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说只有2-4家中国车企能在欧洲生存?就算是真的,那也是成功

2024开年,一个字“乱”。

到了红海,没有一艘船能拍着胸脯说自己安全;

韩国这边,最大在野党党首遇刺;

朝鲜地表最强80后宣布朝韩关系是完全的敌对关系;

美国要求荷兰阿斯麦,完全停止向中国出售某种型号的光刻机。

这些乱象给2024敲定了基调——在某些力量的主导下,世界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隔阂和对抗。

对于中国来说,这当然是坏消息。

我们20年来的高速发展,就是源于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现在这个体系正在被大肆破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我们。而这些越来越激烈的对抗,以及不可调和的矛盾,都是过去几年埋下的一些诱因所致,现在开始爆发出来。

不过乱归乱,很多东西在乱象的冲击下,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比如有了行动和冲突,我们就能看清是那些国家、哪些势力、哪些人是铁了心地跟着某大国走,对我们不利。对于这样的群体,我们要放弃幻想,加以警戒。

还有些群体,嘴上嚷嚷着要和我们竞争,减少对我们依赖的,实际上家里的余粮大部分都是从我们这赚的。对待它们,就要恩威并施。

节前几天,我们分别报道了德国和法国关于电动车补贴的新政策,德国是补贴不动了,完全停止。法国则是针对我们,有选择地进行补贴。

这两个政策一出,刚好赶上所有车企交年终成绩单,德国媒体就发表了这么一篇文章《一场战斗在中国开始:未来能在欧洲立足的中国制造商不会超过2~4家》。

大致意思是讲2023年中国车市打打价格战,中国品牌取得优势,德国车企,大众、BBA,甚至保时捷的形势都不容乐观。

德国人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德国汽车的智能化体验不如我们,二是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是亏钱卖,抹平了跟德国车企的品牌力差距。

最后文章给德国车企支的招是,首先要想办法追赶智能化,然后因为德国车企是全球化定位,可以通过除中国以外的市场来弥补利润。

最后笔锋一转,预测到2030年前,只有2-4家中国车企能在德国和欧洲站稳脚,原因是其它车企都因为打价格战,亏本经营,活不下去,死掉了。

一句话总结全文——德国车企是暂时落后,中国企业看似热闹,长期来看,不足为虑。

表面上看,德媒的这个逻辑是说得通的,也算是基于客观事实。

但这个逻辑的漏洞就出在德国人没有看清全世界的走向,以及德国现状。

前文已经说过,全球现在正在走向分裂和对抗。

德国一直想要实现独立自主,但国家安全一直被某大国拴着链子,导致政治无法自主。

经济上,德国是以对外经贸为主,2022年德国进出口贸易总额30522亿欧元,占当年GDP将近80%。

都说韩国经济是“笼子里的金丝雀”,德国这比起来不遑多让。

对于德国这种外向型经济体来说,全球化体系一旦被破坏,就是灭顶之灾。

可即便政治上跟着美国,美国也不会在经济上扶德国一把,反倒是想办法把德国榨干。

还拿电动车行业来说,自美国发布IRA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后,全球50%的电池投资全到美国去了,基本是韩日企业。

德国这边想弄自己的电池产业链,全得自己投钱。车企眼前用的,基本也都是靠中国、韩国。

还有去年年底美国又针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修改升级了IRA法案,搞得一部分特斯拉Model 3从今年开始,都没法享受补贴了。可除了特斯拉,一众德国车企在美国卖的电动车也享受不到了。

你说美国这是在针对谁?

就按德媒说的,德国车企还可以在除中国以外的市场弥补利润。可一方面欧洲、美国之外的市场,德国车企本来就要面对日系车的强大竞争。另一方面,我们的新能源车已经大举进入这些国家,而且没了欧盟政策的限制,慢慢地就会拿回成本优势。

到时候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最后来说,即便未来中国车企真的只有2-4家能在欧洲生存,那对中国品牌来说也是很大的成功了。

而且参照现在的手机市场,全球满打满算,就华米OV、荣耀、三星、苹果这几个,一个欧洲厂商都没有。

到时候即便中国车企真的只有2-4家,那也是经过残酷市场洗礼,成长起来的不亚于现在华为、荣耀的巨无霸。再加上电池、智能化等关键产业链我们也占优,德国车企不得被卡脖子?

对于现在的德国和欧洲,要把眼界放宽一些,别一天天盯着跟中国产生竞争的这三瓜两枣。

好在德国车企清醒的多,大众、BBA都加强了在中国的投资,以及同中国企业的合作力度。

因为它们都知道,真的要跟中国对着干,不仅对德国汽车产业没好处,还随了美国的意。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Model 3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1关注 | 131作品
+ 关注
以世界,观汽车;以汽车,观世界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