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谷歌和苹果不造车是对的,但华为和小米也不傻

这两年新能源汽车明显是一个全新增量,被全球公认为万亿美元的新赛道。

可就是这样一条“钱景无限”的新赛道,为什么华为、小米,甚至vivo都要进来,可美国的苹果、谷歌这些科技巨头却不深度介入呢?

假想图

2023年过完,相信还留在牌桌上的车企都狠狠捏了一把汗。

去年,前所未有的价格战几乎贯穿一整年,有些资本的传统车企尚且能够靠着余粮度日,但家底儿没那么厚的新势力企业就没那么幸运。

人去楼空关店停产的威马汽车、欠薪的爱驰汽车、被冻结资产的天际汽车等都倒在了决赛前夜。著名的“蔚小理”在2023已产生严重分化,除了理想过得好一点,蔚来和小鹏都遇到了各种难题。

站在2024年的关口回望2014年——那个“梦开始的地方”,它们还会造车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在2016年就有企业给出了答案,它们分别是苹果和谷歌。

2016年12 月 14 日,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宣布,代号为“Chauffeur”的无人驾驶项目将从谷歌 X 实验室分拆出来,新公司“Waymo”将不再致力于制造自家的电动汽车,转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在这之前,苹果已经遣散了数百名员工,很可能已经放弃了生产汽车的计划,转向研发自动驾驶系统。这些年虽然有苹果造车的传言,但是至今没有确定的消息。苹果很可能已经放弃造车。

放弃造车的原因有三。

最直接的原因是,造车这件事太难了。汽车产业回报周期长、利润率低、前期需要投入天量的资金研发,再加上未来汽车对自动驾驶这块的硬要求,研发投入更是个无底洞。

苹果和谷歌最开始的梦想很高大上,都说要独立造出不需要方向盘、油门和刹车踏板的自动驾驶汽车。但是才到了建模阶段,他们就扛不住了。

Waymo无人车的 CEO 约翰·克拉夫西克曾经说过:谷歌意识到,自己造车会很困难。只建了一个小的模型就已经让我们尝到了造车的难度。

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在美国造新能源车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很难量产。

参考贾老板的法拉第未来,造车整整9年才宣布启动量产。FF91当初亮相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很炫酷,感觉这就是未来汽车。

但现在来看FF91,它的设计并不新鲜,车内的大屏甚至显得有些不协调,各项续航、充电参数也显得稀疏平常。

这9年让贾老板错过了太多,FF91直接把优势给蹉跎没了。

就连特斯拉也在美国经历了产能地狱,到上海建厂才把企业拖出泥潭。聪明如苹果和谷歌,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苹果和谷歌享受惯了“专利税”的红利,但是在造车这件事上,他们意识到,专利税再也收不到了。

苹果和谷歌这些科技企业,不管研发什么,造什么,表面上看拿的是销售收入。其实高额的专利税,才是一本万利。例如苹果的芯片、操作系统,谷歌的安卓,其他企业要么没有,要用都得交专利费。

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把三电技术突破了,华为把芯片技术突破了,现在连高制程半导体产线,估计我们也快有了。我们完全不再需要用谷歌、苹果的技术,它们也自然收不上专利费。

另一方面,谷歌、苹果、亚马逊这些科技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和美国金融资本深度融合,越来越贴近金融垄断资本。依靠资本控股和收取科技专利费躺着挣钱,早就不愿意再干脏活儿累活。

现在新能源行业这么卷,苹果和谷歌吃不下这碗辛苦饭。

反观中国的跨界造车企业,包括华为、小米、vivo,在汽车领域的介入倒是越来越深。

华为现在是汽车圈的香饽饽,它的智能驾驶技术已经有了断层领先,小米前几天官宣了首款产品SU7,也是要发挥自己的生态融合优势。vivo和大众合作,成立“手车互融联合创新实验室”。

像小米和vivo,造手机的时候长期被美国科技企业收专利费。现在它们进入汽车行业,也想解掉身上的链子,实现独立自主。

反过来说,苹果和谷歌是不差钱,如果它们造车,就必须依靠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才能迅速低成本量产。可这样一来,它们相当于被我们栓上了链子。

见证了这几年这些新势力企业经历的“地狱时刻”,会发现可能苹果和谷歌是对的。他们本身有着很好的业务、利润来源,何必淌这趟混水。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企业是傻的。

现在,中美在新能源上的基本盘已经很清楚了,中国至少有蔚小理、华为、哪吒、零跑、小米、vivo在桌子上,而美国只有特斯拉。

就像哪吒汽车CEO张勇说的那样,在这条变革的路上,失败了也值得尊重。因为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了独立自主,那些想捆住我们的链子早就断掉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1关注 | 131作品
+ 关注
以世界,观汽车;以汽车,观世界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