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崛起,德国汽车时代的黄昏渐近

昨晚秋季新品发布会结束后,苹果股价下挫1.7%。

对于这一结果,很多人并不感到意外,有网友在社交媒体调侃: iPhone 15和iPhone 14之间最大区别是重量减轻了20g,而苹果2022年在研发上投入了创纪录的262.5亿美元,较2021年增加了约40亿美元,合计每克减重耗费2亿美元。路透社则评论:苹果的发布会没有带来任何重大惊喜,最大的惊喜是iPhone 15没有涨价。

这一方面反映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不景气,另一方面凸显了竞争对手华为携新款旗舰产品重返市场,给苹果带来的巨大挑战。毕竟中国在二季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iPhone出货量最大的单一市场。

对中国市场依赖加大的同时,还将面对快速崛起的中国品牌,类似苹果的故事在汽车市场同步上演。在刚刚结束的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中国品牌大规模参展,不仅引起了海外消费者的驻足围观,也让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压力山大,连德国总理都出面安抚本土车企“应该被中国品牌激励,而不是被吓倒。“看似耸人听闻,却折射出电动汽车时代来临之际,欧洲传统车企所面临的空前挑战。


谁对中国市场依赖最大,可能遭受的损失就最大

事实上,中国汽车品牌距离攻陷欧洲市场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根据汽车咨询公司Inovev的数据,今年前七个月,欧洲电动车市场销量飙升了近55%,市场总量达到约82万辆,其中,有8%是由中国品牌制造的,尽管增速高于去年的6%和2021年的4%,但中国品牌销量总和仅为6.5万辆,与特斯拉在国内市场单月销量相当(乘用联数据显示8月特斯拉国内汽车交付64694 辆),如果算上更为庞大的传统燃油车市场规模,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仍然缺乏存在感,更谈不上让传统跨国车企惧怕。那么,真正让其害怕的什么呢?

从2022年主要跨国车企的销量统计来看,相比日本、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德国车企三分之一的乘用车销量依赖中国市场,其中,大众汽车在华销量更是接近四成。因此,对中国市场的严重依赖才是德国车企当前最棘手的问题,能否在电动化时代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市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面对中国市场销量下滑时,在华销量占比较低的汽车品牌,可以选择出售工厂、裁减人员等方式及时出清,降低市场风险,甚至能够喊出“让中国对手先把钱烧完了,然后再重返市场收拾残局“的豪言壮语,但对于中国市场依赖大的德国车企却别无选择,从”在中国,为中国“到”在中国,为全球“,唯有全力以赴加倍努力,才有可能赢得这场生死之战。



市场已成红海,中德竞争天平发生倾斜

如果将时针拨回到四年前,相信德国车企面对任何竞争对手,都不会有丝毫胆怯,彼时,电动化汽车时代的风暴仍在酝酿,德国汽车在中国被视为全球工程技术的巅峰。尽管当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已成一片红海,整体规模骤降8%,但德国车企在中国的总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9.9%上升到2019年的24.6%,录得迄今为止德系车市占率最好表现。然而,进入2023年,市场竞争的天平悄然发生倾斜,根据德国汽车协会VDA公开的数据显示,目前,德国车企在华市场份额已经回落到19.1%。其中,最为标志性的事件为今年3月份,比亚迪单月销量反超大众,成为中国汽车销量第一品牌,这也是中国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上首次。

在豪华车领域,理想、蔚来等中国汽车新势力,也在持续向德系品牌发起冲击,理想月销量在8月连续破三万,旗下三款车型齐头并进同时破万;蔚来则是在7月分月销量首次站上两万台阶,部分单车均价则是超越了BBA等德系品牌。可以说,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品牌形象,中国车企对德国车企的挑战和压力无处不在。更让德国人头疼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的汽车技术创新,中国同样走在全球市场的前面。

正是借助新一轮的汽车技术产业变革,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中国汽车品牌集体突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的数据,在2023年上半年,中国品牌首次成为市场领导者,占据了53%的份额,而到了8月份,这一数据上升至56.8%,有评论认为,合资品牌垄断中国市场近40年的历史有望被终结。

大众汽车的高管们曾表示,该公司无与伦比的全球规模将助其在价格低廉的电动汽车竞争中获胜。但在中国汽车品牌面前,其成本优势瞬间荡然无存。虽然中国汽车品牌尚未强大到足以让德国车企惧怕的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市场,德国车企的黄昏已经来临。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3万关注 | 461作品
+ 关注
最有意思的汽车资讯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