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A INSIGHT | 千人一面,还是相由心生?电动车前脸,怎么玩?

EV front face dilemma

“嗡——”熟悉的闹钟震动把你从梦中拉回,你吻了枕边人略带雀斑却白皙的瓜子脸,走出卧室,戳一戳儿子粉嫩的小圆脸和蒜头鼻,跟满头银发、皱纹堆叠的母亲一起吃完早饭,出门遇到对门黝黑精壮的方脸大哥和满面红光的富态大嫂,打声招呼后坐进车里驶出小区,胖胖的、笑起来眯眯眼的保安与瘦削严肃、不苟言笑的传达室大爷,在后视镜里向你挥手致意。新的一天开始了。


图1 图1



看起来毫无波澜,这么拍电视剧一定会赔本。那么,让我们加点刺激的。

第二天。

“嗡——”熟悉的闹钟震动把你从梦中拉回,你吻了枕边人略带雀斑却白皙的瓜子脸,走出卧室,戳一戳儿子略带雀斑却白皙的瓜子脸,跟略带雀斑却白皙的瓜子脸的母亲一起吃完早饭,出门遇到对门略带雀斑却白皙的瓜子脸大哥和略带雀斑却白皙的瓜子脸大嫂,打声招呼后坐进车里驶出小区,略带雀斑却白皙的瓜子脸保安与略带雀斑却白皙的瓜子脸传达室大爷,在后视镜里向你挥手致意。新的一天开始了。


图2 图2



嗯,这看起来有点意思,像个电影剧情了。如果再进一步,发现故事中的每个人都逐渐变得面容模糊,甚至脸上都没了鼻子,那可能就是黑镜式的剧情设定了,观众会无比期待最终的真相揭晓——是暗黑科技组织的阴谋,还是生态环境的巨变,甚至是主人公自己受到了精神药物的影响……

好在这只是艺术假设。

但,如果现实中,正在发生这种故事呢?

不必担心,我们身边的人还是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但,身边的车长得越来越像,尤其是前脸越来越相似,似乎已成了难以回避,无法绕过的剧情?


图3 如果有一天,电动车真的变成如此千车一面…… 图3 如果有一天,电动车真的变成如此千车一面……



稍安勿躁,现实还没变得那么离谱。上面只是ICONA通过AI生成的四张“典型电动车前脸”,但其相似程度已经令人心有戚戚了。

不是眯眯眼就是贯穿灯,汽车前脸真的行到水穷处了吗?

 

【梦华犹在】

Yesterday

前脸,曾经是一辆车上最闪亮的识别元素,承载了最多的目光、最热的话题和最明显的品牌特征。

遥想当年……甚至并不遥远,也就是十到二十年之前,前脸绝对是汽车设计中的宠儿。每当一款新车出现,对其造型的讨论一定先从外饰开始;而对外饰造型的讨论,大多数又是从前脸开始——请自行回忆一下,大家“眼”熟能详的品牌造型核心特征……

不管你觉得帅气还是怪异,双肾+鹰眼绝对是宝马最易辨认的元素;


图4 图4



不管你觉得霸气还是粗野,大嘴格栅必然是奥迪最有识别度的标签;


图5 图5



不管你觉得优雅还是老迈,百叶窗一直是奔驰豪华形象的最好承载者;


图6 图6



不管你觉得尊贵还是呆板,神庙式直瀑格栅永远是劳斯莱斯奢华身份的第一窗口;


图7 图7


 

每看到一辆阿尔法·罗密欧,路人的话题里一定少不了“三角格栅+牌照侧移”;


图8 图8



每看到一辆Mini,观者的眼帘中一定满是它复古的倒梯形格栅+圆灯;


图9 图9



每看到一辆保时捷,爱车人一定会判断出蛙眼细节里的代际特点;


图10 图10


每看到一辆沃尔沃,懂行者一定会辨认出格栅中安全带的象征意义。




图11 图11



何止于此!七孔格栅的吉普和厚重格栅的路虎,传递着美式豪迈和英式内敛的碰撞;笑脸示人的RX-5和撇着大嘴的EVO,映射着广岛和东京都两家厂商对“运动”的不同理解……

例子还有很多,但ICONA想说的是,在那个造型为王的时代,前脸作为造型的核心亮点固然十分重要,并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整个外造型体系乃至品牌视觉识别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双肾鹰眼不是宝马的唯一特征,它只是和火焰燃烧表面、Hofmeister转角、“班戈屁股”等等特征协调搭配,一起勾勒出“运动激情”的品牌形象;奥迪的大嘴格栅也要与棱角分明的LED灯带和理性刚毅的曲面特征搭配,才能完整地体现冷酷的科技感。


图12 图12


 

归纳下来,前脸作为汽车造型的突出特征,既是源于用户对于“车脸如人脸”的审美习惯,也是因为LOGO等品牌识别特征同样居于车前,容易和前脸造型建立起对应关系(雪铁龙、雷诺等车企,甚至会把LOGO作为前脸的造型核心来处理,顺应LOGO造型来安排其他元素)。但ICONA的设计师认为,还有一个隐藏原因——前脸的空间相对完整,虽然也有严格的工程限制,但相比侧面(侧门&把手、车窗、后视镜等等)和尾部(后备箱、红色尾灯等等)那些绕不过的、对造型自由度限制较大的因素,前脸还算是比较自由,又有格栅和大灯两个“变化多端”的元素,有更大的挥洒空间。


图13 蔚来ES8的前脸、侧面和尾部 图13 蔚来ES8的前脸、侧面和尾部



那么,当电动化的趋势深刻影响汽车造型,情况为何发生了变化呢?前脸为什么变得“同质化”,甚至有些“无趣”了呢?


