。

所以,以AI为主角,这真是令人热血沸腾的逆袭神话啊。

当然,回到设计师视角,我们难免会打个冷颤。

 

【哪些设计者更怕AI?】

A threat for designers ?

AI最可怕的,是远超人类的学习能力——甚至是远超人类想象的学习能力。从上面的演化过程我们能看出,AI实际上经历了像人一样的“学习消化”过程:从机械模仿,到学习借鉴,进而理解创新。但问题是,这个演进的速度实在太快,不到一年时间就把设计师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路走完了,而且它不会老去,只会逐渐变得更强……

不过,有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演化过程中,处处都有人的参与:不管是最初的引导词设置,还是初始参考素材的提供,以及更重要的、后期的方案选择与迭代,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优秀的设计师,也更容易指导出高水平的AI设计。

图7 图7


说到底,设计是面向人的综合学科,通过对用户的共情与审美研究,创造出打动用户的产品。AI设计的优势,在于信息量、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它可以根据当下互联网(或数据库)中的现有作品,进行风格杂糅、元素迁移一类的再创造,但目前AI无法真正拥有感情(虽然可以从表象模拟出感情),也难以萌生“从未有过”的创意。

以上面这张Icona设计师指导的“兰博基尼”超级跑车设计图为例,虽然意大利蛮牛并没有这么一款车型(哪怕是概念车),但它身上体现出了兰博基尼多款车型的元素和特征。

图8 图8


另一方面,AI有很强的“出方案”能力,可能一天给出上千个方案,但对人性的了解有限,对企业未来设计战略(尤其是开创性战略)的综合判断力也尚不完善,缺乏“决策”和“落地”能力,目前仍无法选择出最适合企业文化、产品定位和用户审美的方案,更无法把一张惊艳的效果图真正转化为可实现的产品,这也是纯艺术创作和设计之间的巨大鸿沟。

图9 即便是以快速效果图的标准来看,这张图离真正的“汽车”也很遥远 图9 即便是以快速效果图的标准来看,这张图离真正的“汽车”也很遥远


回到上面的问题,哪些设计者更“怕”被AI替代?显然是技术特点更像AI的设计者(毕竟你的画图用时和雇佣成本不可能比AI更低)。看完AI的技能树,我们可以尝试给出一些推测:

l 原创性较差,东拼西凑,依赖“借鉴”出方案的设计者;

l 设计策略较弱、思维逻辑性不强,以快速出大量方案和快速出效果图为生的设计者;

l 只能画二维图,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工程执行能力的设计者。

以上三种设计者,可能在AI进入设计领域的初期首当其冲,遇到较大的挑战。

 

【治水驯兽,如臂使指】

Embrace the evolution

另一方面,了解了AI设计的能力和脾性,我们就有信心“收伏”它,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汽车设计,成为设计师的助力。

回顾历史,先进的设计手段总能促进汽车造型的提升: 电脑逐渐取代手工胶带图,PS逐渐成为精细效果图的主力, VR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评审中……就像植物细胞将蓝藻吞噬,而形成叶绿体的“内共生”现象一样,设计行业有其张力和包容性,可以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吸纳进来,让设计更高效。

——对了,当今设计师经常运用的“参数化”手段本身,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初级的AI手段。

图10 图10


AI可以在方案发散阶段产生大量的初期草图(实际上已经是效果图级别的刺激物),开开脑洞,辅助设计师的头脑风暴,也可以在创意推进阶段快速制图、快速生成其他角度的视图,节省设计师打磨渲染的时间;甚至还可以快速建模、渲染动画,帮助设计师完整、精彩地展示方案。

 

另一方面,AI也在驱动设计师的技能树发生改变:正如上面所说,习惯于抄袭模仿的“设计师”将最先被挑战,纯依赖画图技巧的设计师也将受到巨大冲击;而真正拥有强大创意的设计师只会如虎添翼,可以更轻松、更自由地展开自己的设计蓝图;另外,擅长设计策略和用户体验设计的综合型设计师,也将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不用把大量时间耽误在表达技巧上。


图11 不只是当代风格的设计图,在Icona设计师们的指导下,AI甚至能异常纯熟地穿越时光,生成各个年代的经典跑车造型,并“画”出对应的复古海报,几可乱真。

 

在ICONA的理念中,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需要持续融入人类最新的进步,可以预见,AI与人类设计师将在短暂的冲突之后找到与彼此共存的方式,将设计推向更美好的明天。

图12 图12



 

 *参考资料:图1/5-7/11来自ICONA设计师Raymond;图2引用自百度;图3引用自微博(作者:嘿摄会);图4引用自wheelsage;图8/9/11为自制图;图10引用自bilibili(作者:手提三尺龙泉剑)。

*本文为ICONA发表的设计观点分享,文章不含任何商业目的,其引用的图片、LOGO、车型名称和品牌均属各自法定著作权所有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为ICONA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ICONA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后台留言,获取相关转载须知。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381关注 | 297作品
+ 关注
解读汽车设计潮流趋势,创造优秀工业设计产品,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设计知识。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