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制造低调应对转型,憋的是什么大招

  现在,国内汽车市场越来越火爆,尤其是自主汽车的上升势头超乎想象。相比之下,以外方为主的合资制造似乎只能按兵不动的应付。虽然说,合资车企的表现不断下滑,但由于背靠着一直低调行事的跨国车企,这就能让人不得不疑惑,外方要憋着什么大招!这样一来,以后汽车市场会呈现怎样的市场局面,确实不好说。

  至于合资制造,在新势力车企未出现之前,是颇具市场统治力的。那个时候,自主汽车所占的份额以及品牌力方面,均无法与合资制造相抗衡!而现在,随着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崛起,自主汽车由于先手变化,从而在销量以及掌握新技术层面,均表现出很大的优势,这或许就是疫情后所出现的新变化。

  然而,作为许多合资制造企业,尽管低调的不能再低调,但也没到坐以待毙的份上。从现实发生的状况和迹象来看,憋大招显然是跨国车企们翻上来的更主要抓手。如等待驾驭新技术与超越的机会、时不时挑起价格战、不断释放烟雾为自身赢得时间等等,均反映了外方为转型正在无声无息的谋划与不失时机地借力打力,这或许才是处在明面、且善于夸大优势的自主车企们最大的挑战。如果国内新制造车企不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就很可能将已有的份额拱手相让的同时,也会很容易断送掉来之不易的优势。

  憋大招之一:等待驾驭新技术与超越的新机会

  虽然说,任何行业都有先入为主的说法,但同时也存在着后发优势的可能,这就看怎么理解、如何对待了。显然,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国内许多企业抢到了先手,但如果不能从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上找到相应的维系办法,自然就会使自身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像新制造车企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新车越设计越好看,但也开始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而这个时候,许多跨国车企,都在收起或隐藏自身的原创成果,这不能不说是为以后埋下更大的伏笔!

  同样,在新能源车技术与制造上,作为决定里程优势与否的电池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新的变化。无论是从磷酸铁锂电池、到三元锂电池,再到石墨烯电池,都对新能源汽车里程的提升与进步,产生了好的影响。而由于自主汽车在造电池方面的过于分散,也很容易给更加抱团的外方,带来可乘之机!

  对于国际车企,似乎他们都在等待着固体电池的出现,而且早早的就做好了布局。考虑到,固态电池存在着风险小、保障里程优势明显以及耗损率极低等新特点,这样,外方就看到了,可以用固态电池技术,赢得竞争的希望。考虑到,国内企业都在自己造自己的电池,用技术参差不齐来形容都不过分!所以,一旦外方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优势,对自主品牌的威胁就显而易见!这样一来,在决胜新能源制高点的未来竞争中,到底是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憋大招之二:适度挑起价格战与内耗

  可以看出,凡是挑起价格战的车企,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不想过好日子的车企;二是觉得自己过不好、也让别人不能过好的企业。这就使湖北神龙汽车,在出现了与法系车合作不景气的时候,就开始了赔本降价的进程。其中,将产品降到近乎腰斩的程度,让价格战变得越来越惨烈!虽然价格战对消费者没什么不好,但对于企业与行业发展来讲,就是很大的问题!

  归根结底,出现如此的非理性降价,让众多车企不能不开始应战。甚至,好不容易在抢到的先手优势的自主车企,为了应付价格战、而不得不损失相应的利润,这就使本身就拥有资金链优势的跨国汽车,看到了以后打压自主品牌的最大契机!

  同样,如何挑起自主汽车之间的内耗,又是国际势力又一个用惯了的杀手锏。仅宁德时代现象的出现,就很让人有些看不懂!虽然,宁德时代的产能了得,但架不住企业不买账,而且是许多车企抱团的加以抵制,这就使新培养起来的电池业龙头老大、很快出现了市值迅速缩水一半的噩梦!所以,让对手内耗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实说明了跨国车企的手段再高明不过了!

  憋大招之三:不断释放烟雾背后有多大陷阱

  在自主制造高歌猛进的时候,外方发出的各种声音,还是颇值得玩味的!如丰田多个高管掌门指责电动车技术;特斯拉、福特又口头上不断赞美中国车,而大众品牌CEO有多种场合苦叹“品牌可能消失”…这些,都是一定程度上是对手所释放的烟雾弹。如果不能从这些奉承的话中听出弦外音,后果自然是很严重的!

  因为,在这些国际大佬不停的发声以后,对手并没有停歇自身强化技术的脚步!同时,由于有了欧盟开始对吉利、上汽、比亚迪、蔚来等车企进行调查,至今还没有结果,这就成了悬在空中的剑!而自主汽车又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补贴来发展,一旦出现了补贴的跟不上以及对手放大招对付我们的状况,可想而知会是怎样的局面!所以,外方的话与对手的招数,确实不能不听、也不能不防!

  其实,外方憋着这些大招,就是用来在转型期应对竞争的。而由于,他们拥有着早已深入人心的品牌,只要技术选择得当,很容易占据一定的主动权。而这些招数,既是为自身赢得时间、又通过价格战挤压自主车企的资金链,同时,把自身的品牌隐藏好,这无疑是外方应对转型的更好招数!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些方面警觉起来,最后只能是车造的越来越多,积压库存也就越多!这样的作茧自缚,恐怕才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856关注 | 461作品
+ 关注
汽车研究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