图14 智己L7 图14 智己L7


【车到山前】

Today

正如ICONA曾多次分析的,在电动智能时代,纯粹的、静态的雕塑感造型不再是车企“内卷”的第一发力点,造型应当成为完整体验和品牌形象的一部分,就像前脸是整体造型的一部分一样。因应造型使命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认知前脸造型的任务和难处。

作为车辆形象的第一窗口,前脸的最大任务,是突出电动车的“新”。为了强调新能源的技术特征,当今多数电动车都采用了“无冷却格栅”设计,一眼就足以拉开与油车的距离。但这无疑给设计师们出了一道难题。


图15 飞凡Marvel R 图15 飞凡Marvel R


我们知道,传统油车的前脸,是以格栅为核心的车前造型识别体系。格栅在这个布局中,既是几何中心,也是视觉重心所在。因此格栅的高低、大小、轮廓、内部辐条的横/竖/网纹等等,都成了重要的识别特征,甚至成为了设计语言换代的重要标识(如大众的“大嘴化”和“去大嘴化”)。


图16 帕萨特的格栅,经历了“扁长——大嘴——扁长”的螺旋上升 图16 帕萨特的格栅,经历了“扁长——大嘴——扁长”的螺旋上升



当格栅突然消失,行业内出现了对“中心真空”的、短期的无所适从,设计师不确定用什么来填补这个造型空缺能被用户认可,用户也不知道“没了格栅,还能期待什么”,因此电动车造型出现了短暂的、“千人一面”的“空白前脸+Logo”的风格。中间没了格栅,则大灯等元素若做得太浓重,势必不协调,愈发显得中间弱势。所以多数车企选择了“位置灯居于主位,照明灯下移”的方式,通过比例调整,维持整体的协调感。


图17 荣威D7 图17 荣威D7


 

另一方面,“智能化”的特性也需要突出展现。可软件编程的、可自定义的、场景化的交互功能,在车内固然有屏幕和语音,而在前脸空间内,最适合的舞台莫过于交互类灯具了。对交互类灯具而言,关键要素是“动画效果”,至少要有流水式的动态灯具。除了价格不菲的像素灯和投影灯,多数车企还是会选择细长条乃至贯穿灯来实现交互效果。


图18 极越01 图18 极越01



这样,电动时代初期的典型前脸就搭建完成了:细长甚至贯穿的位置灯(日行灯)居于传统大灯的位置,中间无格栅,用雕塑型面+LOGO占据,左右以实际的远近光灯拱卫;下方顺势安排扁长的进气格栅(用于辅助散热)。格栅(区域)和大灯两大元素趋同,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前脸相似”的原因。


图19 蔚来汽车前脸造型的变化,代表了近年来行业内电动车前脸的演变方向 图19 蔚来汽车前脸造型的变化,代表了近年来行业内电动车前脸的演变方向


 

 

【路在何方】

Tomorrow

当然,设计师们对此也并不是一味悲观的态度。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变革的深入,电动车逐渐进入主流,构建起大致的等级,建立起造型自信,车企和用户都希望得到更新的、更有识别度的造型,更不必提电动车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中。正如其他几个被诟病的点——侧面太厚、曲面太理性、大屏太相似——都逐渐得到了改善,电动车的前脸造型也在悄然升级之中。

延续此前的无格栅风格,蔚来和小鹏等新势力代表,在曲面雕塑感和韵律上下足了功夫。蔚来用横向“勒”进去的线条确保了前脸的利落,避免臃肿;小鹏则是雕琢曲面的“润”感,近似于保时捷式的圆润风格,在侧面也是一以贯之。


图20 图20



另一些设计师开始变换格局,用其他元素“补位”,填补视觉重心的空缺,如极氪X把远近光灯横向插入中心区域,借助清晰的棱线边界,在前脸下方构筑起了一个新的“类格栅区”,把下面丰富的点缀元素整合起来,与车身曲面的解构感相得益彰。


图21 图21



更有聪明的设计师,突破了“无格栅”与“有格栅”的界限,通过精巧的造型手段,让前脸造型游走于“有无之间”的微妙境界,如捷途大圣,车型本身兼具油车和插混新能源车两款动力形式,前脸造型也通过格栅与车身穿插的造型语言,编织出浑然一体的完整造型元素,甚至把远近光灯也收纳其中,与极氪X异曲同工。


图22 图22



电动化对于造型的冲击,固然是客观事实。但正如汽车对马车的革命,电动车对油车的造型变革也让整个行业得到了良性的推动和深入的思考。前道仍有变数和艰辛,ICONA愿与汽车设计同行们继续求索,也相信电动车的前脸不会一直“千人一面”,终会回到百花齐放的盛世景象。

 

*参考资料:图1 引用自百家号;图2 引用自fanpop;图3 引用自ICONA自制;图4-16/18/20-21 引用自wheelsage;图17引用自汽车之家;图19 为自制;图22引用自捷途官网。

*本文为ICONA发表的设计观点分享,文章不含任何商业目的,其引用的图片、LOGO、车型名称和品牌均属各自法定著作权所有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为ICONA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ICONA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后台留言,获取相关转载须知。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381关注 | 297作品
+ 关注
解读汽车设计潮流趋势,创造优秀工业设计产品,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设计知识。
Ta的内容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